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超
摘 要:在清末風起云涌的諸多政治運動中,辛亥革命無疑是諸多關注點中不可或缺的那一個,而在這場轟轟烈烈的“革命”里,各派的暗地角力或多或少都影響著整個事件的走向。張朋園先生的《立憲派與辛亥革命》一書就從立憲派入手,重在分析這一派來龍去脈及與各運動之關系,從立憲派這一側面勾畫立憲運動與辛亥革命的歷史圖景。本文結合個人體會略談《立憲派與辛亥革命》一書,梳理脈絡與敘述價值并重。
關鍵詞:立憲派;立憲運動;辛亥革命
張朋園先生在自序中寫道:“清朝末年,中國知識分子先后掀起了三次巨大的救國運動:戊戌變法、立憲運動、辛亥革命。這三件大事,對中國的影響極為深遠。戊戌變法的推動,蓋因知識分子失望于由觀念狹隘的官僚統治階層所主持的自強運動,力求全面改革,刷新制度。不幸矯枉過正,計劃過于龐雜,且急功近利,再因保守派之阻擾,終于一事無成。知識分子得此教訓,認為要得改革有成,必須從根本上著手。一部分人要求改革政體,建立議會制度;另一部分人則認為統治者腐敗無能,必須徹底推翻現狀,建立民主政治。這兩個不同的觀念,分別掀起了立憲和革命運動。參加立憲的知識分子態度較為溫和,參加革命者則十分激烈;前者稱為立憲派,后者稱為革命派。結果革命成功,立憲中道而止。惟革命之發生,與立憲運動有非常之關系;武昌起義之后,立憲派又同時卷入,有舉足輕重之影響。”
張朋園先生是海外知名學者。先生畢業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長期擔任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并任臺灣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主人、歷史研究所所長以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等職。其主要研究領域為近代中國政治思想史、政治發展、知識分子和區域現代化,著有《梁啟超與清季革命》《立憲派與辛亥革命》《梁啟超與民國政治》《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湖南省》《郭廷以、費正清、韋慕庭:臺灣與美國學術交流個案初探》《知識分子與近代中國的現代化》《中國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來歷屆議會選舉述論》等。張朋園先生對梁啟超以及晚清士紳的研究,已經成為相關領域必讀的經典著作。
本書共出版三次,初次在1969年,最后一次在2004年,時間跨度35年。第三版增入《立憲派的“階級”背景》一文,納入第二章。此文資料來自1991年作者在第一歷史檔案館所發現的諮議局議員七省名錄與耿云志教授所贈江蘇、浙江兩省名錄,加上作者原先已有的六省資料。
此書雖是1969的著作,但對立憲派及其變化的來龍去脈的分析,依舊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作者在04年內的序中講到“立憲派這個題目,歷史學家似乎一直缺乏興趣……改革開放已經二十五年,至今仍未見繼起者,多少有些令人失望。”我專業并非近現代史,依張朋園先生所言,可見至少在2004年之前,立憲派研究是不充分的。那么時至今日,想必有可發覆之處依舊不少。
在結構上本書分上下兩編,上編名“立憲派與立憲運動”,介紹立憲派的興起、背景、言論、行動和革命前夕的態度;下編為“立憲派與辛亥革命”,介紹各省革命或獨立情況與立憲派的態度與活動。后附有“各省諮議局議員名錄”與“資政院議員名錄”,加之參考書目共327頁,正文止于194頁。雖附錄冗長,占據近半篇幅,但其對議員的職任、姓名、當選年齡、籍貫、傳統功名、新式教育、當選前職銜所做的統計,對后來者的研究十分有益。
第一章講的是預備立憲與立憲派的興起。“革命何以發生在清廷采取改革政策之后?光緒三十二年(1906)預備立憲詔的頒布,無論其為真情或假意,態度已經較前開明,諸般措施,不無差強人意之處。而革命竟在宣示九年預備的第四年爆發了,正所謂‘痛苦在可以忍受時,不滿就會達到高峰;當不滿的情況已經改善了,不滿往往造成動亂。‘痛苦已經減退時愈感痛苦,解除痛苦的心愈切[1]”。[2]從戊戌變法與義和團的失敗到辛丑條約簽訂與開始清末新政繼而預備立憲最終爆發辛亥革命,革命沒有在最動亂的時候發生,反而在當局推行開明政策并且有一定成效但不及大眾期望的時候發生似乎印證了作者所言。這其實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話題。比如分析大事大勢時某一個人的因素(性格也好、想法也罷)。誠然一個人的因素有時是難以推斷,也難以確鑿。歷史是人民大眾創造的,而在某些節點上,一個人的所為可以或多或少改變歷史車輪軌跡,而追根到底,確實就是一個偶然的想法。只不過這種分析需要很高的洞察力,否則就會陷入各種猜想泥潭。
回到預備立憲。正是有了預備立憲,立憲派才能借此以一個組織(立憲派的思想開端是維新運動,組織建立是在預備立憲期間,開始行動是在諮議局成立之后)登上歷史舞臺。而預備立憲運動在作者看來至少就光緒三十二年(1906)以后的措施看,大有只許前進不許后退之勢,但宣統三年(1911)又轉趨保守,這與革命爆發大有關系:當人民的政治處境趨向好轉的時候,如果當權者又突然逆勢而行,所引起的反抗必然是無比強烈的。這句話與上面的所說之“痛苦”可以作為分析革命爆發的大眾心理動機。本來立憲與革命是殊途,但是因為立憲的失敗,所以立憲派人士感到失望而轉向了革命,但革命派人士又與立憲派人士大有隔閡,所以兩者關系才紛繁復雜。作者討論的是立憲派與辛亥革命,就是以立憲派為主體,重點探究預備立憲中的立憲派種種與辛亥革命中的立憲派種種,在運動中解構派別。
第二章講的是諮議局的建立與立憲派的結合。之前雖然有預備立憲公會等組織,但真正將立憲派扭合到一起的,是諮議局。諮議局的建立使得立憲派有了合法行使權利的途徑。
作者將諮議局建立的過程以及關于候選人及選舉的規定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其中提到了許許多多的問題,總之,作者考察了多省的選舉,認為民眾的冷漠和現實的困難使得選舉并不成功。所選出之代表,特征有五:1、出身于舊科舉制度下的紳士階級。2.不乏受過新式教育甚至留學日本者。3、頗多曾任政府職官。4、多出身富有之家。5、大多是43歲上下的中年人。這些背景兼具傳統型與現代性,主導他們在議會中的論政方向。之后作者分析了原因,并指出立憲派的立場:既進取又保守,即“革命的成敗,常在他們的進取與保守態度下擺蕩。”
第三章是立憲派的言論與宣傳,中心是梁啟超與報刊雜志。作為立憲言論指導者的梁啟超,其思想也是有巨大的轉變的,正如其“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我”的學術態度。但其思想是溫和的,正是在梁氏的指導下,才發生了三度大請愿。接下來的篇幅是立憲派的重要宣傳報刊(《申報》《時報》《中外日報》《國民公報》《東方雜志》等)及其言論大要。
第四章講述三次請愿行動與彈劾軍機案。“請愿運動雖有如此的組織、策略及領袖,何以不能達到目的?其癥結所在:第一,請愿運動有群眾運動的形式,而無群眾運動的實質。……簽名請愿與實地結成隊伍游行吶喊的請愿有著極大的分別。”[3]立憲派在京城只有數十人上書,自然也就不能對當局造成壓力,雖然簽字人多,但眼若不見,如何得信?群眾力量運用不成,反而寄希望于官僚階層的督撫,那么注定了他們的請愿不成。雖然如此,請愿運動依舊有其余波:請愿失望,立憲派被迫轉而革命。彈劾軍機引起的立憲派與政府之爭,雖最終并未如當年法國大革命之網球場宣誓一般,而是轉為沉寂,但表現仍有聲有色,“就中國議會發展開創史而言,立憲派人當之無愧。”[4]
第五章介紹革命前夕立憲派的態度。態度轉變:作者搜羅史料,指出“總而言之,請愿失望之后,立憲派人的君憲美夢已經覺醒,他們在心理上變了”[5]雖然因社會地位而不能遽然拋棄原來理想,但終因心理左右而與清廷走向對抗。憲友會的動向:憲友會始自諮議局成立,經過一系列的變形組合形成政黨,遂其中分子復雜、分有派系,自然態度不一。在辛亥革命前,憲友會雖成立僅三月余,但已有相當之基礎,“他們在革命中采應變手段,控制各省政局,革命形勢幾乎為之操縱。”[6]在之后的下編,作者就將各省立憲派情況都一一介紹。
辛亥革命起義月余之間,全國共十四省響應。立憲派在獨立未獨立省份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下面按作者寫作順序簡單概述。
第六章:川鄂湘與武昌革命
四川:保路運動促使武昌起義,四川立憲派在維新運動中反應遲鈍緩慢但在請愿、保路運動中卻表現熱烈,保路運動領導人即立憲派人士蒲殿俊、羅綸、蕭湘、鄧孝可等。立憲派人士爭路,一爭政治權力,二爭經濟利益。保路運動轉化為革命后,立憲派與革命黨合流。
湖北:革命黨負責軍事,立憲派主持庶政,革命形勢趨向穩定。但立憲派與革命派鴻溝難以彌補,加上財政問題與懷疑誤會,合作破裂。但“湖北革命形式的形成,立憲派可說有相當關系。”[7]
湖南:立憲派人士譚延闿掌握政權,得到革命黨支持,有力支持武昌革命軍,對整個革命形勢有甚大影響。
第七章:兩廣閩浙晉魯諸省之獨立
廣西:廣西獨立是立憲派與革命黨合作的結果。
廣東:立憲派人士丘逢甲支持革命黨。
福建:立憲派與革命黨在獨立前后合作一致,而且在之前的請愿運動中還袒護革命黨。雙方合作程度,似乎超過其他省。
浙江:立憲派與革命黨皆屬意湯壽潛為都督。
山西:最終粱善濟被逐,立憲派失勢。
山東:先獨立后取消,革命黨、立憲派、軍人、官僚等都卷入,最后整個局面落入袁世凱之手。
第八章:云貴皖贛之獨立。
貴州:自治派和憲政派的合作,政權和平轉移,后憲政派得勢,自治派失勢。
云南:蔡鍔處于革命與立憲之間,立憲派并不活躍。
安徽:諮議局與地方士紳與巡撫朱家寶展開周旋。
江西:立憲派人士似乎表現消極。
第九章:華北東北及西北各省的企圖
直隸:響應而未獨立。立憲派同情革命。
河南:立憲派與革命黨并未明顯界限,皆擁護革命。但后來界限漸分。
奉天:組織保安會。其中有革命黨,也有立憲派,但實權在地方官僚手中。立憲派加載革命黨與地方官僚中,一部分傾向革命,一部分隨官僚轉移。
吉林與黑龍江:組成保安會。一切為奉天馬首是瞻。
陜甘立憲派對于革命或沉默或反抗,是整個立憲派中的特出例子。作者認為是環境使然,是保守風氣使然。“在陜者,見革命黨勢大,則退隱不出;在甘者,見官方尚能應付,則附和對抗革命。”[8]
第十章:江蘇立憲派與革命大局
革命黨在江蘇聲威最盛,而立憲派也是舉足輕重,作者以張謇為個案研究,因張謇不僅代表江蘇一省,全國立憲派幾乎一半惟其馬首是瞻。張謇又君主立憲轉向民主共和,僅在一月之內,只因要尋求一個安定力量而非同情革命。但革命黨并非是安定力量,而應是袁世凱。張謇計劃以擁袁氏來收拾殘局。其聯袁合孫,是有其苦衷的,但擁護共和一點是清晰的。
總之,清季立憲運動與辛亥革命革命一失敗一成功,不過立憲運動雖然失敗,但其余波對辛亥革命仍有所影響。立憲派最終也卷入了革命,因失望清廷,改變了憲制的初衷。他們在革命中與革命黨曾經有過妥協,由妥協而攜手,之后由合作而分裂。立憲派的作用就在于調和民清雙方,使之毋要攻戰不停,從而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
參考文獻
[1] Eric Hoffer:The True Believer,P.33.
[2] 張朋園:《立憲派與辛亥革命》,上海:三聯書店,2013年,第3-4頁。
[3] 張朋園:《立憲派與辛亥革命》,上海:三聯書店,2013年,第61-62頁。
[4] 張朋園:《立憲派與辛亥革命》,上海:三聯書店,2013年,第83頁。
[5] 張朋園:《立憲派與辛亥革命》,上海:三聯書店,2013年,第91頁。
[6] 張朋園:《立憲派與辛亥革命》,上海:三聯書店,2013年,第102頁。
[7] 張朋園:《立憲派與辛亥革命》,上海:三聯書店,2013年,第120頁。
[8] 張朋園:《立憲派與辛亥革命》,上海:三聯書店,2013年,第16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