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亞博
摘 要: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傳承了我黨“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一貫方針,體現了“紀嚴于法、紀在法前”的基本要求,為新時代深化執紀審查、加強黨內監督、實現自我凈化提供了根本遵循。然而,基層黨組織在把握運用“四種形態”過程中,仍存在責任意識不強、制度機制不完善、執紀效果不明顯等問題。各級黨組織要強化政治責任擔當,健全責任分工、風險防控和運行機制;加強思想教育和理論武裝,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創新監督執紀方式方法,精準把握形態轉化運用;加大考核問責力度,深入推動監督執紀“四種形態”落到實處。
關鍵詞:全面從嚴治黨;四種形態;監督執紀
中圖分類號:D26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170(2018)02-0045-06
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到:堅持懲前毖后、治病救人,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抓早抓小、防微杜漸,持之以恒正風肅紀。[1]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深化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把紀律挺在前面,強化監督執紀,使全體黨員干部不斷增強政治定力、紀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四種形態”是落實黨內監督、嚴明黨的紀律的重要抓手,是對長期以來反腐規律的深刻認識,彰顯了我黨全面從嚴治黨管黨的政治決心,為新時代進一步加強黨的建設、推進全國監察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四種形態”的科學內涵與重要意義
2015年9月24至26日,在福建調研并主持座談會的王岐山同志首次完整提出“四種形態”的概念,他強調要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在思想認識、責任擔當、方法措施上緊跟中央要求,把握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2016年10月27日通過的《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再次規范“四種形態”的概念:經常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約談函詢,讓“紅紅臉、出出汗”成為常態;黨紀輕處分、組織調整成為違紀處理的大多數;黨紀重處分、重大職務調整的成為少數;嚴重違紀涉嫌違法立案審查的成為極少數。[2]
(一)“四種形態”的主要內容與內在邏輯關系
1.第一種形態是“治未病”,發揮預防功能。將監督關口前移,重在防微杜漸。抓早抓常黨性教育和紀律教育,在破紀之初注重預防警醒、實時監控,及時清除錯誤思想認識,避免觸碰紀律紅線和法律底線。基層黨組織開展第一種形態監督執紀時,一方面要強化黨性意識和責任擔當,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抵制“好人主義”之風,消除“害怕傷和氣、擔心誤前程”的思想;另一方面要抓嚴管細,常打“預防針”,積極運用函詢提醒、廉政約談、警示教育等手段,引導黨員干部自覺接受監督,深入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增強“四個自信”,堅定“四個意識”,不斷加強自我理論武裝和教育警醒,打造純潔干凈正派的干部隊伍。
2.第二種形態是“正歪樹”,發揮糾正功能。基層黨組織要改變過去“違紀是小節,違法才懲治”的錯誤思想,堅持紀在法前、紀嚴于法,強化對黨員干部的嚴格管理和紀律監督,在法律底線前劃定紀律紅線。一旦發現某些干部已經破紀、誤入歧途,要及時干預、矯枉糾偏,防止其惡性發展、鑄就大錯甚至跌入嚴重違紀違法的深淵。對那些由于自律不嚴、常態化監督不力而觸碰紀律紅線的黨員,要及時進行黨紀輕處分或組織調整,讓其深刻反思悔悟、及時知錯收手、全面改過自新,堅定理想信念,增強防腐拒變能力,真正消滅從“好同志”演變成“階下囚”的陷阱。
3.第三種形態是“治病樹”,發揮懲戒功能。基層黨組織始終保持懲治腐敗的高壓態勢,正確運用好懲戒手段,針對違紀情節嚴重的黨員干部,要運用“刮骨療毒”的方式、“嚴懲治”的手段進行最終“挽救”。通過黨紀重處分或重大職務調整,使其懸崖勒馬、洗心革面,真正認識到自身錯誤的危害以及嚴重的后果,從而幫助其糾正錯誤行為、走上正確道路。同時,以案示例、剖析警示,開展全方位、有針對性的全員警示教育,真正達到“懲戒一個、挽救一個、警示一片”之目的。
4.第四種形態是“拔爛樹”,發揮凈化功能。首先,基層黨組織要深刻認識到“極少數”的核心內涵,絕不是當前反腐形勢“大剎車”、反腐力度有所削弱,而是經過前三種形態的預防、糾偏和治療,最終實現第四種形態的數量逐漸減少至“極少數”;其次,弛而不息的保持“零容忍”高壓態勢,以“壯士斷腕”的勇氣開展執紀審查,堅決做到有腐必反、有貪必肅,及時清除黨內蛀蟲、害群之馬;再次,要嚴查“三類重點人”、嚴把“三條線”,緊緊圍繞“六項紀律”,出重拳、下猛藥、從嚴懲處那些嚴重違紀違法的黨員干部,涉嫌嚴重犯罪的要及時移交司法審判、開除黨籍公職,堅決追究法律責任,嚴防腐敗問題滋生傳播、蔓延擴散,切實維護好整片“大森林”的純潔性。
總而言之,“四種形態”是一個完整有序、層層遞進的監督執紀體系,既落實了“從嚴”要求,也做到了“全面”監督,堅持對任何違紀事實、違法行為“零容忍”,實現從嚴治黨到底到邊。通過逐級設防,守住黨紀紅線,由“查違法”轉向“盯違紀”,體現出“紀嚴于法、紀在法前”的基本要求。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是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嚴明黨的紀律而謀劃的四種理念、四個尺度、四道防線和四種途徑,[3]真正彰顯了黨組織對黨員干部的“嚴管厚愛”。
(二)把握運用“四種形態”的重要意義
1.“四種形態”有助于紀檢監察部門“三轉”目標的貫徹落實,是監察體制改革創新的核心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四種形態”逐漸成為基層黨組織落實主體責任、強化管黨治黨的主要手段,為新時代監督執紀方式帶來重大變革。各級紀委深刻把握當前政治形勢,回歸職責本位,聚焦主責主業,堅持挺紀在前,加強黨內監督,深化標本兼治,狠抓責任落實;紀檢干部認真落實監督執紀的職能、方式和作風“三轉”任務,加強自身隊伍建設,嚴防“燈下黑”,筑牢 “四個意識”,強化監督執紀問責。把握運用“四種形態”,也助推了全國監察體制改革的進程,對新時期紀檢監察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對黨員干部開展日常監督執紀要聚焦主業、重視教育感化、實時監控不正之風和歪風邪氣,及時批評教育、警示提醒和約談函詢有輕微違紀苗頭的黨員,嚴厲懲治觸犯黨紀黨規的不良分子,堅決鏟除嚴重違法犯罪的極少數分子;同時要密切聯系群眾,維護人民群眾利益,充分發揮人民監督主體作用,深入推動紀檢工作的機制創新和監察改革。
2.“四種形態”有助于黨內監督的全覆蓋,是深化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舉措。“四種形態”的運用,充分體現了加強黨內監督、實行全覆蓋的本質要求。從“常態”、“大多數”到“少數”、“極少數”的邏輯關系可知,每種行為的性質與程度都是層層加重的,后一種行為是前一種行為惡性發展的必然結果,因此只有注重抓早抓小,準確把握運用好各種形態,使黨員干部講政治、知敬畏、守底線,才能有效降低違紀違法行為的概率。“四種形態”強調挺紀在前,不僅重視抓牢“關鍵少數”、管好“絕大多數”,也強調通過對全體黨員開展監督執紀來正確處理好“樹木”與“森林”的關系,用好管黨治黨的紀律“標尺”,這是馳而不息“打老虎拍蒼蠅”、深化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具體表現,有效實現了黨的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二、當前運用“四種形態”面臨的困境及其原因
(一)深化運用“四種形態”的現實困境
1.日常監督易被忽視,批評教育運用相對薄弱。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存在畏難情緒、不敢開展。一些基層黨組織在日常監督中避重就輕、重講輕做,監督檢查流于形式、應付了事;怕得罪領導同事而影響前程,力求“好人主義”;底氣不足,擔心對“紅臉出汗”常態的把握不準、線索問題初核階段容易走漏風聲而“打草驚蛇”;甚至少數基層黨組織仍有思維慣性,長期以來認為紀委是運用“四種形態”監督執紀的主體,對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認識不足、領會不透,不主動運用好第一種形態去防范和遏制黨員干部的苗頭性問題。[4]二是制度規范缺失。“四種形態”的配套制度不完整,程序規范不明確,處置標準不統一,臺賬資料不全面,協作機制不順暢。函詢談話、批評教育的結果運用方式不統一,未在紀委、組織、人事等部門之間構建及時有效的通報渠道,也未納入黨員干部的評先評優、績效考評、提拔任用等考核內容,造成監督執紀的精準度不高、運用效果不顯著。
2.處置手段不規范,混用現象較普遍。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整體運用能力不足,不善于分析領會政策制度,不清楚使用權限的界線,不敢、不會開展執紀問責和組織調整。把握不準第二、三種形態的使用情形與具體尺度,僅會簡單運用五類黨紀處分、六大行政處分。與此相關的集體決策、請示報備手續不完善、不規范。二是適用紀律處分畸輕畸重。一些基層黨組織對相關程序性的規定不明確,對黨紀處分條例的銜接適用、政策界限與執紀標準等把握不準,濫用自由裁量權的情況頻發影響和削弱了紀律處分的權威性、公信力。
3.信息渠道不暢,紀律處分相對滯后。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少數基層黨組織的教育管理不到位、日常監督松散,問題線索的來源渠道較少,往往存在一些黨員涉嫌違法被追究責任時才被通報告知。即使掌握情況后,普遍認為已然受到法律制裁,索性按程序開除公職、劃清界線、擺脫麻煩,未及時進行黨紀政紀處分。尤其針對異地判刑的黨員信息掌握不全,跟蹤協調機制不暢,涉案判決結果反饋不及時,易造成黨紀處分滯后。動態清理、集中管理、全面覆蓋,以及對問題線索早發現、早警示、早處理的工作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二)運用“四種形態”面臨困境的主要原因
1.思想認識欠缺,責任意識不強。集中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認識不清、分工不明、能推則推,主動性不強;二是心存顧慮,擔心影響個人“升遷”、猶豫不決、監管寬松;三是理解不全、領會不透、把握不準、執行不力,只注重警示提醒,忽視教育提醒;四是規避風險、有意保護、不愿提醒,對輕違紀人員只是批評教育,不立案審查,也不予以處分,生怕管理過嚴、黨員干部有情緒或受工作積極性影響。
2.制度機制不完善。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配套制度和協作機制不健全。“四種形態”的運用標準不統一、程序制度不規范,尤其涉及信訪舉報、線索排查、立案審查、紀律審理等方面的實證參考標準較為缺乏,管理機構較分散,尚未形成有效合力。二是考核評價機制不完善。運用“四種形態”只有數量的統計,缺乏必要的定性分析和量化標準,全國性的考核細則與標準尚未出臺,尤其面對第一形態的考核,無法進行科學評價和量化規范。
3.監督執紀能力不足。集中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部分基層紀檢人員數量少、年齡大,缺乏必要的理論知識,個別紀檢干部甚至存在兼職行為,綜合業務能力不高、執紀水平一般化,無法有效開展監督執紀,這與“四種形態”的新要求不相符合。二是對“四種形態”理解不到位、劃分機械化,缺乏整體性、系統性認識,也不能很好把握政策、嚴格程序、依紀依規實現“四種形態”精準轉化。三是對新時代深化運用“四種形態”的緊迫性和必要性認識不足,依照以往慣例緊盯領導干部和重點人員,瞄準查處重案大案,輕視一般問題線索的調查,忽視普通干部的政治紀律審查,未處理好管全體與抓重點、護好“森林”與“治病樹”、“拔爛樹”的關系,未發揮好“四種形態”的整體性功能。
三、深化運用“四種形態”的實施路徑
新時代的紀檢工作,要借助紀律震懾、制度約束、文化自覺三重維度來集中懲治腐敗問題,積極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目標動態機制,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遵守制度規范、嚴守邊界底線、養成文化自覺。[5]具體來說,基層黨組織要從制度機制建設、政治理論教育、執紀方式創新、監督考核問責等四個方面來探索“四種形態”的特色路徑,破解“四種形態”的現實困境。
(一)加強制度機制建設,為深化運用“四種形態”夯實基礎保障
1.健全責任體系。一是健全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推行主體責任、監督責任的工作報告和目標管理制度,將“四種形態”的執行情況和考核結果列入“兩個責任”管理評價體系,細化責任清單,實行臺賬管理,確保紀檢案件全紀錄。二是逐級夯實責任,推動“四種形態”落地生根。要堅持以上率下,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摸清實底、明確職責、找準方向,改變以往傳統執紀思維,堅持挺紀在前、抓早抓小,強化監督責任,細化實化函詢約談、作風巡查等制度,明確各種形態的具體職責與任務,確保基層紀檢工作順利運行。
2.完善防控機制。緊盯來信來訪、線索處置、紀律審查、執紀審理、紀律處分等環節,深度排查各類風險點,做好分級防范、對癥下藥、公示公開和接受監督,完善主體自控和制度防范相結合的預防機制,加強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監督,堵住可能出現的制度機制漏洞。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將“四種形態”的落實情況納入到廉政防控平臺,進行動態監管和實時考核。加強典型案件剖析,以巡視整改、巡察整治為契機,邊抓整改邊建章立制,拉高標桿補齊短板,切實把整改成果固化為制度規范,扎緊織密制度籠子。
3.優化運行機制。一是制定“四種形態”實施辦法與配套制度,落實操作標準,細化函詢方式,明確適用范圍。建立負面清單,規范執紀文書,優化工作流程,完善紀律審查、執紀審理程序,構建違紀線索數據庫,探索實行內部“控辯審理”機制。二是嚴格依照“四種形態”的標準處置問題線索,壓縮自由裁量權,嚴禁其他形態向第一形態轉化,遵照“一把尺子”、一視同仁,不搞特殊和例外。抓好嚴格執紀與嚴肅執法的有效銜接,切實做到有責必問、失責必究,確保監督執紀準確定量、有章可循、公正評判。
(二)加強政治理論教育,為深化運用“四種形態”掃清思想障礙
1.提高綜合素質和執紀能力。一是加強黨員隊伍建設,提高綜合素質。嚴守黨員入口關、嚴把黨員質量關,促進黨員隊伍的健康持續發展。組織黨員干部經常上黨課,舉辦廉政主題講座,觀看警示教育紀錄片,赴紅色基地接受黨性教育,定期討論心得體會,守好自律防線,抵制不良風氣。二是開展紀檢隊伍的思想理論教育,提高執紀水平。“打鐵還需自身硬”,按照“四種形態”要求推動轉型,回歸主業主責,增強落實監督責任的政治自覺。抓實紀檢干部的教育培訓,通過“內部學”“走出去”相結合,定期開展業務專題培訓和跟班實戰鍛煉,多措并舉推動紀檢隊伍的執紀能力建設。
2.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將執紀“四種形態”和遵守黨內政治生活準則相統一,強化黨組織的政治與組織功能,使黨員隊伍在嚴肅政治生活中錘煉黨性。[6]一是完善“三會一課”制度,積極聽取黨員干部的意見建議,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借助理論武裝、領導示范、民主集中制、批評和自我批評等途徑來促進黨內政治生活規范化、正常化,達到“紅臉出汗”的常態效果,避免將組織生活會變成“工作匯報會”。二是適時開展談心談話,及時消除負面情緒,全面了解黨員干部的思想狀況,開展嚴格的黨性教育與鍛煉,將一些問題苗頭扼殺在萌芽期。針對一般性問題線索立即找本人見面談話,問清原由、幫助其分析和解決問題,既體現監督、又表現信任,逐漸形成自我監督、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良性互動。
3.開展廉政文化教育。加強宣傳教育,實行典范倡廉。組織廉政書畫作品展、知識競賽、專題沙龍、主題電影等,擺放廉政明鏡,創建廉政書屋,打造“廉政干部之家”,推進“勤廉榜樣”教育,號召黨員干部開展讀書學習大討論,營造崇德尚廉的良好氛圍。
(三)注重執紀方式創新,為深化運用“四種形態”注入嶄新活力
1.轉換執紀理念,克服思維慣性。各級紀委和紀檢干部要深化“三轉”職能,強化責任擔當,轉變以往對領導干部和重點崗位人員的監督模式,將理念由嚴格執法換成監督執紀,將精力從瞄準查處重案大案轉向黨員言行的日常監督、懲戒教育。加強對黨員干部的全覆蓋監督,注重用黨紀黨章進行紀律約束、規范言行,挺紀在前、抓早抓小,增強紀檢工作的獨立性和威懾力,及時“治病樹”,堅決“拔爛樹”,保護好整片“森林”的健康。
2.拓寬監督渠道,重視關口前移。一是完善多元立體式的監督體系。拓展線索來源渠道,公開監督舉報方式,開通專線舉報電話,積極構建內部信訪舉報網絡和社會監督平臺,拉長社會監督鏈條。二是健全常態化廉政約談工作機制。細化黨員干部約談函詢實施辦法,定期圍繞紀律、作風、思想等開展談心談話,完善廉政約談臺帳,進行正反案例的教育感化與提醒警示,充分發揮談話監督作用,推動懲治成果向預防機制轉化。三是加大談話函詢力度,前移監督執紀關口。通過提醒警示、問題核查、誡勉談話及任職談話等拓展談話類型,堅守紀律底線,準確把握自由裁量權。一旦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形成震懾,做到精準執紀、準確定性、正確處理,提升各項紀律、規則和制度的執行力。
3.規范執紀方式,鞏固監督成效。一是圍繞“六大紀律”,依照執紀“五種方式”,科學規范、集中統一處置線索問題,注重分析研判,重視函詢談話的再核查,加強執紀過程的全面監督。二是明確審查重點,改進審查方式。接到一般性問題線索立即與本人核實,一旦屬實及時提醒教育、幫助糾正,防止小問題演變成大隱患。注重抓早抓小、抓常抓嚴,實行日常監督執紀常態化。針對被審查對象,把握運用不同處置方式,讓其對照黨章黨紀黨規自查、對照違紀事實撰寫懺悔錄。針對涉嫌犯罪的嚴重問題,嚴格依法審查,控制審查時限,改進處置方式,提升審查效果。三是改進案件審理方式,規范審理文書,加強案例指導,加大紀律條款適用及處置方式的審核力度,推動紀律審查方式升級轉型,切實做到“四種形態”的精準適用。[7]
(四)抓牢監督考核問責,為深化運用“四種形態”營造良好態勢
1.強化政治責任擔當。實踐“四種形態”是全面從嚴治黨具體化。各級黨組織要嚴格履行主體責任,加強對黨員干部的教育監督管理,科學把握約談函詢、誡勉談話、組織處理等方式,破除“把紀委挺在前面”的慣性思維,深化運用“四種形態”。各級紀委要擔負起監督責任,把紀律挺在前面,嚴格執行執紀工作規則,綜合運用函詢提醒、立案審查等方式,加強日常監督教育,擴大談話函詢覆蓋面,實行問題線索大起底,對違紀問題精準分類處置,抓嚴、抓實和抓責“四種形態”,逐步提高前三種形態尤其第一形態的實效性。
2.精準把握形態轉化。一是從法規層面規范“四種形態”的轉化程序與辦法,明確各形態的具體適用情形、界線量化標準,嚴防自由裁量、誤判誤處現象。重點厘清第四形態向第三形態轉化的政策界線,嚴格遵守《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第十六條的規定范疇,精準使用減輕從輕的具體情節。二是嚴格遵循監督執紀工作規則,通過看認錯態度、鑒別對象、情節事實、輿論影響、節點時間等五方面[8],深刻把握形態轉化,切實推進精準執紀,確保“四種形態”持續發力。
3.加大考核問責力度。一是把握抓早抓小、動輒則咎的執紀理念,前移監督關口,重點把握好第一形態,將一些問題苗頭迫切扼殺在萌芽狀態。主動踐行第二形態給予黨紀處分、組織調整,慎重使用第三、四形態,依法依規處置涉嫌犯罪問題。二是抓實監督考核,提高責任意識,設置科學合理的量化考核指標,將“四種形態”執行落實情況列入基層黨建的述職考核范疇。將考核問責與運用“四種形態”相結合,實行違規違紀的行為“一案雙查”,建立對“四種形態”執行不力的重大責任追究機制,一旦發現失職瀆職而造成嚴重后果的,必須進行責任倒查、嚴肅問責。
“四種形態”針對黨員干部違紀行為從量變到質變的梯度軌跡,構建了一套從輕到重的執紀創新理論體系,是長期以來反腐敗斗爭實踐總結的寶貴經驗,為加強黨內監督、實現自我凈化、永葆肌體健康提供了基本遵循。把握運用“四種形態”,不是“打老虎拍蒼蠅”的節奏放緩、走向“淡季”,而是通過層次設防、遞進執紀、“嚴上加嚴”,全面實現從嚴治黨,徹底鏟除腐敗思想根源,有效遏制腐敗行為增量,快速走出復雜嚴峻的反腐困境,全面奪取反腐敗斗爭的壓倒性勝利。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6.
[2] 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16:4.
[3] 王桂玲.對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的認知與思考[J].社會科學家,2017(10):77-80.
[4] 王希鵬.實踐好“四種形態”,差距在哪里[N].中國紀檢監察報,2018-01-03(008).
[5] 劉朋.新時代構建長效反腐機制的三重維度[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01-25(005).
[6] 肖培.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N].人民日報,2018-01-16(007).
[7] 姜潔,趙兵.治病樹 拔爛樹 護森林[N].人民日報,2016-01-09(006).
[8] 母雪龍.淺析執紀實踐中“四種形態”的轉化[N].中國紀檢監察報,2018-01-17(008).
責任編校 張煜洋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Four Forms” of Supervision in Discipline Inspection in the New Era and Their Implementation
SHI Yabo (The Department of the Party and the Mass, Guangx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Nanning 530022, Guangxi, China)
Abstract: The four forms of supervision have passed on the consistent policy of our Party, which reflects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punishing the wrongdoer and preventing following-ups and curing the sick and saving the potential perpetrator” and which is also a demonstr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the discipline being stricter than the law and the discipline going before the law. This is a fundamental guidance for deepen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sciplines, for strengthening inner-Party supervision and for self-purification. However, when exercising such rules in the bottom level of the Party, Party organizations are found with such problems as weak senses of responsibility, incomplete mechanisms and systems and unsatisfactory efficiencies of discipline implementation. Party organizations of different levels are to strengthen their political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o enhance mechanisms for responsibility division, risk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to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education, to seriously exercise political activities within the Party, to make innovations into the means for discipline supervision and implementation, to precisely put under control 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the forms, and to strengthen accountability mechanism so that the four forms of supervision in discipline inspection can be fully implemented.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and strict administration of the Party; “four forms”; supervision and enforcement of discip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