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慧慧 朱玲玲
【摘 要】《混凝土結構》課程是土木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是理論性與實踐性相互融合的一門課程。應用型本科教育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文章結合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和該課程的特點,在教學實踐經驗基礎上,分析了《混凝土結構》課程目前教學的現狀,從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實踐環節和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和探討,強調了實踐環節的重要性,為培養合格的應用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混凝土結構;教學改革;實踐環節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8)02-0228-02
1 范式教學改革的背景和意義
應用型本科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的區別在于前者注重強化人才培養中的實踐與應用能力。因此,應用型人才培養是我國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方面。混凝土結構課程是土木工程專業的主干必修課程,是對土木工程專業高年級學生開設的第一門專門講述“建筑結構理論與實踐”的課程。其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土木工程應用型高技術人才的培養,特別是學生創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養。但從商丘師范學院和其他高校的教學現狀來看,學生普遍存在理論知識學習與工程實踐相脫離、動手能力差、缺乏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等問題。為解決這一難題,提高混凝土結構課程教學的質量,筆者對《混凝土結構》課程的范式改革教學進行了探索。
2 課程特點
《混凝土結構》是土木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專業課。一般本科院校都將《混凝土結構》課程放在第四學期或者第五學期開設,其前期課程是《高等數學》《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房屋建筑學》《土木工程材料》等?!痘炷两Y構》課程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對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基本理論有較系統的了解,并能在掌握基本構件的計算理論和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具有一般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決工程問題的綜合能力,為學生今后從事土木工程設計、施工和管理等打下堅實的基礎。該課程具有內容多、概念多、公式多、系數多、符號多、構造要求多、教學環節多等特點,同時與后續課程銜接比較強,存在學生難學和教師難教的“兩難”問題。因此學生學習起來比較費力,甚至有些學生不知從何學起。
3 教學現狀
3.1 教學方法傳統
《混凝土結構》課程是一門與工程實際聯系比較緊密的課程,課程涉及的實驗現象、概念、簡化假定、經驗公式較一般課程多,且涉及的規范更新快,這樣就給教師的講授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目前,很多學校還是采用以老師為主導,以課本內容為主的傳統教學方法。這種強調黑板教學、脫離實際、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學習時總覺得該課程的內容多得難以應付,枯燥無味,進而失去學習興趣,喪失信心。雖然采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展示一些圖片,播放一段視頻,但還是不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不能讓學生將理論的知識應用在實踐上。
3.2 教學內容與工程實踐脫鉤
《混凝土結構》課程包括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與混凝土結構設計,主要內容包含有基本構件的設計、樓蓋、工業廠房和框架結構的設計及構造要求等。目前,很多學校重視基本理論知識的講授,重視公式的教學,側重講解怎樣套用公式進行構件設計。很多老師都是碩士或博士畢業后直接進入學校,缺乏實際工程經驗,因此在講解的過程中很難與工程實際聯系起來。
另外,學生在混凝土結構設計的過程中,特別是畢業后從事設計、施工等工作的過程中,要用到很多規范和圖集,但是很多老師都重視課本內容講解,很少講到規范和圖集,這樣就導致了學生畢業后實際工作能力不強,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工程問題能力不夠。
3.3 實踐環節薄弱
《混凝土結構》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并且混凝土結構構造內容比較多,構件間的連接比較復雜,鋼筋的綁扎、搭接和截斷等要求比較多,而目前很多院校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味重視課堂教學,缺乏實踐環節設計,導致學生缺乏感性認識,不利于學生工程意識的培養。雖然有些院校做了一些實驗,比如鋼筋混凝土梁的正截面受彎性能實驗,但是實驗很大一部分內容都是將梁的尺寸、配筋等設計好,鋼筋綁扎好、應變片粘貼好、梁澆筑好等,之后再給學生做演示實驗,讓學生觀察梁從開始加載到最終破壞的過程,這樣學生就沒有真正參與其中,缺乏動手能力。
3.4 考核方式單一
目前,很多院校還是采用傳統的試卷考試形式,方法單一,死板,考試內容也很有局限性,并不能反映學生的應用能力,因此考核方式不太合理。
4 教學改革探索
4.1 多樣化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結合《混凝土結構》課程特點,根據授課內容的進度,可以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譹?訛現場觀摩教學。老師應根據講課的進度,組織學生到施工現場進行現場教學,如在講梁的配筋和樓蓋設計時,可以讓學生到現場,了解主次梁的空間關系和鋼筋的布置方式,了解鋼筋的連接方式和錨固等構造要求,這樣就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譺?訛多媒體和微課小視頻相結合。老師在制作PPT的過程中,要多查閱資料,課件制作要美觀,把課本中比較難以理解的內容以微課小視頻的方式呈現給學生,把一些構造要求比較枯燥性的內容以工程實例圖片的形式呈現給學生,這種教學方式直觀、簡單、信息量大,既增強感性認識,又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譻?訛加強網絡資源建設。運用現代化網絡技術手段進行課堂教學,將授課的課件、微課小視頻、小動畫、習題等相關學習資料上傳到網上供學生學習。開通網上問答,學生提問,老師在線答疑,幫學生及時解決問題,一段時間后,老師可以將問題歸納匯總,集中時間在課堂講解,強化學生學習中遇到的難題,增加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另外,建立微信群或QQ群,增強與學生的聯系,以提高教學質量。
4.2 優化教學內容,結合工程案例教學
《混凝土結構》課程的內容非常多,既有大量基本理論知識又有大量例題和構造要求,這就存在老師如何講、學生如何學的問題。因此,老師不但要教授學生知識,而且要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工程意識。
老師在講該課程緒論部分時,可以展示一些著名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的圖片,播放一些比較有名的建筑物的施工視頻資料,提出當下比較前沿的研究問題和發展方向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后續基本構件設計(受拉構件,受壓構件、受彎構件、受扭構件和預應力構件)的教學過程中,應緊緊圍繞“理論+設計+應用”這個主線進行教學。在混凝土結構如樓蓋、廠房和框架結構設計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應結合工程案例進行詳細講解,在進行內力計算時,要將前期所學力學知識做個系統的復習,讓學生多做練習,力求讓每個學生都要掌握計算方法,因為內力計算是結構設計的基礎。
4.3 重視實踐環節,增強學生動手能力
混凝土結構課程是在工程實踐當中應用面最廣、實用性最強的一門課,故應重視學生實踐環節,注重能力培養。具體方案為:?譹?訛分組討論做試驗。在觀看試驗視頻的基礎上分小組討論,從方案的設計到構件的制作直至試驗全過程,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其中,記錄實驗過程,最后分析實驗現象和實驗結果,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獨立分析的習慣,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譺?訛課程設計任務布置與工程實際相結合。課程設計是學生在老師指導下獨立完成,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重要環節,在設計的過程中,要教會學生查閱大量的資料文獻和規范,讓他們了解構造的要求并應用到設計中,明白所學理論知識什么情況下使用及怎樣應用到實際工程中。要把解決實際問題作為學生學習的動力,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譻?訛重視工程軟件的學習。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畢業后一部分要從事建筑結構設計的工作,除了前期開設的建筑制圖軟件CAD課程之外,目前應用較多的結構設計軟件為PKPM,老師可以在授課的過程中,介紹該軟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讓學生通過課程設計如框架結構、排架結構等方式加以鍛煉,熟悉該軟件的使用方法,掌握結構設計的步驟,為以后畢業設計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4.4 豐富考核方式,多角度評價學習效果
為了減少學生考前通過突擊來取得好成績的弊端,老師可以采用“平時成績+期中成績+期末成績”的方式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平時成績從學期開始到學期末貫穿整個學期,包括學習態度、課后作業、課堂提問、實踐作業等,可以占30%的比例。期中成績是對前半學期學習效果的考核,可以安排在學期中時間段,以考促學,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可以占20%的比例。期末成績是對整門課程學習效果的考核,在出考題的時候可以側重后半學期的內容,可以占50%的比例。通過這樣的考核方式,可以真正做到激發學生平時學習的熱情。
參 考 文 獻
[1]周軍文.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中“混凝土結構”課程的教學改革探索[J].常州工學院學報,2007(2):85-87.
[2]劉素梅,徐禮華.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課程雙語教學實踐與總結[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3):112-116.
[3]孫凱,潘穎.提高混凝土結構原理課程教學質量的思考
[J].高等建筑教育,2011(4):74-77.
[4]宋巖.基于卓越工程師計劃的“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課程教學改革[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29(12):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