李靜 倪穗燕 劉嘉勁
摘要 選取汕尾市氣象局1981—2017年氣候觀測資料,對汕尾市農業氣候資源進行分析,同時探討汕尾市農業氣象防災減災服務工作思路,確保農業健康穩定的發展。
關鍵詞 農業氣候資源;防災減災;氣象服務;汕尾市
中圖分類號:S1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305(2018)02-047-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8.02.019
農業氣候資源是農業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農業生產的基本環境條件和物質能源,對農業生產過程直接產生影響。汕尾市位于廣東省東南部,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海洋性氣候明顯,光、熱、水資源豐富。對汕尾市農業氣候資源和氣象防災減災服務工作進行探析,有助于增強氣象災害防御能力和農業氣象服務能力,對于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增強農村氣象災害防御社會化管理水平、打造糧食核心區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研究資料與方法
選取汕尾市氣象局1981—2017年平均氣溫、降水量、日照時數資料,使用線性回歸法對汕尾市農業氣候資源進行分析。
2 汕尾市農業氣候資源特征
2.1 熱量資源
汕尾市1981—2017年年平均氣溫22.5℃,氣溫呈逐年增加趨勢,氣候傾向率為0.277℃/10年(圖1)。其中在1997年前大部分年份氣溫在平均值以下,1997年后,大部分年份氣溫在平均值以上。汕尾市年平均氣溫最大值出現在2015年,為23.5℃,最小值出現在1984年,為21.6℃,兩者相差1.9℃。其中1981—1990年、1991—2000年、2001—2010年、2011—2017年平均氣溫分別為22.1、22.5、22.7和22.9℃,氣溫增加趨勢較明顯。汕尾市春、夏、秋、冬季平均氣溫分別為21.7、28.0、24.5和15.8℃,可見汕尾市熱量資源豐富,對水稻等農作物生產發育有利。
2.2 光照資源
光照資源是農作物、林果木等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能量來源。1981—2017年汕尾市年平均日照時數1 915.2 h,日照時數呈逐年增加趨勢,氣候傾向率為91.4 h/10年。年平均日照時數最大值出現在2003年,高達2 458.1 h,最小值出現在1984年,只有1 404 h,兩者相差1 054.1 h。汕尾市年日照時數在1981—2003年呈逐年增加趨勢,2003年后則逐年減少,總體增加趨勢明顯。春、夏、秋、冬季日照時數分別為334.1、583.9、573.2、424.0 h,夏季日照時數最多,是全年日照時數的30.5%,其次是秋季,占全年日照時數的29.9%。汕尾市早春時期日照時數較短,此時農作物生長緩慢,而夏秋季節日照時數充足,光能資源量豐富,對于農作物生長發育較為有利。
2.3 降水量
汕尾市1981—2017年平均降水量1 943.3 mm,呈逐年減少趨勢,氣候傾向率為-37.069 mm/10年(圖2)。其中年降水量最大值出現在1983年,達2 953.9 mm,最小值出現在2009年,僅1 111.5 mm,兩者相差1 842.4 mm,說明汕尾市年際降水量變化波動較大。春、夏、秋、冬季平均降水量分別為539.3、1 034.9、260.8、108.3 mm,年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53.3%,其次是春季,秋季和冬季降水量相對較少。總體來說,汕尾市降水量較豐富,雨季最早出現在3月,結束最早時間在9月,降水量集中于4—9月。
3 汕尾市氣象防災減災服務工作
3.1 建立氣象災害應急響應體系
汕尾市氣象局應根據當地實際,盡快建立以政府部門為主導,其他相關單位共同參與的氣象災害應急相應體系、應急預案,將農業氣象災害防御工作做好,降低農業生產損失。在汕尾市農村建立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站,安排專門信息協理員和信息員,確保氣象災害預警工作順利開展。汕尾市氣象局應加強與縣級氣象部門的溝通協作,做好氣象協理員和信息員培訓,發揮其在農村防災減災服務中的作用。因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有限,傳播災害性天氣渠道有限,應借助現代化多媒體傳播平臺,第一時間發布災害性天氣預報信息,確保農民及時了解氣象預警信息,有充足時間進行準備,降低對農業的影響。
3.2 提供全面的氣象信息
當前,農業生產現代化水平越來越高,對氣象服務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增強氣象信息全面性和準確性的同時,還要提升氣象信息的時效性和針對性,結合往年氣象災害演變規律開展預測,同時還要充分利用當地有利氣候資源,為農業結構調整提供科學依據。針對汕尾市不同區域的氣候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氣象服務,熟練掌握各區域主導經濟作物。在農業生產中,向農民及時提供氣象災害信息和相關防御措施,為增強農作物產量和質量提供氣象信息保證。增強氣象服務精細化和個性化水平,確保當地農業快速健康發展,提升農民經濟收入水平。
3.3 加大氣象防災減災科普知識宣傳
汕尾市氣象部門應加強政府部門、相關單位的溝通協作,共同推進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宣傳,確保人們正確認識農業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要性,為政府部門提供針對性方針政策和建議。氣象防災減災過程中可充分借助電視、網絡、新媒體等平臺,也可通過科普宣傳網絡開展農業氣象防災減災知識宣傳,提升宣傳效果。此外,結合農技推廣站和氣象站優勢盡快建立科技咨詢和技術培訓體系,采用講座、技術推廣、專題咨詢等形式進行氣象災害防御指導和培訓,發揮其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促進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
4 結論
氣象防災減災服務工作在農業生產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汕尾市氣象部門應不斷更新農業氣象服務方式和內容,做好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充分發揮氣象服務作用,推動當地農業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蕾,彭量,張俊權.梅縣農業氣候資源特點及開發利用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18):302-303.
[2] 朱星星,宋鹍.基于氣象防災減災服務農業的思考[J].農業與技術,2012(11):145.
責任編輯:鄭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