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峣



作為一個社會人,每天都有可能遭遇侵權案件,而解決此類案件最主要的法律依據就是2009年底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該法是我國民事立法活動極為重要的成果之一,它的出臺使得民法體系完整,同時,它對保護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明確侵權責任,預防并制裁侵權行為,化解社會矛盾,減少民事糾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權利救濟法,侵權責任法的核心功能即對受害人的合法權益給予保護和救濟。民法學界的學者戲稱:“《侵權責任法》是民事法律體系中的消防員。”這樣一部在理論和現實中都具有非常重要地位的法律制度,給法學專業本科生講授時究竟應該采用何種方法,近年來師者們對此進行了不斷的探索。本人總結在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多年講授侵權責任法學課程的經驗,結合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倡導的OBE教學理念,來探討該課程適用的教學方法。
侵權責任法學的課程特點
侵權責任法學作為法學專業選修課程,授課時間一般安排在民法總論、物權法學、債權法學、知識產權法學課程結束后,即在學生掌握了民法學基本理論,學習了民事法律規范體系中的各大權利法后開始學習本門課程。綜觀各位學者出版的教材,本門課程的知識脈絡,筆者總結為:圍繞“一個中心”——權利救濟,理解“兩大概念”——侵權行為、侵權責任,掌握“三大基本理論”——歸責原則、構成要件、抗辯事由,了解“四類侵權責任”——共同侵權責任、特殊侵權責任、典型事故責任、新型侵權責任,熟悉侵權行為法律后果的“五個問題”——侵權救濟的請求權類型、權利救濟的基本方式、侵權責任的基本形態、侵權損害賠償制度、民事責任競合的規制。
分析如上知識體系,會發現侵權責任法學是一門應用型較強的課程,盡管知識內容中包含理論問題,如:有關侵權行為和侵權責任的含義、有關歸責原則和構成要件的分類等,但是課程內容更主要的是運用基本的概念、理論和原理來處理、解決民事侵權案件。根據此課程特點,筆者以多年講授該課程積累的經驗為基礎,以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所推行的OBE教學理念為指導,摸索出一套“兩位一體”的教學方法,即以圖表展示的方式對基本理論作以講解,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對理論知識加以應用。
圖表展示法的運用
圖表展示法是通過提煉核心內容,以圖表形式講授知識要點。由于圖表本身所具有的形式直觀、內容簡練、邏輯性強等特點,既有效避免了傳統灌輸式教學的枯燥、乏味,這些教學上的弊端,又通過形式多樣的圖表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以點帶面的圖表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思考能力,有效促進學生概括總結和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然而該方法目前在各大高校中,只有外語、文學、臨床醫學教學中有些許探索和運用,其他學科使用率很低。針對目前我國法學教學領域鮮少涉及此方法的現狀,筆者擬對圖表教學法在侵權責任法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加以說明,希望引起多方重視,最終達到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根據侵權責任法學的教學內容與教師講授知識間的聯系,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總結出5類圖表教學法。
第一類為并列式圖表,即針對某一理論知識中各項處于并列關系的知識點,采用平行列舉的圖表方式進行講解。例如: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共同侵權責任的3種類型、權利救濟的6種基本方式等都可以采用此法進行教學。圖1為課堂教學中,針對4項構成要件而采用的并列式圖表教學法。圖1所表征的是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因果關系和主觀過錯4項要件,皆須講解概念、特征、分類、認定4項并列內容,但各項并列內容之間不存在相同點和不同點,即無比較的可能性。因為若知識點間存在某種聯系和區別時,則需要采用比較圖表法。
第二類為對比式圖表,即針對某一項理論內容,總結其中的各種類型,然后以比較的方式進行教學。例如: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是判斷行為人是否承擔責任的理論依據,在侵權責任法中居于核心地位。但是根據法條的規定,歸責原則體系包括過錯責任原則、推定過錯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3種類型,那么具體到案件中,3類歸責原則究竟如何適用,是學習該理論內容的關鍵。為了使學生清楚準確地掌握歸責原則理論,筆者在教學中采用對比式圖表教學法,即在一個圖表中分別針對每一項歸責原則探討其概念、適用范圍和適用方法,通過對比學生了解到3類歸責原則既具有內在聯系,又在不同案件中區分使用。此方法的運用,使知識點更具整體性和條理性,便于學生清晰準確地理解知識內容。表1為筆者講授歸責原則時采用的對比式圖表。
第三類為選擇(銜接)式圖表,即運用圖表將可能出現的幾種情形予以羅列,依據案件的具體情況選擇相符合的情形,從而使學生既掌握了理論知識,又學會了實際應用。例如:緊急避險作為一項抗辯事由,當避險行為符合緊迫性、必要性、目的性、情勢性和合理性5個條件時,該抗辯事由成立,但是對受害人造成的損害也已客觀存在,由誰來承擔責任呢?筆者在教學中就采用了選擇(銜接)式圖表教學法,根據險情發生的原因,選擇最終的責任承擔者。此方法的運用,使學生可輕而易舉地掌握晦澀的理論內容,同時加深記憶。圖2和表2為筆者講授緊急避險責任承擔時采用的選擇(銜接)式圖表。
案例分析法的運用
教育部在2005年和2012年發布的兩個關于本科教學工作和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指導性意見,皆圍繞著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應注重增加學生實訓、提高學生實踐能力。而侵權責任法本身的課程特點也決定了教學方法中應充分引入案例,以例釋義的方法,使學生把握知識重點、化解知識難點,進而訓練法律思維,提高實踐能力。鑒于以上,筆者自從事侵權責任法學教學以來,致力于探索案例教學法的適用,總結出該方法運用時的四步教學法。第一步,以生活中的簡單案例引入知識點;第二步,以經典案例鞏固知識點;第三步,以改良后的司考案例加深理解知識點;第四步,以爭議案例了解前沿知識點。具體如下:
第一步,知識點引入型案例的應用。相當因果關系規則作為確定因果關系要件的規則之一,在學習時常與通常意義上原因和結果間的關系相混淆,因此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在講解該理論前,首先引入以下案例一,通過案例來準確把握何為相當因果關系。
案例一:某天傍晚,大霧彌漫,某村青年小王騎著摩托車與迎面走來的張大媽擦身而過,小王繼續騎車行駛,張大媽卻以為遇見鬼,驚嚇而就醫,花掉醫藥費1 200元。張大媽請求小王支付1 200元醫藥費,遭到拒絕而引起糾紛。思考:本案小王是否需要賠償張大媽醫藥費?
在講解相當因果關系之前,引入此案例,由學生分組討論后派代表回答?;卮鸬慕Y果概括為兩種:一種是在大霧的傍晚,小王騎摩托車的行為是造成張大媽驚嚇住院花費醫藥費的原因,因此小王應賠償;另一種是大霧的傍晚,某人騎車與另一人擦身而過是經常發生的事,但另一人因此受到驚嚇并花費醫藥費治療的情況,一般不會發生,因此本案還是張大媽自身心理的原因才導致了最終受驚嚇治療的結果,小王的行為和張大媽的損害結果間因果關系不存在,小王不需賠償。筆者以學生們回答的兩種結果為基礎,告訴大家,第一種答案的原因和結果屬于哲學上的因果關系范疇,第二種答案的原因和結果是侵權法上的相當因果關系,即特定的原因(違法行為)與特定的結果(損害后果)之間的客觀聯系,并且只有在一般情況下因果關系也存在時,相當因果關系才成立。由此,學生不但參與了案例分析的教學過程,同時也在自己分析結果的基礎上掌握了何為相當因果關系的理論知識。
第二步,知識點鞏固型案例的應用?!扒謾嘭熑沃贫取眱热菹掳怂捻椯r償原則及三大損害賠償制度,知識點瑣碎、龐雜,如何才能將讓學生輕松把握各個內容,筆者運用綜合型案例,將各個知識點融入,并由學生思考后作答。
案例二:王五駕駛車輛追尾撞上了秦六駕駛的出租車,秦六受傷,車輛受損。思考:①若秦六受傷入院治療,所花費的費用可否要求王五賠償?②秦六身體受傷遭受痛苦,能否要求精神損害賠償?③因車輛受損,秦六可要求賠償哪些損失?④如對于本次車禍的發生,秦六也有過錯,王五在向秦六賠償時可提出何種要求?⑤如秦六出租車被撞后報廢,被撞之前價值5萬元,王五就車輛直接損失是否應賠償全部5萬元?⑥如王五應賠償秦六15萬元,但王五經濟狀況較差,而秦六家中富有,王五能否請求減輕賠償責任?
案例二融合了有關侵權責任制度的全部核心內容,筆者在講授理論知識后,由6位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學生們分別回答了有關人身損害的賠償范圍、精神損害賠償的適用條件、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的賠償范圍、過失相抵原則、直接損害賠償的計算、利益衡平原則六大知識點在本案中的實際應用,實現對以案例鞏固所學理論知識的目的。
第三步,知識點加深理解型案例的應用。緊急避險作為一項抗辯事由,筆者在講授時明確了其成立的五性要件,但即使該抗辯事由成立,避險行為給受害人造成的損害已客觀存在,損害的賠償則需要區分是否超過必要限度,來確定最終責任人。此知識點具有一定難度,司法考試也曾以此為考點命題,為了使學生更加深入理解該理論知識,同時逐漸具備備戰司考的心態,筆者將司考原題做了適當更改,由學生進行分析。
案例三:某日,曹某乘坐公交車回家,當時正值下班高峰,車上很擁擠,曹某站在靠近公車門的位置。當車行至距大慶路站臺南尚有5米遠時,公交車司機見有人招手示意上車,在未提醒站在車門附近的乘客注意的情況下,緊急停車打開了車門。曹某為防止摔出車外,伸手抓住了站在他旁邊的乘客劉某的衣袖,造成劉某西服衣袖被撕破。事后,劉某要求曹某賠償其衣服損失。曹某認為自己實施的是緊急避險行為,劉某的損失應由公交車司機賠償。思考:本案曹某是否可以緊急避險作為抗辯事由?誰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學生在解決該案例時,首先需要判斷曹某的行為是否符合緊急避險抗辯事由的成立條件,當分析緊迫性、必要性、目的性、情勢性、合理性5個要件成立后,再判斷造成劉某衣服的損壞屬于在必要限度內的避險行為,因此對于人為原因造成的損害由公交公司司機承擔賠償責任。
第四步,前沿知識點探索型案例。相比民事法律體系中的其他法律制度,侵權責任法還較為“年輕”,其中很多規定有待進一步完善。由于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司法實踐中各地法院審理某類案件時經常出現同案不同判的情況,影響法律的公正性和權威性。鑒于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會將這類問題作為前沿知識點,引入案例,由學生充分討論后,闡釋觀點。
案例四:高空拋物致人損害無法確定行為人時的案件處理。此類案件近些年時常發生,從天而降的物品種類豐富,有菜刀、菜板、花盆、板磚、蘋果等。不論是何種物品,一旦從高空降落,造成的危害將不可估量。對于這類案件造成受害人損害的,找不到具體拋物人的,由誰來承擔責任,《侵權責任法》第八十五條和第八十七條首先作出了規定,適用推定過錯責任,由不能證明案發時不在家的可能的侵權實施人給予受害人補償。另外,根據《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七條的規定:“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庇纱藯l可知,物業作為住宅管理者若管理存在明顯瑕疵,也需要承擔一定責任。根據如上的規定,深圳法院在處理此類型案件時,一審法院判決由物業公司承擔全部責任,二審改判由物業公司與業主共同承擔;重慶法院判決由業主賠償;山東法院不支持原告的請求,做出駁回原告請求的判決。對于各地法院的不同判決結果,由學生們分組討論哪種結果最為合理。最終形成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業主有更強的分擔能力,因此由不能證明案發時不在家的業主來適當分擔比完全由受害人自擔損害更公平合理;另一種觀點認為業主更接近損害發生的原因,由業主來負責可以起到防范風險效果,但是也需要考慮物業公司的職責,應該由業主和物業共同承擔。學生們從公平和效率的角度較好地對此前沿問題闡釋了觀點,既加深了對基本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也提高了對爭議問題的思辨能力,為未來步入專業工作崗位奠定了基礎。
(作者單位: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