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受祜 杜珩
摘要:我國已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在決勝全面小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今天,回顧“5·12”汶川地震災后轉型重建,探索災區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路徑,不僅事關災區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對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當前和今后相當長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的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戰略思想,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對于繼續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打贏“三大攻堅戰”的全局都具有重大普遍意義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汶川地震災區;轉型重建;綠色發展
中圖法分類號:D632.5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679/j.cnki.cjjsjj.2018.0217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波及四川、甘肅、陜西、重慶、云南等10省(區、市)的417個縣(市、區)。國家民政部根據致災強度、災情嚴重程度和地質災害影響等因素將地震災區分為極重災區、重災區和一般災區。其中極重災區共10個縣(市),分別是汶川縣、北川縣、綿竹市、什邡市、青川縣、茂縣、安縣、都江堰市、平武縣、彭州市,全部在四川省境內。地震災區從自然地貌看,既有山區縣,也有平原地區縣;從社會經濟特征看,既有貧困縣,也有經濟比較發達的縣,還有民族地區縣。地震災區主要分布在長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岷江流域,地處長江流域乃至國家生態安全的關鍵位置。地震災區在長江經濟帶的經濟發展中也有著重要的地位。災區的轉型重建不僅關乎災區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也關系到整個長江經濟帶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1 為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扶貧攻堅積累經驗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5·12”汶川地震災區重建第一階段,援建省區用不低于本省1%的財力支援災區的重建。在這樣的強度下,短短2~3年內,災區完成了重建任務,居民住房條件、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都得到恢復和改善。而與此形成強烈對比的是,發生在2011年的日本“3·11”地震,直到2017年,災區的廢料尚未清空,賠償還未終結,災民尚未返家。
三年后,重建的重點轉入支援省與受援縣建立互利共贏、長期合作機制階段。其中,浙江省與極重災區青川縣從1996年就開始了對口支援,“5·12”地震后又作為對口重建單位,自2011年開始啟動十年長效幫扶計劃,連續三年每年實施十個特困村建設,開全國扶貧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的先河。浙江省的幫扶無縫對接,從縣級部門到鄉村基層、從國有企業到民營企業、從醫療衛生到教育文化、從脫貧攻堅到經濟社會發展。浙江省對口支援力度大,累計安排資金近90億元,共派遣各類專業人才40余批、4500多人次幫扶青川,實行“輸血”與“造血”、“扶貧”與“扶智”的深度融合,為青川培育了一大批叫得響、潛力大、質量高的優勢特色產業,培養出各類本土人才2萬余人。最關鍵的是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對口扶持工作,浙江省領導先后到青川,調研考察幫扶工作。歷屆青川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也先后赴浙江對接扶貧協作工作。
浙江省與青川縣的對口扶持所創造的經驗,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具體體現,為完成黨的十九大提出的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扶貧攻堅機制等都有重大價值。
2 可持續發展轉型重建道路的探索
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認為事物發展的規律是螺旋型上升,波浪式前進。重建顯然不是原有基礎的簡單恢復,而應當是理念、模式、路徑等方面的創新,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轉型重建之路。
震前極重災區縣的共同特征是,森林、礦藏等自然資源富集,既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地區,也是龍門山生態脆弱地區,并且都選擇了資源開發型工業強縣的發展模式。從一定程度上來說,“5·12”汶川地震災區重建是對過去發展模式的根本性轉變,轉型發展是災區重建的必然選擇。
地處震中的汶川縣水磨鎮的轉型是災區縣轉型發展的典范。震前的水磨鎮是典型的重化工業城鎮,聚集了阿壩州的63家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在收到短期的稅利效益的同時,卻付出了自然生態環境嚴重污染的沉重代價。震后由廣東佛山市對口援建水磨鎮,共同重新審視水磨鎮在區位、資源、產業等方面的競爭優勢,探索轉型升級重建道路。經過近十年的努力,水磨鎮實現了從工業園區向以體系教育、綠色居住、流通商貿為主的山水環境宜人的服務型城鎮轉型。2010年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2013年又升格為國家5A景區。打造出以“汶川生態新城 西羌文化名鎮”為名片的水磨古鎮旅游,開辟了環線農業旅游,帶動了包括銜鳳巖等七個村的旅游業發展。在崛起的旅游產業帶動下,2017年全鎮經濟總收入是地震前的7.7倍,年均增速22.7%。農民人均純收入是震前的5.16倍,年均增速17.8%。
水磨鎮的轉型不是個案,極重災區縣把旅游業發展成為新興支柱產業。旅游業年均增速大都超過20%,其中都江堰市超過150億元,安縣和北川縣達到50億元。更為可貴的是,極重災區縣以旅游為統領,將品牌、文化、農業、工業、小鎮、鄉村等與旅游有機融合,摸索出包括“旅游+品牌”“旅游+文化”“旅游+農業”“旅游+特色小鎮”“旅游+扶貧”“旅游+體育”等旅游新業態,推進了重建的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
3 滾石上坡,破解轉型重建難題
聯合國《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宣言》認為,可持續發展是生態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三者的有機統一,也是建立在生態可持續性﹑經濟可持續性﹑社會可持續性基礎之上的經濟與社會和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用這個標準來審視災區的可持續轉型發展還面臨著諸多挑戰和矛盾。
災區縣域經濟基本以采礦、冶煉、加工為骨干,以第二產業為利稅主體的結構。經過災后十年的重建,這種格局仍然未發生根本性轉變。截至2017年,彭州等縣的第二產業比重仍然超過50%,而且第二產業比重不降反升。由于地震損毀了部分礦山,受市場需求不振、企業經營效益下滑等因素的影響,第二產業增加值逐年下降,在全省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排名也逐年下滑。這種受傳統經濟結構、發展路徑束縛,轉型困難重重的矛盾在綿竹市也集中體現。依靠豐富的磷礦資源,磷化工產業是綿竹的傳統支柱產業。綿竹境內既有幾十處礦山,也有省級磷化工業園區和龍蟒等大型的磷化工企業。震前綿竹多年都是四川省工業10強縣之一。到2016年,全市以磷鈦化工產業為主的礦產品、化工產品、非金屬礦物制品等行業的稅收貢獻仍占全市稅收的17%。但是綿竹的磷礦主要分布在九頂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內,磷化工業園區對當地大氣、水、土地環境帶來嚴重破壞,群眾反映強烈,也是環保巡視要求限期整改的問題。
一方面,按照國家關于自然保護區內探、采礦權依法有序退出的要求,到2017年,綿竹市已封閉97.1%的礦井。關停企業的增多,替代產業一時又難以形成,致使縣級工業產值在四川全省的排名降到第26位,財政收入也持續下降。另一方面,包括修復災后形成的大量地質災害隱患等工作亟需推進,下崗職工再就業、扶貧攻堅、保民生、促轉變等工作對財政的需求與財政供給之間差距日增。
走出兩難的困境,破解保護與發展之間的矛盾,實現可持續的重建發展是擺在災區面前的重大課題。災區重建的探索表明,首先要從當地所處的發展階段、經濟發展水平、生態地位、主體功能定位等實際情況出發,不照搬其他地區的模式,選擇適合本區域的綠色發展道路和模式。其次,打破舊有的觀念束縛和路徑依賴,以“共抓大保護”為抓手,倒逼經濟轉型、走出一條“不砍樹、不開礦”,經濟仍然持續發展的路子。第三,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鑰匙,實現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發揮這些地區良好的生態優勢,通過培育生態特色產業,發展森林培育、生態旅游、生物質能源、生物質材料、生物制藥等循環經濟、綠色經濟、低碳經濟,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讓生態特色產業變成區域新的支柱產業和脫貧致富重要的收入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