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時代·新生活”全國速寫作品邀請展暨第四屆廣州速寫作品展在中國文藝家之家展覽館開幕。展覽期間,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徐里專門觀看展覽,并給予很高評價,他說,“速寫是美術家深入生活最直觀的反映,是觀察、表現生活最便捷的途徑,展覽為我們闡明了速寫與完整作品之間最深層的關系,也可以讓我們重新評估速寫的藝術價值和在新時代美術創作中的定位。”
速寫作為美術工作者面向生活的一種極為直接的、最現場的創作方式,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李克瑜、葉淺予、趙士英等老一輩藝術家的倡導和帶動下,速寫曾經風靡一時。當今畫壇很多知名的人物畫家,如劉文西、方增先、何家英等也是速寫高手。然而,在攝影普及的今天,無論是在美術教學還是美術創作中,速寫都愈發弱勢。
畫家史國良感慨道,現在美術學院學生上課,畫模特不是對著模特畫,而是先拍張照片,等有時間再照著照片畫,結果光源不對、透視不對、光線不對。許多藝術家即便是到鄉村去寫生,也是先拍照,回到家再構思、創作,這導致了表面化的、去功能化的創作越來越多。甚至有人認為對于畫家而言,重要的不再是手頭功夫,而是獨特的視角和觀念,如果強調技術,強調的也應該是對各種技術與媒材的綜合運用能力。
速寫既是即興的,與主體關系密切,但是在形式上、語言表達上又呈現出一個散漫的狀態。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鄭工表示,速寫或者寫生的概念從西方引進中國已經有百余年,概念的引入、翻譯過程中,也經歷了逐步中國化的過程,應該重新定義和理解。對于如何體現“新時代”速寫的特征,鄭工表示,如今,速寫的敘事方式變了,它不只是收集素材的一種方式,還能夠成為一種新的繪畫語言方式。
雖然,在這個圖像資源泛濫的時代,一些藝術家越來越傾向于對媒體器材的依賴,但無論怎樣,速寫依然是照片不可替代的繪畫筋骨。正如展覽論壇上藝術家們所說,速寫不僅在于傳授技術上的手段,更重要的是提倡如何保有原來的對生活的關注、熱愛和面對對象的藝術感受和表達能力,這是一種精神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