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志偉 尹童 郭昭赫 郝帥
【摘 要】在全媒體日益發達的當今時代,網絡輿論成為新的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思想碰撞平臺。其中,時不時會有不合理的聲音提出,這些非理性的表達將對以青年為主體的網民及網絡和社會環境造成較大不利影響。在依法治國的當下,利用法律手段對網絡非理性言論的管控與監督勢在必行。
【關鍵詞】全媒體;網絡輿論;青年;法治
【中圖分類號】G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8)02-0199-02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世界進入了人人皆可發表觀點的全媒體時代,以網絡作為平臺,廣大網民可以通過網絡對政府行為進行輿論監督,進而起到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等積極作用。但不可忽略的是,網絡上同樣存在著不理智的聲音,對于一些社會事件極易呈現出不合理的圍攻或者一邊倒的現象。而青年又是網絡輿論表達的主力軍。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要深入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使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相互促進,并逐步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增強全社會的法治觀念。在黨和國家對法治日益重視的背景下,如何以法治手段管控引導網絡輿論,促進網民合理地表達訴求,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
1 網絡輿論非理性表達產生的原因
?譹?訛網絡輿論自由性。在全媒體時代,網民可以在更為自由的時間與地點,以更為自由的形式發言。19世紀英國著名哲學家約翰·斯圖亞特·密爾在其著作《論自由》中認為“個人的自由對于社會進步、真理的認識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個人的自由并不是絕對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出,自由并不是絕對的,如果個人自由侵犯了別人的權利,就需要承擔責任。?譺?訛參與主體復雜性。在全媒體時代,參與到網絡輿論洪流中的社會群體呈現出更加多樣化的特點,只要是自己關心或者感興趣的話題,任何人都可以發表言論。在全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參與新聞的傳播,而不可能人人都具有職業道德,因此他們所傳遞的信息很難說是屬于真正的新聞還是無知之見,從而互聯網中那些非理性“情緒化”的言論得到傳播的機會就會大大增多。?譻?訛網絡輿論匿名性。在全媒體時代,人們進行傳播交流不再是面對面的,而是以匿名的網絡符號發表觀點和看法。因為匿名,所以大家都不知道彼此的身份,由此也就可以“任性”地傳播不真實的過激言論而不用對其負責,這樣就從反面帶動了非理性表達的增長。
2 網絡輿論非理性表達的影響
根據科學研究顯示,一方面,長期處于非理智狀態,會影響個人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現為煩躁、壓抑、沒有成就感等,青年在現實世界中失意之后,就會更傾向于在虛擬世界中采用暴力的情緒宣泄方式,由此形成惡性循環。另一方面,網絡上信息繁雜,數量爆炸,如果青年未能把握好自己的底線原則,就很容易受到一些不正確思想的蠱惑,例如“享樂主義”等,進而在人生的道路上出現方向偏差。人民享有傳播權,每一位用戶在網絡上都擁有信息傳播的權利,但這并不代表可以濫用傳播權。權力的濫用必然會導致義務受損,反應到網絡中即為環境的破壞,網民利益被侵害。網絡上還有很多所謂的大V,他們自稱為意見領袖,引領著很大一部分人的輿論導向,這其實就為網絡秩序的不安定性埋下了隱患。作為普通網民,我們更應該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盲目附和,有時候哪怕只是簡單的隨大流,也可能對事件的當事人、對網絡秩序造成極大的損傷。
3 非理性表達的法律規制
3.1 立法措施
我國十分重視網絡立法的建設,制定了相關法律。雖然我國在網絡立法層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日益發展的全媒體,給我們的立法工作提出了新挑戰。黨的十九大指出,“要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召開的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會議上提出“要抓緊制定立法規劃,完善互聯網內容信息管理”,因此,第一項措施可以從立法層面下功夫。
首先要規范全媒體的準入與運營機制,提高行業門檻,提高行業整體水平,增強內部監管力度,使自媒體行業做到有法可依,以法律為準繩規范自己的經營行為。其次要發展并落實網絡實名登記制度,一個人對應一個網絡賬號,進行實名認證,身份對應,禁止匿名行為。采用網絡實名制,其實就是以此提升網民的社會責任感。在網絡上發帖、評論,都要與自己真實身份對應。通過網絡實名制這一制度,可以大大地提高網上言論的可信度,增加網民及社會的監督力度。最后要實行嚴格的責任追究與溯源制度,對不合理言論源頭追查到底。
3.2 司法措施
由于網絡輿論的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大,在一些社會焦點問題上,輿論甚至能夠左右法院的判決,形成所謂的“媒介審判”,例如鬧得沸沸揚揚的“許霆案”“劉涌案”“胡斌案”等。伴隨洶涌而來的社會輿論,司法制度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這一要求就是給司法部門提出的新任務。
要有效釋放司法信息,人民法院要依法保障公民的相關權利,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司法知情需求和人民法院信息傳播手段相對滯后的矛盾,構建法院與媒體的良性互動關系。完善司法治度,提高相關法官的專業素質,理性對待相關社會輿論,“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嚴格區分道德與法律,減少道德的法律化,確保司法的公正與公平。
3.3 執法措施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法治政府,推進依法行政,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也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和法律的權威在于實施”,再完善的法律,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也需要嚴格貫徹執行。因此,各級網絡監管部門必須深深感到自己肩上責任重大,抱著高度的責任心與執行力依法審查監管網絡輿論。依法做好監察工作,有的違法網民調整網絡服務器所在地,口出狂言,妄圖逃脫責任,執法部門要通過技術查詢及定位技術進行言論追查,重點巡查論壇、貼吧等言論交流區,追究發起人及相關責任人責任。規范執法行為,完善相關規范,杜絕暴力執法、強權執法等行為。在個別情況下,地位的不對等容易造成執法者采用暴力或者強權去執法,要堅決注意并規避此類現象。
3.4 信息公開措施
十九大報告指出“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創新監管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現實情況下,很多誤會都是出于不了解,網民的一些不合理言論也多發生于對社會焦點事件理解不夠、不了解真相,因此政府及社會有責任提高信息公開度,回應群眾關切的問題。只有真相與理解的春風吹動起來,才可以驅散誤會和非理性的陰霾。健全自身的信息公開機制。要設立專門的信息公布機構,各級政府相關部門要建立新聞辦公室,在焦點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結合多種渠道發出消息,主動引導輿論,維護社會穩定。要加強各級政府門戶網站的建設,促進與民眾的信息交流和溝通。相關領導人員可開啟官方信箱,保證信息的官方權威性。政府部門可以與大學等科研部門對接,建立健全輿情檢測與應對機制,一旦發生輿情失控事件,立即采取多種措施控制謠言傳播源頭,切斷傳播途徑。
3.5 法治教育措施
要想從法治層面規范網民的言行,增強公民的法治意識,提高公民的法治素養,就必須加強法治教育力度。在學校里,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以思想道德課為基礎,以憲法教育為核心,同時大力開展網絡法治教育,增加相關課程所占比例,加大考核評審力度,使學生對其重視起來。同時創設多樣化平臺,讓學生在趣味中增強法律觀念。在社會上,政府及相關論壇、網站積極開展“學法、普法、用法”的宣傳教育活動,以及“網絡輿論相關法律”的主題活動,讓每一個網絡參與者合理地看待自己的表達權,知道什么能說,什么不能說,更好地增強自身的法律意識,規范自身網絡行為。
4 結語
筆者認為,研究網絡輿論的非理性表達是一項非常系統而龐大的工程,尤其是步入21世紀以來,全媒體的發展是時代前進的趨勢,而全面依法治國是必須推行的國家治理層面的深刻革命,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因此,要想更好地管控、引導、監督網絡輿論的表達,就必須用法治的手段進行調整,要努力做到在媒體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以完善的法律規范網民的行為,使網民自覺遵守法律,依法嚴懲違法犯罪者,依法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同時應關注青年在網絡中的特殊定位,讓法律的陽光照進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照進每個人的心里。
參 考 文 獻
[1]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2014.
[2]靖小琴,劉巧玲.論網絡言論理性表達引導[J].湖北社會科學,2014(2).
[3](英)約翰·斯圖亞特·密爾.論自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