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然
作為一個畫家,他所創作的作品能被懸掛在人民大會堂里,是非常值得自豪的,這里的繪畫作品經常會受到其他國家首腦和國內外有關領導的關注,在中國大眾眼里這也是畫家一生的榮耀。河北傳媒學院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河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著名山水畫家關尚卿創作的大型壁畫《山海關》就懸掛在人民大會堂里。
在一幅幅精品問世、一個個豐碩成就取得的時候,關尚卿首先想到的是給他授業的每位恩師。1959年入天津美院前,他就從師于天津著名畫家黃士俊、陳麐祥先生,后又取法何海霞先生,深得何先生器重,并精心創作《楊柳青青渡河人》相贈。先師們的激勵化作他努力的動力,從此他在繪畫的路上一發而不可收拾。認真吸收先師作品中的精華,他刻苦鉆研繪畫理論,承傳先生們清新雅麗、秀潤脫俗的畫風;師法古人,精研古法,他大量臨摹古代的山水畫作品,從宋元入手,李成、范寬、王詵、趙伯駒、南宋李唐、馬遠、夏圭、元代倪瓚的作品均在他摹寫之列;博取新知,不甘寂寞的他不僅借鑒中外繪畫、民間藝術,自然現象來追求藝術的形式美感,以從中尋覓適合自身的形式語言。他更是深入研究抽象主義藝術家康定斯基的作品及其理論著作《點、線、面》等,對點、線、面及色彩的獨特感受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不懈地認真尋找著繪畫創作之藝術精髓,深刻理解“點是基本元素,使空白的面受孕并變得結實,地平線是負荷著物體的基地,沉默而‘黑,垂直線是主動的……”的理論,成功地把點線面的理論運用在美術創作中,在藝術的星河中找到了自己的坐標。
關尚卿堅持深入生活、體驗生活、把觀察生活放在首位。他經常奔走于名山大川,穿行于荒僻鄉村,攀巖于高山之巔,馳聘于草原大漠,擁抱大自然,每到一地他都認真觀察,寫生,從不放過片刻閑暇。太行山、黃山、華山、泰山、嵩山、都有他的足跡,江河湖海之濱常見他的身影。他仔細揣摩,把天地之間的大美,宇宙間之靈氣盡收眼簾,造化胸中,以情寫境,以境寫心,躍然紙上的絕不再是機械的自然。他積累了上萬幅的速寫,雖變化萬千,但張張具有極強的個性,幅幅飛動的線條都是心血的結晶,充滿了生命力,成為他以后大型山水畫創作靈感啟發的基因,也奠定了他堅實的寫實基礎。
關尚卿的畫作是來自于他對大自然的細心觀察與反復求索的結果。在他筆下描繪出的山水樹石,四時朝暮,氣象萬千,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他以獨特的墨色情趣,表現出了山水樹木的俯仰向背和色彩的差異;用剛柔并濟之筆,體現出不同物象的靈氣;色墨交融,青綠一體,云氣融冶,生機盎然。他的作品《大岳曉云》生動的展示了太行山脈猶如神州的脊梁,巍峨渾厚;《太華仙蹤》則畫出了華山雄奇險絕、斷壁千仞、神秘的云霧和那看不見山腳的深谷。他畫的水墨山水,墨色氤氳,酣暢淋漓,十分大氣,正如徐青藤所云:滃然而云,瑩然而雨,泣泣然而露。他把見到的物象最美的一瞬。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概括和提煉,細心勾勒出一幅幅耐人尋味的畫面,欲汪洋,欲回環,欲肥膩,欲噴薄,欲激射,欲多泉,欲遠流,欲瀑布插天,欲濺撲入地,欲漁釣怡怡,欲草木欣欣,欲挾煙云而秀媚,欲照溪谷而光輝”,真是活靈活現,微妙微肖。這種耐人尋味既表現在他的筆墨之中,超以象之外,卻又不放棄與之相對的“象”,具有灑脫天真的意趣。他的用色有放、有收,大起大落,收放自如;用墨濃淡有致,姿肆奔放,迭蕩起伏。好似馳騁于規矩之外,但又無不在法度之中。讀之給人以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喚起觀者的深度美感,從而留下深刻的記憶,這就是他作品的藝術魅力。



關尚卿在山水畫創作的道路上巳跋涉了半個世紀。數十年的孜孜以求,數十年的不懈努力,數十年的艱辛耕耘, 使他的畫墨色變化萬千,濃淡、干濕相宜,皴染運用自如,溶成一氣,處處盡顯生機,形成了筆筆氣韻連貫,氣勢豪放、雄渾莊重、飽滿而富有張力的藝術風格。畫面上的每一個元素,都彰顯出了中國所特有的內涵與氣質,以獨特的藝術語言和形象元素畫出了東方神韻。
二零一一年一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