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學”即“學材再建構,學法三結合,學程重生成”。它是李庾南老師在長期教學實踐中智慧的結晶,揭示了存在于普遍教學現象之中的一般規律。“三學”基于學材又超越學材,它指向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教給學生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與當下核心素養“不謀而合”。在不斷學習李庾南老師“三學”思想之后,應對“變幻莫測”的歷史教學,筆者逐漸有了自己清晰的視野和開闊的思路。下面以統編教材《秦統一中國》為例,談一下歷史教學中“點”式學材的建構與實踐。
一、初識學材,自主獲取基礎“知識點”
李庾南老師認為:“教材不等于教學內容,教者應該從學生實際出發,力求學生的知識、智力、能力、情感、態度能達到各自的‘最近發展區,創造性地用教材,重組教學內容,決不能只是講教材。”[1] 教材是學材的基礎和根本,是學生學習的主要課程資源。學材源于教材且高于教材,是教材的豐富和補充,是以生為本、緊扣課標而延伸和輻射的資源總和。
“初識”學材,學生定有新鮮感和先入為主的閱讀習慣,囫圇吞棗,挑故事讀,三五成行,隨手一翻等等,這是初中生常有的事。學生如何將一課的重難點讀懂、吃透、思深,需要在課前找到文本的“著力點”。
這里的“點”,可以是人物、事件或歷史某一片段等。從尋找教材中的“點”出發,避免了知識的枯燥無趣,激活學生求知索“點”的欲望,為課堂教學的成功埋下伏筆。
在《秦統一中國》一課中,當課堂教學聚焦人物時,學生一定會齊聲說出“秦始皇”,這一特定的關鍵教學人物。此時,可以讓每位學生為秦始皇做張“名片”,介紹“始皇帝”,學生經過思考,很輕松地把本課的知識框架“拎”出來。走向人物背后的知識則是歷史學習的“二次聚焦”,定位于歷史事件的每一小點,“秦王”為何能成為“秦皇”?建立大一統的舉措有哪些?如何統一文字,文字統一之后又對秦朝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哪些作用?你是否認同秦始皇統一思想的舉措,為什么?
點點相連,環環相扣,深入淺出,問題倒逼,學生的關注“點”就會始終跟緊教師,一道去尋找、去思索、去假設,甚至會身臨其境,置身歷史場景,進入歷史教學的忘我境界。初識學材,掃清知識點障礙,為能力培養和情感目標的實現奠定基礎。
二、延伸學材,主動提升能力“關鍵點”
如果學習視野僅僅停留在“文本”上,那么學生的學習就不會有高度,也缺乏深度,此時教師的“引導”很關鍵。不斷延伸學材,拉伸思維,讓學生立足“基礎”并走出“基礎”,著手提升學生關鍵能力和必備品質。
縱觀歷史,秦朝只不過是歷史長河中的“一點”,前有紛爭不斷的春秋戰國,后有聲名顯赫的大漢王朝。如何在歷史上給其客觀公正的定位?此時,學生的腦海一定會呈現出中國古代歷史的最美畫卷,頭腦急速的運轉并不停地自我追問。“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長城,一個時代的縮影,一個王朝的頹廢,化作當代中國一張響亮的“名片”。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始于秦朝,兩千多年的繼承與發展,達到空前膨脹,最終在與民主、法治、人權的較量下,灰飛煙滅!
評價一個朝代或評價歷史人物,需要置身特定的、客觀的歷史場景,需要把是否推動社會經濟進步作為考量的重要依據,特別是在中國歷史上產生重大影響、有積極作用的事件。評價時,不能帶有個人主觀色彩,盡可能“身臨其境”,還原“真實”的歷史場景。評價歷史人物是初中生必備的能力,也是培養學生具備樸素的歷史辯證唯物主義意識。[2]
橫向聯系可以培養比較分析能力。在特定的人物、事件之間,都能產生彼此的有機聯系,讓學生在比較中清晰起來,達到“比較出真知”的目的。“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毛澤東為何將秦皇漢武并列?秦始皇、漢武帝為鞏固北部邊防、維護國家統一,分別采取了什么重大軍事行動或措施?秦始皇和漢武帝對待儒家思想的態度有何不同?
當學生融入知識當中,將問題“學材”化,興趣很濃,興致很高,可以順利地逐一化解比較中的“個性見解”。此時,教師還需要將比較“升級”?!爸\不同”但“道相似”,秦皇漢武做法不同,但根本出發點是否一致?談談你的看法?秦朝命短,宛若流星,瞬間消逝!假如請你把脈“秦朝”病理,你該如何開出“病方”?
學生此時已經超越“學材”,幾乎在每個人腦海當中都有屬于自己的個性“學材”。原有的死記硬背到現實的情景試題面前,顯得蒼白無力、無處下手。知識必須轉化為能力,教學應該升級為教育,這是每位歷史教師應該有的專業素養和職業操守。
三、拓展學材,培養情感目標著力“點”
可能大多數教師,秦皇漢武比較完之后,本課基本告一段落。但是,我們的視野一直在“內陸”徘徊,從來不曾“遠走他鄉”,何來國際視野?此時需要每位教師能夠在合適的時候拓展教材,落實關鍵品質,升華情感目標,彰顯歷史教學的靈魂。
接近課堂的尾聲,如果此時再將“畫卷”拉起,越升越高,公元前221年時,秦滅六國。以中國作為世界歷史版圖上的“點”,放眼世界,遙遠的東方,秦始皇嬴政集“三皇五帝”于一身,一呼百應,開辟中國封建帝國千年的大手筆,而西方望去,你可曾看到什么?同時呈現如下材料。
公元前221年,迦太基為奪回失地,開始了第二次布匿戰爭。同年,為爭奪處于托勒密和塞琉西帝國之間的南敘利亞而爆發了第四次戰爭,戰爭的結果使得這塊不屈不撓頑強抵抗的土地,仍然保留在托勒密帝國的手中。公元3世紀日本大和奴隸制國家興起。公元前3世紀中葉,孔雀王朝國王阿育王統一除南印度邁索爾地區以外的整個印度半島。阿育王死后,孔雀王朝走向衰落。此后印度就進入了一個長期的列國的時代。
東西方頓時交織到一塊,文明古國相聚到一起,學生單向的思維在“迦太基帝國、孔雀王朝、日本大和民族”等諸多國際因素背景下,漸漸賦予了他們特定的民族內涵和樸素的家國情懷。當學生將目光從一個人、幾個事件,乃至一段歷史,放眼中國,胸懷天下,沒有多余空洞的說教,就能培養國際視野、世界情懷。課堂教學中,我們只需要將我們 “注意點” 的俯視角度微微一調,呈現給學生的又會是別樣的天空。
腳踏實地,更需仰望星空。當孩子們經常性地跳出一個個“具體的、抽象的、呆板的”知識時,我們無疑在為他們打開一扇扇窗戶。曾經透過這些“窗戶”,清朝大臣林則徐開眼看世界;孫中山在思考救國的“良藥”——革命!毛澤東拿起歷史的“接力棒”,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中華民族站了起來!鄧小平打開“這扇窗”,力主改革開放,讓中國人民富了起來;習近平總書記重拳出擊,嚴懲腐敗,著力中國夢,讓中國富強起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可惜的是,我們今天太多的歷史課堂,太多的歷史教師不愿打開這些“窗戶”,讓課堂“閉關鎖國”,眼中只有一點——“知識點”?!爸R點”固然不可少,但是仍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將能力提升“點”,情感目標著力“點”重視到位并深入實踐。正如李庾南老師強調,教學過程既是一個認識的理性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情感的、社會化的非理性過程。興趣、動機、情感、意志、信念以及價值觀等組成的動力系統對由感知、記憶、思維等組成的認知活動系統起著定向、鑒別、篩選、調節、維持、強化的作用。[3]
“點”式學材建構基于“三學”,立足課堂,以人為本,關照生命,為學生終身成長提供必備知識、必要能力和關鍵品質,也為核心素養落地生根提供一種可能,一條實踐路徑和一種實踐思考。歷史教學的路很長,愿我們所有同行都能帶著期待重新出發!
【注釋】
[1] 李庾南:《自學·議論·引導》,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157頁。
[2] [3]伏軍:《在歷史教學中找到核心素養落地的力量——“點·線·面”式美育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山東教育》201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