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林
摘 要: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學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除了教授學生語文基礎知識外,應當擔當拯救學生心靈的責任。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注重提升學生內在品質;引導學生對經典進行思考,培養他們那顆智慧而明達之心。
關鍵詞:素質教育;語文課堂;生命教育
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課程改革的貫徹落實,學生昔日沉重的負擔得到的控減,思想素質,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個性得到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也得到了關注。這些顯赫的成就理當歸功于素質教育理念的落實。但近年出現許多學生凌辱他人、甚至殺害他人、以及自殺等現象,也是層出不窮。語文是工具性于人文性相統一的學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除了教授學生語文基礎知識外,應當擔當拯救學生心靈的責任,提高學生對世間萬事萬物的認識能力,培養他們那顆智慧而明達之心。作為語文教師,筆者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探討:
一、物質財富裕如,生活財富闕如
“我們走得太快,以至于靈魂已經跟不上我們的節奏。”曾幾何時,人們以為只要擁有足夠的金錢,便可以非常愉快地過完這一生,殊不知拼命地賺了許多錢,依舊無法快樂。這是一個瞬息即變得時代,稍有不慎,就會被社會所淘汰,于是人們便拼命前行。物質財富豐富了,但精神財富很貧瘠,這就靈魂跟不上的原因。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礎,并為精神文明提供必要的物質前提,精神文明是物質文明得以鞏固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物質文明建設的方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迅猛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過去物質貧乏的局面得到改善,但精神生活依舊闕如,西方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乘虛而入,流傳千年的倫理道德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金錢變成了衡量一切價值的標準,人們的行為、社會生活、價值觀念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溫情脈脈的人際關系被赤裸裸的金錢關系替代。與拜金主義關系密切的享樂主義之風倏然興起,昔日艱苦奮斗的作風、勤儉節約的傳統被拋到九霄云外,人們沉迷于紙醉金迷的物質享受中,其危害可謂觸目驚心。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之風盛行,多數人的一切生活圍繞著“金錢”和“享樂”兩詞出發,對于孩子,也僅僅關心孩子的物質生活,對于孩子的精神生活,他們很少過問,或者從未過問;他們只關心孩子在學校時是否有錢花,完全忽略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這樣以來,家長與孩子的關系漸漸淡了。學生精神上的問題找不到傾訴的對象,越積越多,無法釋懷,一旦爆發,便造成嚴重的后果。
二、認識生命,珍惜生命
在這物質財富的裕如、精神財富的闕如的年代,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受到影響,與健康、積極向上的價值觀相距甚遠。價值觀念一旦出現偏離,往往會做出出人意料的事情,最嚴重的莫過于虐人或虐己,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近年,學生自殺或者殺人的事件頻頻被報道,這與現代學生精神財富闕如有著莫大的關聯。生命對每個人而言,都是公平,它僅有一次,是不可重復的,一旦失去,將無法挽回。醫生以懸壺濟世為使命,作為語文教師,理當義不容辭地擔當拯救學生心靈的責任。以生命教育為出發點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關于生命教育,有學者認為:“生命教育的目標在于使人認識生命、愛惜生命、欣賞自己、關懷他人、拓展正向的人際關系,同時還能與自然和諧共存,能正確認識自己與世界的關系,增進生活智慧。”[1]通過生命教育,幫助他們建立健康、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人要有目的地生活,強調了人們本身所感受到的關于自我和人生目標的價值體驗。”[2]
三、提升內在品質,敢于擔當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除教授知識點外,引導學生對生命進行探討,提升學生的內在品質,使學生懂得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語文課文往往蘊藉著強大的生命意識,這種生命意識是綿延不斷的,是生生不息的,教師在深入文本時,可以對文中的生命意識進行探討。例如上蘇軾《赤壁賦》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關于蘇軾的生平事跡,在課堂上展開研討,探討的主題為才華橫溢的蘇軾如何灑脫地走完坎坷的一生。蘇軾可謂博古通今,滿腹經綸,但他的生活卻有著諸多的不如人意,可從蘇軾的詩詞中,總能窺探出他豁達灑脫的性格。中國歷代文學中學富五車的文人在懷才不遇時,大多郁郁而終,然而,蘇軾是特例,“烏臺詩案”后,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他又貶到杭州、潁州、揚州、定州。晚年,新黨執政,蘇軾因直言進諫,又被貶到惠州、儋州。他在那條貶不盡的人生路上,靠什么精神,走出一條俊逸人生道路,令后世人羨慕不已。當學生漸漸陷入沉思時,便會生起尊重生命之心,生起敬畏生命之心。
論語中“學而優則仕”的理念,是傳統儒家讀書人的理想,他們希望通過仕宦的途徑實現治國安邦的理想,這是古代讀書人一生的追求。在上柳永《雨霖鈴》時,可以從柳永本人的生平進行探討,他是一個具有浪漫天性的人,同時也擁有音樂天賦之人,他也積極投身于功名利祿,但他這一生的坎坷也是拜他的音樂天賦所賜,據傳,柳永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其中有一次,皇帝親閱試卷,看到他的名字時說道,這不是寫了“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的柳三變嗎?且叫他淺斟低唱去吧,何用浮名?于是,柳永的才華就這樣被荒唐的皇帝忽略掉了。在科舉考試的道路上,他屢試不中,但他沒有因此而自暴自棄,反而越挫越勇,直到景祐元年,柳永終于及第,暮年的他,開始仕宦生涯。柳永的一生告訴學生,人生道路是坎坷的,但只要堅持,總有輝煌時刻的到來。
諸如此類可以探討生命意識的作家作品,在高中語文教材中還有很多,需教師自己去挖掘,此處不再枚舉。總而言之,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中,教師通過對生命意識的探討,提升學生內在的品質,使脆弱的生命變得強大。“教師要引導學生探討生命的樂趣、生命的特點,強化學生關注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欣賞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等意識,樹立任何情況下都絕不放棄生命的理念,明確怎樣更好地珍愛生命,實現更大的人生價值。讓學生分享作為生命體的種種樂趣,只要活著,不斷努力,就可以實現許多夢想,創造精彩的生活。讓學生全方位地了解生命的神圣和珍貴,生命的脆弱性、易傷性以及一去不復返性。”[3]
參考文獻
[1]劉乃華:臺灣生命教育的現狀和發展[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07.(12);46-47.
[2]張羽璇,嚴壯鋒:心理學視角的生命教育:內涵、研究范式與發展[J].教育觀察,2017.(9);8.
[3]蔡志紅.生命教育:現代德育的重要視域[J].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教育科學),2006.(11);31.
(作者單位:六盤水市六枝特區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