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結合保險法關于保險人說明義務的相關規定修改后立法現狀的分析,梳理了保險人說明義務在明確說明范圍、義務履行方式及義務履行程度上存在的缺陷,進而提出相應保險人說明義務制度之重構的建議。
關鍵詞:保險;制度;說明義務
1 保險人說明義務概述
明確說明義務作為保險利益重新配置的方式之一,意圖保障處于弱勢地位的當事人在訂立契約時避免因信息偏在導致信息收集不全,從而加重保險人對“保險合同條款”、“保險合同的責任免除條款”的提示說明義務,進而保護與保險人簽訂合同的另一方相對人的利益。而基于合同法的一般理論,推定交易雙方當事人擁有對等的知識及經驗,且在交易時以其真實意思做出表示,并應在交易過程中承擔較高的注意義務。對于訂立保險合同的雙方當事人而言,投保人始終處于相對劣勢的地位,尤其是在與保險人締約時即使盡到了極高的注意義務,仍可能存在對保險人提供的包括免責條款在內的格式條款內容無法理解,從而致使其處于不利或者相對被動的地位。對保險人賦予明確說明義務是要求保險人遵循最大誠信原則的要求,還是推定投保人在締結契約時作出的意思表示是其內心真實意思的反映,符合意思自治的要求。
其中,意思自治體現在交易前假設其均為“理性人”,即擁有同樣的文化背景和相同的交易能力,且在雙方締結契約時盡力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該種假設很難存在于現實生活中,且若單純依靠當事人自己選擇,往往難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意思自治,由此對交易雙方中相對強勢的一方賦予更多的義務從而防止締結的合同對弱勢一方造成過多的侵害,進而逐步趨近實質意義上的意思自治。保險法之所以設立明確說明義務,并非表面對契約自由予以干涉,而旨在縮小上述“理性人”之間的差距,意圖使投保人能夠在知曉包括免責條款在內的保險合同條款真實含義以及違反其應予承擔的法律后果,從而在締約時使當事人處于較為公平的環境下實現更大程度的意思自治[1]。
2 保險人說明義務現行制度評析
保險人說明義務的現行制度在立法和具體適用上仍存在缺陷。首先表現在立法方面,主要體現為:第一,未予以明確規定說明義務的含義,且對說明與明確說明義務之間沒有相對明確的界分;第二,僅是對包括說明義務主體、范圍、方式、標準等在內的范疇予以原則性規定,且尚未對保險人的行為形成完全規制體系;第三,伴隨著公民權利意識的進一步增強以及最大誠信原則的要求,迫使保險人轉變觀念,從而加深對企業內控制度給予更多的規制;第四,為消除保險合同當事人之間存在的差距,可適當引入投保人撤銷權制度抑或冷靜期制度,從而維護弱勢一方的權利,進而促進保險交易公平進行。
保險人的說明義務在具體適用方面,主要體現為法規和司法解釋之間的矛盾以及司法解釋立法化的問題。雖然現行保險人的說明義務為我國當前司法裁判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但因其保險合同司法審查標準不統一,往往致使法規與司法解釋之間的矛盾顯得更加突出。例如,針對免責條款中的本不應列入的故意行為,要求保險人對其進行提示并予以說明、否定部分免責條款、否定減賠、免賠率以及法官裁判案件所適用不同的判決標準等問題都應對其予以明確規制。而針對司法解釋立法化的問題,在我國體現的相對比較明顯。眾所周知,立法和司法解釋都作為我國的正式解釋與有權解釋,在各自領域范圍內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3 保險人說明義務制度之重構
3.1建立詢問說明的法律機制
保險人針對“重要事實”的說明義務范圍應予以進一步明確,并相應建立詢問說明法律機制,從而對涉及投保人切身利益的重要或者相對專業的條款,不因投保人主動詢問,而應對其給予積極說明。針對此種情況筆者簡介如下:第一,針對作為類似于“讀不懂的暢銷品”的保險條款,因其專業性較強且非經解釋一般投保人難以理解,從而致使締約雙方當事人很難對此條款形成合意,從而最終影響保險契約的生成;第二,在現實生活中,投保人很少閱讀保險人為其提供的格式條款,且對因此致使保險人承擔與之相應不必要的保險責任,進而因對其行為予以明確規制;第三,針對保險人的承諾期限,因保險合同作為諾成合同,且應根據不同險種、不同情形對其予以明確規定;第四,保險人應履行其說明義務,從而保障投保人閱讀保險條款,進而使雙方在其理解保險條款的基礎上簽署保險合同。
3.2引入合理期待原則
“根據一個未經保險或者法律等訓練的人的理性期待來解釋保險單;如果一個理性的人預期保單會對某一種損失提供保障,法院就會要求保險人賠付一一盡管可能是合同文字已經清楚地排除了的賠付。[2]”上述關于合理期待原則的論述突破了我國關于傳統保險合同的解釋規則,且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種超越意思自治原則新興的格式條款解釋規則,從而給保險人增添了多于其正常說明義務的負擔。現實生活中保險合同很難完全體現當事人內心的真實意思,且多表現為投保人因其繳納保費而在發生保險事故時,往往期待保險人對其人身或者財產予以賠付,雖其主張與傳統合同法精神相違背,但因其符合大多數人的內心意旨,并最終獲得人們的普遍接受與肯定。
3.3引入投保人冷靜期制度
冷靜期制度又稱后悔權制度,是法律規定保護消費者權益的一項重要舉措。同樣作為消費者的投保人也應享有上述規定的權利,但因其冷靜期的設置是對人性自私的一種矯正,即作為投保人在一定合理期限內享有退保權或合同撤銷權。因保險作為對其自身財物予以管理、進行風險調控的財務手段,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并非投保人主動購買,多體現為在業務員的鼓動或者利誘下對投保人自身而言的被動銷售,且多因投保人的一時沖動抑或興奮而購買,但事后冷靜下來或許會思考其投保行為是否違背其內心真意,從而致使雙方當事人之間并未形成真正的合意,若因保險合同已經生效,若其退保需承擔巨額的退保損失,則往往易引發多重矛盾、糾紛。而從保護投保人的角度而言,應由法律公平的賦予投保人在一定期限內享有退保或者撤銷保險合同的權利,且應根據具體的不同情形,從而建立與之相適應、長短不同的冷靜期,從而矯正保險合同雙方當事人信息不對稱的制度安排,進而減少或者避免相關類似訴訟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奚曉明,<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保險合同章條文理解與適用[M],中國法制出版社 2010,105.
[2] 曹興權,保險締約信息義務制度研究[M],中國檢查出版社 2004,53-57.
作者簡介
張媛媛(1997-),女,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人,單位: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