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慧 張東偉


摘要:基于對甘肅省農業科技國際合作與交流統計資料的分析,在闡述甘肅省農業科技國際合作與交流現狀的基礎上,針對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提升甘肅省農業科技國際合作與交流能力的發展建議,并對甘肅省農業科技國際合作與交流發展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甘肅省;農業科技;國際合作與交流;發展建議;展望
中圖分類號:S-0?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1001-1463(2018)12-0080-06
doi:10.3969/j.issn.1001-1463.2018.12.024
在當今資源、信息、科技、經濟全球共享的社會大環境下,交流與合作是尤為重要的方式和方法。增強國際間的科研合作與交流、培養具有國際科研水平的團隊、提高整體科研創新能力,是甘肅農業科技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的緊迫任務和農業科研單位的迫切需求。
1? ?“十二五”工作成果
甘肅省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工作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科技競爭力為中心,以實施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和促進對外科技交流為抓手,立足省情,注重實效,開展了有重點、多層次的國際科技合作。目前各單位承擔的主要有國家級、省級及政府間國際合作項目、甘肅省外專局引智項目,同時強化多邊合作,拓展對外科技合作,積極援外培訓,加大對外技術輸出力度。
1.1? ?承擔國際農業科技合作計劃項目情況
1.1.1? ? 總體情況? ? 2011—2014年,甘肅省各科研院所和高校共承擔國家級、省級以及政府間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項目共計111項,其中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項目49項、省級國際科技合作項目51項、政府間合作項目11項,主要涉及高端裝備制造業、農業、生物醫藥、環境、新材料、信息技術、人口與健康、能源等領域。資料顯示,“十二五”期間全省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項目中,國家級項目逐年增加,省級項目、政府間合作項目各年度基本持平(見圖1)。與江蘇、貴州等省份相比,甘肅省立項數目總體較少[1 - 4 ]。
1.1.2? ? 農業科技項目情況? ? 2011 — 2014年,甘肅省各科研院所和高校及龍頭企業所承擔的國家級、省級以及政府間國際農業科技合作計劃項目共計34項,其中國家級合作項目9項、省級合作項目15項、政府間合作項目10項,主要涉及旱作節水農業、植物生理、畜牧獸藥等領域。全省國際農業科技合作國家級項目逐年減少,省級和政府間合作項目各年基本持平(圖2)[1 - 4 ]。
將2011 — 2014年甘肅省農業領域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項目數與省內其他領域國際科技合作項目總數進行比較,農業領域項目數占比分別為36%、36%、29%、24%,平均占比為31%(圖3)[1 - 4 ]。
1.1.3? ? 項目承擔單位分布情況? ? 2011 — 2014年,中央在甘單位、部屬高校、省屬高校、省內企業等承擔國家級農業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項目數分別占項目總數的45%、11%、22%、22%,甘肅省農業類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項目主要由中央在甘單位和省屬高校及省內企業承擔(圖4)[1 - 4 ]。
2011 — 2014年,中央在甘單位、部屬高校、省屬高校、省屬科研院所、省屬廳級單位等承擔省級農業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項目數分別占項目總數的40%、13%、27%、13%、7%。這表明,甘肅省級農業領域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項目主要由中央在甘單位承擔,省屬高校次之,省級科研院所較少(圖5)[1 - 4 ]。
1.2? ?農業類國際科技合作交流情況
1.2.1? ?組織參加國際展覽會和開展國際農業科技合作基地建設及農業科技交流? ?2011 — 2014年,甘肅省積極組織參加農業國際會展、促進國際農業科技合作基地建設,注重農業科技交流事宜,均取得一定成果。如由甘肅省科技廳組織參加了2011年廣西“第八屆中國—東盟博覽會農村先進適用技術暨高新技術展”。2012年廣西南寧以“科技合作”為主題舉辦了“第九屆中國—東盟博覽會農村先進適用技術暨高新技術展”,會展期間,甘肅瑞盛·亞美特高科技農業有限公司的參展項目—“節水設施農業及節水設備”獲得博覽會組委會頒發的“優秀參展項目獎” [1 ]。
2012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承辦了“國際原子能機構跨界動物疾病的控制和早期預警響應項目第一節協調會”,來自12個國家的18位從事動物疫病診斷及防控研究的國內外學者出席會議;同年,該所還承辦了“第七屆東南亞—中國口蹄疫控制行動計劃實驗室網絡會議”,來自東南亞,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亞洲及環太平洋區域,世界口蹄疫參考實驗室等共計37位代表參會[2 ]。
2013年,經甘肅省科技廳積極組織協調,認定了“西北地區肉牛肉羊遺傳改良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該基地由甘肅農業大學承擔建設,主要針對西北地區特色肉牛肉羊遺傳資源,在分子遺傳、生產及抗逆性功能基因發掘等方面與國外研究機構緊密合作,為西北地區肉牛肉羊產業快速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人才支撐[3 ]。
2014年組織旱作節水農業領域的企業和省屬科研院所申報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獲得認定。在蘭洽會期間,甘肅省接待了吉爾吉斯斯坦代表團,洽談了甘肅省龍頭企業在吉爾吉斯斯坦建立節水滴灌設備和技術示范基地事宜。甘肅省科技廳選擇以色列、巴基斯坦為重點國家在節水農業、草食畜等領域開展了科技合作[4 ]。
1.2.2? ?承擔科技部援外技術培訓班? ? 2011 — 2014年,甘肅省共承擔8項援外技術培訓班任務,主要涉及動物科學領域。2011年,甘肅省共承擔科技部3期對外技術培訓任務,其中農業領域是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承擔的“中獸醫藥學技術國際培訓班”。2012年,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的資助下,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承辦了“跨境動物疫病傳播”項目的第一屆“區域性跨境動物疫病分子診斷培訓班”,來自泰國、印度尼西亞、蒙古等國的17名學員參加培訓。2013年,科技部共支持發展中國家培訓班35項,甘肅省占比超過10%,培訓班中農業領域主要是畜牧獸藥領域的特色技術培訓[3 ]。
1.2.3? ?接待國外科技代表團,安排國內科技代表團出訪? ?2011 — 2014年,甘肅省共接待1個國外科技代表團,派出12個國內科技代表團52人次出訪考察學習。2011年,經科技部安排,接待韓國教育科技部第4批訪華團組“生存條件惡略區域(干旱)的生命資源利用科技考察團”訪問甘肅省。同年,甘肅省科技廳共派出7個團(組)、23人(次)出國考察,其中包括2個農業領域訪問團[1 ]。2012年,甘肅省科技廳共派出5個團隊、29人(次)因公出國(境)執行科技考察學習任務,包括“馬鈴薯育種和生物技術”、“農業科技合作和農業發展政策”、“科技服務體系建設”、“高層次人才知識產權法律培訓”等。
1.2.4? ? 農業類國際科技合作的主要成效? ? 2011 — 2014年,甘肅省的國際農業科技合作成果對提高全省農業科技水平起到很大推動作用。引進的各項先進農業技術,特別是節水灌溉、設施農業、地膜覆蓋等技術大部分已得到推廣應用,大大縮短了研發周期,節約了科研經費。通過國際合作,引進糧食、水果、蔬菜、牧草、畜禽和花卉等動植物種質資源,通過材料和種質創新,培育出了適合甘肅省種植養殖的動植物新品種,并在生產中廣泛推廣應用,提升農業綜合能力。在農業科技領域,派出科技人員出國訪問、學習、技術交流,推進人才培養進程。
1.3? ?引進國外智力工作情況
“十二五”時期,甘肅省堅持“高端引領、突出特色、注重實效、提高質量”的工作思路,積極推進“百千萬”工程和“1212”引智計劃,深入開展“質量創新年”和“抓管理、抓重點、抓成果”活動,引進國外人才和智力項目取得了顯著成績。特別在農業領域,通過不斷整合資源優勢,創新工作模式,積極探索引智與農村經濟發展相結合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引智成果對農村經濟骨干產業的技術推動作用,大力促進引智成果向實現生產力轉化,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引智成績。
1.3.1? ? 加大了農業領域高層次外國專家引進力度
甘肅省引進境外專家12 236人(次)。其中執行引進國外技術、管理人才項目和文教類外國專家項目437項,資助聘請專家996人(次)。圍繞全省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依托引智項目,引進美國、日本、以色列等國農業技術專家,舉辦農技講座和培訓班540多期(次),培訓農業技術人員、農村實用人才和新型農民5萬多人(次)。引進和培育的洋蔥、冬小麥、玉米、油橄欖、馬鈴薯等新品種得到大面積推廣,對當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提升科研攻關能力服務,支持中國科學院蘭州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甘肅省地震局、蘭州大學、西北民族大學、蘭州理工大學、甘肅農業大學、蘭州財經大學等項目單位開展外國專家高端項目和重點項目的聯合攻關,獲得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顯著。
1.3.2? ? 不斷提升了文教類引智項目質量? ? 文教類項目數量和經費不斷增加。項目由2011年的16個增加到2015年的38項,資助經費由47萬元增加到295萬元,聘請外國專家人數由48人(次)增加到82人(次)。引進專家由常規國際交流向科研合作、科技攻關轉變,提升了產學研成果轉化。甘肅農業大學聘請法國葡萄酒專家理查德教授指導釀造的無添加天然自然發酵葡萄酒,改善了甘肅省葡萄酒的色澤、品味,突出了品種、產地特征;邀請美國農業部專家布朗博士、澳大利亞查爾斯特大學坎普博士與甘肅農業大學共同研制完成了青貯發酵促進劑技術,突破了傳統的玉米秸稈青貯的干物質損失多、消化率低和適口性差的技術難關。
1.3.3? ?“十二五”引智基地建設和成果推廣取得重大進展? ? “十二五”以來,甘肅省積極開展引智基地和示范單位建設工作,制定了《甘肅省引進國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廣基地和引進國外智力示范單位管理辦法》。先后組織了2批省級引智基地和示范單位申報與審批工作,全省共有國家級、省級引智基地(示范單位)31個,涉及農林牧副漁、生態環境、裝備制造等不同行業部門,形成了以國家級引智基地和示范單位為牽引,省級引智基地和示范單位互為補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的工作方式,甘肅省在農、林、漁、牧等領域積累了數量眾多的引智成果,在促進引智成果示范推廣和效益轉化方面下了很大力氣。圍繞“1236”扶貧攻堅行動、“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引進日本專家赴貧困縣鄉舉辦了產業發展培訓班,派出貧困縣、鄉負責人赴韓國培訓,積極在貧困鄉、村示范推廣冬小麥、馬鈴薯、藜麥、日本無刺花椒、彩棉、琉璃苣、能源植物柳枝稷、國外種兔等引智成果。大力加強非耕地日光溫室技術及農業循環模式生產技術示范推廣,一大批引智成果在隴原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帶動了多項農業新型產業的發展,加快了當地農民脫貧致富步伐,有力助推了精準扶貧工作,推動特色產業轉型升級。另外,國家外專局、省外專局圍繞馬鈴薯主糧化及馬鈴薯營養強化、葡萄酒品質提高、油橄欖產品開發等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引智基地、加大引進國外專家項目、出國(境)培訓項目支持力度,引進了國外先進種質資源、農業新品種以及優秀外國專家,培養了大批基地專業研究人員。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小麥條銹病基因控制”國家引智基地。與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美國、意大利、澳大利亞等6個國家及國際組織建立合作關系,邀請29位國際知名相關專家來甘肅考察和技術交流。由國外種質資源育成的蘭天系列抗條銹病小麥新品種在甘肅大面積推廣的同時,還引種至青海、陜西、寧夏等周邊省區。定西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馬鈴薯脫毒種薯”基地先后從美國、德國、荷蘭等國家引進專家9人(次),派出科技人員7人(次)赴美國、荷蘭、英國等考察交流。“油橄欖良種引進及栽培技術示范推廣”、“國外肉用羊推廣”和“平涼紅牛集團紅牛體質增效技術”等項目較好地發揮了引智示范推廣作用。
1.4? ?農業科研單位國際合作與交流管理現狀
近年來,我國農業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不斷發展,農業國際影響力逐步提高,與重點國家、地區以及國際組織的農業多雙邊合作取得顯著成效。國際合作管理工作已由單一向復雜、多面發展,主要包括規劃制定、管理制度制定,科技合作科研項目、科技合作與交流工作的管理與研究等。
國家級農業科研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已建立較為完善的國際合作管理機構,設立了國際合作局,下設各個專職機構,管理全院的國際合作及交流工作。其管理模式符合我國當前農業科技國際合作與交流發展的需求[5 ]。
全國省級農業科學院基本都設立了國際合作專職管理機構,主要有以下3種模式。 一是成立外事處,綜合管理和服務全院的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工作,這種模式主要存在于國際合作交流工作實力雄厚、工作量非常大的省級農業科學院,有利于推進該項工作的全面發展。二是作為科研管理的一個職能設立在科研管理處,此種模式有利于提高科技與國際合作的關聯性,促進二者緊密結合。目前,采用該模式的農業科研單位較多。三是由單位辦公室或人事處等部門代為管理,這種模式存在于該方面工作量較少、尚未受到高度重視的農業科研單位[6 ]。目前,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的國際合作管理模式屬于第二類。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國際農業科技合作的機構不完整,隊伍素質亟待提高
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從事國際農業科技合作的管理機構,只是由農業部相關機構、單位負責或參與部分工作,尚未設立專職部門。同時,這些機構、單位在職能上也存在著較多的重疊,程序繁瑣,工作人員業務素質不配套,辦事效率不高等,未能發揮農業國際合作人才隊伍的整體實力。
同樣,在甘肅省也存在類似問題,未設立專門從事國際農業科技合作的管理機構,而是由省外國專家局、省人社廳、省科技廳、省農牧廳等單位負責,職能交叉重疊,嚴重制約了甘肅省農業科技國際合作與交流的發展。
2.2? ?參與合作的主體比較分散,合作能力有限
在國際農業科技合作項目中,甘肅省參與的主體主要是企業、政府、高校、科研機構等,參與的主體力量比較分散,合作能力有限。只有少數的國有及民營企業參與合作比較活躍,大多企業只是小規模的技術引進而且層次不高;地方政府組織的合作以參與為主,自命課題較少。省內高校和科研單位是參與國際農業科技合作的重要力量,但與發達省份相比,農業類國際科技合作項目數量總體偏少,理論研究較多,成果轉化率不高,與生產實際聯系不夠緊密。
2.3? ?缺乏合作經費, 獲取重大合作項目的手段單一
由于經費資助渠道狹窄,沒有充足的資金為引進專家提供必要科研及生活條件,很難引進高技術、知名國際人才來甘肅從事科研工作。同時,我方合作主體缺乏主動性,自主創新觀念淡薄,主要以打工、受援等被動方式,獲得重大合作項目的機會甚少[7 ]。
2.4? ?缺乏農業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的信息交流平臺
甘肅的農業科技合作與交流平臺及互訪的機制尚未形成,由此導致信息交流不暢、交流范圍局限、內容重復或不深入,不能實現信息交流、資源經驗共享最佳工作環境。因此,構建甘肅省農業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的信息交流平臺非常必要。
3? ?提升甘肅省農業科技國際合作與交流能力的發展建議
針對甘肅農業科技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方面存在的問題,借鑒省外的先進理念,我們對下一步的工作提出如下建議。
3.1? ?加強機構建設, 提高隊伍整體素質
農業科技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是我國在改革開放以后逐步開展起來的,是提高我國農業科技競爭力,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穩定地向優質、高產、高效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一個長期性工作。應加強全省農業國際科技合作系統的專職機構建設和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使其職能管理科學、合理、高效,工作團隊具備應有專業水準和業務素養,促進全省國際合作水平和合作能力的提高,對全省農業科技發展真正發揮推動作用。
3.2? ?建立和完善國際科技合作交流管理制度、激勵機制及人才培養機制
根據省內各農業科研單位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工作的實際情況,制定和完善符合本單位運行特點的相關規章制度,主要包括國際合作項目管理辦法、學術交流活動管理辦法、聯合研發機構或合作基地管理辦法、涉外知識產權管理辦法、外事活動管理辦法、人員往來管理辦法等。通過科學的管理制度,規范各類國際合作項目的實施和交流活動,提高管理效率,做到各項管理行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時,堅持以人為本,通過有效的激勵機制,充分發揮專業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參與國際合作交流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營造濃厚的國際合作交流氛圍,全面提升國際科技合作研發能力,從制度和機制上保證管理目標的實現。
3.3? ?加大國際農業科技合作投入, 加強前沿技術合作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研究結果顯示,只有農業公共科技投入強度達到2%以上時,才可使農業科技真正進入自主創新階段。因此,國家也提出了力爭到2020年使中國的農業科技投入強度達到2%的規劃目標[8 ]。同樣,國際農業科技合作也應相應加大投資力度。 一是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和保障制度,確保農業科技資金的有效供給和增長[9 ],同時設立專項農業國際科技合作經費,滿足甘肅省國際農業科技合作經費需求。二是建立以政府為引導,企業為主體,各種金融機構和民間投資者共同參與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科技投融資體系。
通過國際農業科技合作強化前沿技術儲備工作。采用農業科技合作、引進新技術和自主創新相結合等的方法手段,夯實甘肅省農業科技研究基礎,培育農業科技優勢,顯著提高全省農業科技的整體水平。通過共同設計和資助等方式,加強與前沿技術的合作,如與動植物分子育種和分子設計技術、數字農業和精準農業技術、緩釋肥生產技術、節水灌溉技術、動物疫病和植物病蟲害檢測技術、農畜產品有害物分子檢測技術、農產品生物工程和精深加工等技術的合作,達到共同促進、成果共享的目的,為全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升級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前沿技術儲備。
3.4? ?下大力氣, 整合農業科技資源, 打造國際合作平臺
建立合作渠道和平臺是國際合作交流項目實施的前提,也是管理工作的必要環節。近年來,由于甘肅農業科研單位及高校比較注重科學技術研究工作的開展,獲得的科研成果相對較多,科研與合作能力提升較快,已經有了一定的合作經驗與技術儲備。應將其作為參與合作的主體,同時指導帶動省內龍頭企業參與其中,促進國際合作技術成果轉化率提高,真正發揮全省農業類國際科研合作應有的作用。根據甘肅省的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工作發展現狀及未來規劃,分析省內及國外重點領域的科技資源,構建多種形式、不同層次的合作平臺。可通過召開國際農業領域學術會議搭建交流合作平臺、國際農業科技合作研發平臺和成果示范與轉化平臺等。同時,整合全省農業科技優勢,通過平臺推進各類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的實施。繼續加強農業科技國際合作基地的建設,提高國際科技合作機會概率與合作水平,避免低層次重復建設,形成長期、穩定的合作途徑,增強甘肅的國際競爭力。
4? ?甘肅省農業科技國際合作與交流的發展展望
我國的耕地面積有限,單純依靠大幅提高單產或擴大耕地面積已不可能解決消費者的食物需求,只有采取更科學、更多樣的手段,提高農業生產力,改變傳統生產方式才是確保食物安全的唯一出路。實踐證明,農業科技對外合作與交流是推進甘肅省農業科技進步的重要手段,今后應圍繞促進農民增收和增加農產品有效供給兩大戰略,通過多渠道國際合作交流,有針對的開展關鍵技術合作研究,培養青年農業科技骨干,加強引進國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廣基地和引進國外智力示范單位建設。
4.1? ?圍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及農產品快速檢測、安全防控技術領域開展重點合作研究
在未來幾年,甘肅省在技術合作、引進和輸出上應重點圍繞精準施肥和噴藥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工廠化育苗技術、精準栽培技術、基因工程疫苗研制技術,以及品種和栽培技術相適應的耕作、播種、收獲技術,機械、高效(設施)農業技術,農業資源高效利用技術,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動植物疫病高效快速診斷和安全防控技術,農畜產品安全生產和質量控制技術,農畜產品加工和高效保鮮技術等關鍵技術開展交流與合作。
4.2? ?加強青年農業科技骨干培養
為青年農業科技人員學習發展提供國際科研合作平臺,多創造出國(境)學術交流和技術合作機會,使青年科技人才嶄露頭角,并將其逐漸培養成為學科帶頭人、科技骨干,帶領自己的團隊開展專題研究工作,防止出現科研斷層現象。同時,加強對出國留學訪問青年科技人員的管理,引導其按期回國服務。
4.3? ?加強引進國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廣基地和引進國外智力示范單位建設
圍繞甘肅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堅持“高端引進、突出特色、穿新發展、提高質量”的工作思路,積極建立培育引智基地和示范單位,推廣引進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以及先進的管理方法等。建立培育引智基地、示范單位應緊緊圍繞 “1236”扶貧攻堅行動、“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以及“一帶一路”倡議,注重培養特色優勢產業、富民多元產業等,以“高、新、精”為原則,培育在國內同行業具有領先地位、有較強示范和帶動作用的引智成果。
參考文獻:
[1] 李文卿.? 甘肅科技發展報告[M].? 蘭州: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2] 李文卿.? 甘肅科技發展報告[M].? 蘭州: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
[3] 李文卿.? 甘肅科技發展報告[M].? 蘭州: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4] 李文卿.? 甘肅科技發展報告[M].? 蘭州: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
[5] 中國農業科學院國際合作局.? 中國農業科學院國際合作局組織機構[EB/OL].? (2015-11-15)[2018-07-01].http://gh.caas.net.cn/zzjg/index.htm.
[6] 孫? ?玲,邱俊榮,馬? ?靜,等.? 淺談農業科研機構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的管理[J].? 科技管理研究,2011(14):183-186.
[7] 楊旖旎.? 提高我國農業科技國際交流與合作能力的路徑初探[J].? 農業科技管理,2015,34(4):27-30.
[8] 袁學國,鄭紀業,李敬鎖.? 中國農業科技投入分析[J].?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2,14(3):11-15.
[9] 范英杰,魯凱榮,韓建國.? 英國研究理事會的國際合作政策及啟示[J].? 中國科學基金,2008(5):317-320.
(本文責編:鄭立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