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恒毅
摘 要: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自貿區”)是指在國境內關外設立的,以優惠稅收和海關特殊監管政策為主要手段,以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為主要目的的多功能經濟性特區。原則上是指在沒有海關“干預”的情況下允許貨物進口、制造、再出口。
關鍵詞:自貿區 對外貿易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8)08(b)-085-03
1 中國自貿區建設概況
我國截至2018年4月13日已分階段在上海、廣東、天津、福建、遼寧、浙江、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陜西及海南成立了12個自貿區。成立以來,各自貿區利用其作為商品集散中心的地位,進一步擴大地區和國家的出口貿易和轉口貿易;利用其作為國際投資中心的地位,利用區內稅收、外匯使用等優惠政策,吸引外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利用其作為國際物流中心的地位,在港口、交通樞紐和邊境地區刺激所在地區交通運輸、物流業發展。
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當屬上海自貿區,下面將以其為例來分析自貿區建立對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影響。
2 上海自貿區建設概況
該自貿區于2013年9月29日正式掛牌成立,彼時中國面臨“二次入世”且正處于深化改革關鍵時期。因此,承載著中國改革突破口的上海自貿區意義重大。
2.1 上海自貿區的整合基礎
上海自貿區是在上海綜合保稅區的基礎上整合建立的,后者于2009年11月19日掛牌成立,成立后整體經濟呈現較快增長。2012年,該保稅區完成進出口總額1130.5億美元,較上年增長14.5%;稅收429.0億元,較上年增長11.8%;商品銷售額10998.1億元,較上年增長13%。保稅區內各區域主要職能各有不同,能夠實現政策、資源、產業和功能的聯動互補。
2.2 上海自貿區的創新
上海自貿區在貿易、投資、金融和行政管理四個領域有較為明顯的創新。貿易方面,其推動了貿易方式、國際物流及貿易監管制度的轉變,并在貿易與投資便利化和由加工貿易向服務貿易轉型升級兩方面突破;投資方面,探索了負面清單管理模式;金融方面,其正按照利率自由化、匯率自由化、資本項目開放來逐漸推進金融改革;行政管理方面,推進“一線開放”,堅定“二線管住”,建立國際化、法制化的營商環境。
2.3 上海自貿區貿易框架
第一,培育創新貿易中新型業態,形成以品牌、技術、服務、質量為核心的外貿競爭新優勢,不斷提升我國貿易在全球貿易價值鏈中的地位。
第二,鼓勵跨國公司建立亞太地區總部,同時完善貿易、物流、結算等功能。
第三,深化國際貿易結算中心試點,拓展專用賬戶的服務貿易跨境收付及融資功能。
以下筆者將通過列舉一系列貿易數據,結合上海自貿區貿易方面的主要舉措,來分析其建立對我國對外貿易帶來的影響。
3 上海自貿區建立對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影響
上海自貿區建立帶來最直接的影響作用在上海當地,進而輻射至長三角經濟經濟圈,并有可能進一步帶動長江流域經濟帶的發展。那么,首先須從貿易規模、貿易增速、進出口產品結構、對外貿依存度等貿易指標來分析上海自貿區建立對上海對外貿易發展的影響,再普遍推及其對長三角經濟圈乃至長江流域經濟帶的帶動作用。
筆者試圖通過對比上海自貿區成立前后上海一系列貿易指數的變化,來得出其建立對上海外貿的影響。
3.1 貿易規模及增速
在2013年自貿區正式掛牌成立前,受全球經濟危機余震影響,該口岸一系列經濟指標已不容樂觀,進出口貿易總值增速已由2010年33.1%跌落至2012年-0.7%。
2013—2017年,該口岸對外貿易發展較快,進出口貿易均呈現增長態勢。如圖1所示,進出口貿易總額從10738.7億美元增長至12894.2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5.02%;出口值和進口值分別從6362.2億美元和4376.5億美元上升至7883億美元和5150.9億美元,分別增長了23.9%和17.69%,增長顯著。
自貿區成立后,上海口岸對外貿易呈現出規模大、增速快的特點。進行大規模的國際貿易利于縮小我國自貿區與新加坡、韓國釜山等一系列世界知名的自貿區間的差距,提高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話語權,為我國今后進行更加公平的國際貿易,并在其中占有更高比重的附加值奠定堅實的基礎。
3.2 貿易結構
3.2.1 資源密集型產品
其在上海口岸對外貿易中所占份額最低,2010—2012年,上海口岸資源密集型產品出口占上海口岸出口總額的比重由20.58%下降至16.48%,自貿區成立后,該比例到2016年已下降至7.72%;該口岸對資源密集型產品的進口占其進口總額的比重從2010年6.17%波動至2016年7.08%。
3.2.2 勞動密集型產品
其在上海口岸對外貿易中位居第二,且呈現下降趨勢。2010—2012年,上海口岸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占上海口岸出口總額的比重由42.46%下降至42.51%,自貿區成立后,該比例到2016年已下降至34.02%;2010—2012年,該口岸對該類產品進口占其進口總額的比重由32.68%下降至28.37%,自貿區成立后,該比例到2016年已降至19.89%。
3.2.3 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品
其在上海口岸對外貿易中所占比例比較高。2010—2012年,上海口岸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占上海口岸出口總額的比重由36.95%上升至41.01%,自貿區成立后,該類產品占比上升幅度較顯著,到2016年已上 升至58.26%。雖然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品也是該口岸進口居于首位的產品,但是增長速度慢于出口,從2010年61.15%上升至2016年73.03%,如圖2所示。
3.3 國際物流
2009—2012年,上海口岸出入境交通工具數量增速放緩,由2010年13.7%降至2012年0.6%。
自貿區掛牌成立后,上海口岸各類交通工具出入境次數穩步上升,自2013—2017年,該口岸出入境交通工具總數由209219次上升至268495次,年均增幅達7.08%,且出入境交通工具數量增速始終保持上升趨勢,年均增速達7.6%,增長較為明顯,如圖3所示。
上海自貿區可發揮各港口聯動作用,發展航運金融、國際船舶運輸、國際船舶管理、國際航運經濟等產業。此外,通過加快發展航運指數衍生品交易業務,鼓勵開展國際中轉集拼業務,打造世界一流的國際物流平臺同時促進國際貿易的往來,帶動長江三角洲乃至整個長江經濟帶的發展。
綜上可知,上海自貿區的建立對于上海對外貿易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可推知,通過在貿易、投資、金融及行政管理上的進一步制度創新和大膽開拓,上海自貿區的建立必將對長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乃至長江經濟帶的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帶動作用,從而推動我國對外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4 結論
4.1 建立上海自貿區是對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機遇
第一,自貿區內企業開展大宗商品交易、跨境電子商務等新興貿易業態和功能,有助于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為核心的產品貿易競爭力新優勢,提高我國出口產品的國際貿易價值。
第二,自貿區實行創新監管制度和簡化通關模式。通關便利化措施使得平均通關時間比區外降低了36.8%,并且隨時調整法檢項目、減免法檢費用,出口商品檢驗檢疫的降費比例超過40%,這些措施的出臺降低了企業開展對外貿易的成本,為我國出口企業節約數億元成本。
第三,上海自貿區深化金融制度創新,為我國商品的出口提供結算便利。在我國的行政體制要積極適應市場化改革的要求,從而為我國出口企業創建更優良的貿易環境。
4.2 政策建議
4.2.1 推動上海自貿區貿易自由化和貿易便利化發展及改進負面清單
通過擴大開放,刺激服務業管理體制和企業機制日益完善,在區內建立貿易投資自由化服務機構和相關研究機構,形成區內統一的貿易自由化水平的評估指標和相關機制。
負面清單的改進應注意三點:擴大對外開放,提高外商投資政策的協調性;完善負面清單管理相關配套的行政體系;清單管理空間范圍的擴容。
4.2.2 加快金融市場改革,合理推進資本市場開放
金融改革要循序漸進,大力推進利率市場化,防止非法套利,且要加大金融風險監控和防范,堅持“一線放開,二線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