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摘 要】國家農業生態環境建設與改革的持續深入,基本上向人民遞交了較為滿意的答卷,但目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污染形式卻不容樂觀,未來還需不斷進行改進,且由于生態環境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需進一步強化對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監管。鑒于此,文章以保定市為例,深入解析該市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現狀,并以國家相關法律為載體,探尋完善我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基本途徑,促使農村居民在生活習慣以及生活方式上形成良好的生態理念。
【關鍵詞】保定市;農村生態環境;法律問題
【中圖分類號】D9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8)02-0232-02
1 關于農村生態環境概念的界定
一般,若要從不同角度對環境基本理論進行研究,所形成的環境分類標準也不盡相同,生態環境類型的差異性也愈發明顯。在區域范圍內,根據生態因子影響因素的差異,可分為農村生態環境和城市生態環境兩種。其中,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定義,主要是以農村廣大群眾為主體,區域生態系統范圍內的土壤、水體、大氣及自然生物等各種自然因素對農村整體生存環境所產生的不同程度的影響,即所謂廣義范疇內的農村生態環境。而從系統結構類型來看,農村生態系統自身固有的開放性特質,使得系統內不同生產要素之間影響不斷,廣大農村區域范圍內各生產要素的功能與種類,以系統結構基礎支撐條件,最大限度地確保能量流動及物質循環過程中的平衡性。對于自然界的生命體而言,平衡性的生態環境是其存在及發展的關鍵因素,是構建宜居農村生活環境的重要保障。如果農村部分地區在生態系統中出現微小缺口,“生態失衡”現象將加速惡化,對農村整體生態環境將造成極大的威脅,無形中為農村全體成員帶來自我生存和發展風險。
2 保定市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存在的法律問題分析
2.1 農村生態環境立法指導思想相對滯后
一方面,從保定市農村生態環境立法現狀來看,相關立法部門在面對法律問題時,依然延續傳統生態防護理念,過于重視對重大污染問題的整治,忽視對現有生態資源的保護。且在現代化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環保部門為獲取相應的經濟效應,采用錯誤的生態環境治理方式,將污染和治理在順序上相互顛倒,將國家近期所提倡的可持續發展觀念視為簡單理念,并未真正意義上貫徹落實,這些做法在某種程度上為保定市農村生態環境的惡化留有深化縫隙。此外,通過對我國現行環境保護法的查閱了解,各項法律在最初建立時在思想及內容上相對滯后,無法滿足當前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各項需求,在先進性、規范性及標準性等方面存在不足,不利于保定市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共同發展過程中的相互協調、相互一致。
另一方面,當前階段,我國立法部門在面對生態環境這一問題時,政府等相關部門權利與義務的實施缺乏公平性,并逐漸形成一種“重權利,輕義務”的格局,絕大部分環境法律并沒有與之相對應的政府環境權力,對于政府環境義務的界定較為模糊;從法律制度方面來看,關于政府權力發揮及運用的相關制度基本已經達到相對完善和健全的標準。但是截止到目前,政府服務方面的相關法律制度仍然存在不健全、不完善的問題;而從法律規定來看,政府權力的法律規定內容基本達到全面、綜合、詳細,且大多規定富有一定的原則性。
2.2 農村環保執法人員素質較低現象嚴重
在我國國民經濟建設過程中,農村生態環境問題被認為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其自身綜合性及復雜性的特點,一直以來都是我國整體國民經濟發展與進步的一大瓶頸。從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實際性質來看,農村生態環境資源不僅具有一定的生態性價值,同時兼顧經濟性價值。在環境保護的具體執法過程中,應顧全大局,綜合考慮各方利益,如果出現重大紕漏,將擴大生態環境實際被破壞的范圍,增加相關部門在人力、物力及財力等方面的成本投入。根據分析,產生這種矛盾的主要根源在于農村環境行政執法人員,根據目前所掌握的資料,在保定市縣一級相關環境保護機構的絕大部分執法人員中,具備高素質、高文化水平的人員在總體人員配置中所占比例較低,具有大學本科學歷的執法人員少之又少。并且由于相關環境保護機構缺乏嚴格的人員準入制度,導致大量非專業人員流入部門,而且大多無職業上崗證書,缺乏實際執法經驗,對農村環境保護行政執法的整體質量與效果產生了巨大影響。
2.3 農村村民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意識淡薄
通過對保定市農村生態環境惡化問題的深入調查發現,問題產生的大部分原因是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意識淡薄,因而對保定市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及建設造成嚴重的困擾。文化水平相對較低、法律認識不全面、缺乏先進的環保理念,是當前保定市農村居民對生態環境的普遍認識現狀,絕大部分農村居民認為日常生產生活并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當前我國宏觀經濟基本穩定向好,農民無法將實現整體長遠的最大利益作為生產目標,即使環境污染問題已經嚴重危及到其自身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他們也并沒有利用法律等相關武器對自身利益進行維護。
3 完善我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建議
3.1 完善生態環境立法,建立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
對保定市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法律保障進行逐步健全與完善,建立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體系,對農村環境資源進行系統協調與指導。加快建立一整套與之相適應的具體法律法規,尤其是根據農村現階段法律法規實際,單獨建立一套完善的、與之相匹配的法律法規。例如,針對農村蔬菜種植過程中所產生的塑料薄膜污染、基礎環境設施建設過程中的污染問題,對農村日常生活用水的相關保護、養殖業污染等方面的環境保護行政立法,并與保定市農村實際生態環境保護相互協調,充分貫徹落實生態農業戰略決策。
3.2 加大農村環境保護的執法與監管力度
一方面,結合保定市農村生態環境實際情況,對相關執法機構進行系統完善及優化,特別是在鄉鎮等政府機構,全面構建專門的農村環境執法機構,對該機構的具體執法范圍、執法內容、執法規范等進行詳細制定,以有效保證縣級環境監督管理部門對生態環境管理的有效性與實效性,保證各項執法工作的順利開展。另一方面,在保定市全市范圍內加快構建一支高素質、高技術的專業生態環境執法隊伍,并對全部執法人員開展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培訓,尤其是加大對環境保護執法人員理論知識的相關培訓,并對其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進行指導,促使執法人員專業素質的全面提升,結合保定市農村環境污染中的污染規律、污染特點等,促使傳統單一式的執法方式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同時,結合現代執法習慣,對具體執法方式進行系統的改善與調整,進一步加快執法機構監督制度及稽查制度的完善,對一切破壞生態環境結構、浪費自然資源的行為及案件,務必采取嚴厲的懲戒,將各項環境保護制度真正貫徹落實到實際執法過程中,促進保定市農村生態環境執法過程的現代化、法制化及規范化。
3.3 培養高素質環保執法隊伍
一是要猛抓思想素質教育。人是環境保護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可是在農村地區,許多人有亂扔生產生活垃圾、任意排放污水的習慣。保定市要建設生態城市,應將思想素質教育作為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主要目標。但是,如果要在規定時間之內對農村居民日常生產及生活中的一些惡性習慣進行強制性的改正,可從環境保護的思想教育入手,進一步擴大環保部門對生態環境知識的宣傳力度。例如,在村中張貼公益廣告牌、進行相關環保知識的播報,有針對性、目的性地將環保知識灌輸到村民心中,確保其具備現代化環境保護理念。此外,任何事物的形成,都需要有一個先進典范起帶頭作用。以亂丟垃圾為例,通過堅持對村中垃圾進行回收,長此以往,這種公益性行為可對周圍人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是要改變精神世界。目前,保定市已經將國家所制定的現代化城鎮發展戰略貫徹落實到實際農村建設中,并在建設完成后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除了重視城市與農村貧富差距問題及二元結構等問題之外,其中最不可忽視的一點還在于對農村村民精神世界的積極轉變。因此,應努力轉變傳統農村居民生產生活方式,將現代城市生活方式引入其實際生活中,使其從真正意義上享受現代信息化、數字化、科技化生活。
三是要進一步增加對保定市農村基礎硬件設施的投入,如加快淘汰相關執法部門過于老舊的交通工具或者執法通信工具,積極引進現代化專業儀器設備,以方便在實際生態環境執法過程中對相關人員的犯罪取證。
4 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保定市目前的環境局勢而言,若要保證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共同進步,需全面審視農村生態環境整治工作,只有確保農村地區整體環境的改善,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推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但從現階段保定市實際環境態勢來看,農村生態退化現象仍然存在,對社會整體生態環境結構造成了一定的破壞及扭曲。為促使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方式逐步走上正軌,應以相關法律手段為切入點,加大農村環境保護的執法與監管力度,依靠法制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一系列社會關系及社會問題。
參 考 文 獻
[1]梁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法律規制研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11):151-153.
[2]武青艷.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探析[J].沈陽建筑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1):387-388.
[3]崔彩賢,張福意.西部農村生態環境現狀及法律保護研究
[J].中國農業銀行武漢培訓學院學報,2016(6):487- 489.
[4]鐘駿樹.關于新農村建設中環境問題的法律思考[J].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15(4):329-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