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智惠 夏軍
錢乘旦教授說:“你要想了解現代世界,就應該首先從英國歷史開始。” [1]如何在初中教學中將英國革命中鮮活的歷史人物、復雜的歷史事件、糾結的歷史抉擇在40分鐘的課堂上生動呈現出來?何以從跌宕起伏的歷史中和思維碰撞中獲得智慧,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我們做了下面的設計和嘗試。
一、從長時段和大空間中定格英國革命的發生
在課堂導入環節,我們引導學生回顧1500年前后世界歷史的嬗變,進一步明確世界近代史以文藝復興和新航路開辟為開端。15-16世紀文藝復興促進了人的思想解放,新航路開辟使世界開始連結成一個整體。接著,從時空視角提出了一個看似相悖的歷史問題——作為文藝復興最早發源地的意大利,最早開辟新航路的葡萄牙、西班牙,曾經顯赫一時!可是,18、19世紀世界發展的領頭羊,也是第一個邁進現代化的國家,卻不是他們! 順勢出示英國地圖與世界地圖圖片,從世界地圖看英國,可以說彈丸之地,其國土面積僅三個重慶大小。但就是這樣一飄蕩在大西洋的小島,孕育了超凡的能量,改變了自己,也影響了世界。
從歷史時間上看,14到16世紀是歐洲大陸國家引領世界,而18、19世紀卻是英國,不禁令人疑惑17世紀發生了什么。而從歷史空間上看,英國是一個小國,卻何以有著如此巨大能量?學生在有基本的時空觀念的條件下,帶著疑惑進入本課的學習。為了從長時段視角幫助學生了解英國之所以能夠邁開現代化的第一步,我們為學生選取了13世紀以來的幾則重要的歷史片段:《大憲章》的分量和議會的力量;伊麗莎白一世的魅力與都鐸王朝的能量聚集。
由此轉入詹姆士一世和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詹姆士一世雖有“蘇格蘭有史以來最稱職、最能干的國王” 之稱,卻“不了解英國人,而且不能適應英國的法律與傳統”。 但詹姆士一世推崇專制統治、君權神授,濫用權力,不經議會同意,隨意征稅,侵犯了資產階級新貴族的財產自由及宗教信仰。而這種矛盾最終在詹姆士一世的兒子查理一世爆發了。查理一世一上臺就把議會給解散了,他認為許多事情不需要與議會商量。
后來蘇格蘭爆發了反對查理一世的起義。查理一世要去鎮壓蘇格蘭起義。鎮壓起義,需要什么?(錢)錢從哪來?(征稅)誰有權力征稅?(議會)
因此,查理一世被迫召開了議會。議會會同意查理一世征稅要求嗎?(不會)不僅沒有同意,反而提出限制查理一世專制的法令。而查理一世會接受嗎?(不會)雙方矛盾不可調和,最終英國開始了烽火狼煙的內戰時代。
當有了歷史情境的鋪陳,從君主的權力與議會的自由之間的博弈去理解英國革命的爆發,學生既容易理解,教學過程也能一氣呵成。
二、烽火狼煙的“內戰”與背離初衷的“共和”
為了既清晰又精彩地呈現英國革命的階段特征,引導學生從歷史敘事中認識“歷史解釋”必須建立在真實的史實、具體的時空和對歷史理解的前提之下,我們在講述英國革命前期歷史過程時,設計了若干關鍵情節。
1.“犯上作亂”的內戰:國王挑起戰爭,而議會被迫應戰。大家要知道,在17世紀的中葉,與國王開戰是犯上作亂。為什么呢?當時的議會軍方面的統帥曼徹斯特伯爵愛德華·蒙塔古說,“如果我們打敗國王99次,他仍然是國王,他的后代也都是國王;但如果國王只打敗我們一次,那么我們就統統都要被絞死。”[2]讓學生從中體會,在傳統的英國社會,“國王是天然的統治者”。而議會軍隊恰恰就是通過戰爭改造著傳統社會。
2.“顛覆傳統”的審判:內戰中一位軍事將領脫穎而出,他就是克倫威爾。他領導的新模范軍打敗王軍并俘虜國王。而接下來問題又來了——該怎么處置呢?歷史的抉擇第一次擺在了英國人的面前。在審判查理一世時,有3位法官和150名陪審員對其審判,查理一世問道,“你們憑什么權力把我帶到這里”,“你們有什么資格對我進行審判?”因為堅信“君權神授”,所以他認為只有上帝有資格審判他。
3.“眾說紛紜”的解釋:為了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歷史思考,老師在關于處死國王查理一世問題上引發學生討論,將學生置于處置查理一世的情境之下——此時,學生中有說殺了,有說放了,有的不知所措……歷史是鮮活的、具體的,只有在感知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時,學生才能對歷史人物的抉擇有自己的看法。因此,學生們產生了不同的觀點。接著出示了相關材料,引導學生結合圖片和材料加以思考。
軍隊不應該處死國王,因為國王是我們的父親和丈夫。
—— 一位普通婦女(伊麗莎白﹒普爾)在陸軍會議作證時說
當查理一世在斷頭臺上身首分離時,數千計的觀眾齊聲發出痛苦的呻吟。
——溫斯頓·丘吉爾《英語國家史略》
學生能夠知道查理一世專制主義逆歷史潮流而動,也能看出人們還是查理一世的同情。審判和處死查理一世有沒有消除人們頭腦中的君主制觀念?(沒有)不僅沒有,“反而刺激了對君主制傳統的懷念,大量懷念國王、懷念君主制并為其正名的小冊子、挽歌和布道辭在民間流傳。”[3]
這又是為什么呢?歷史變得難以理解,教師對于歷史內容的講述與學生頭腦中固有思維與認知發生了碰撞,歷史人物在學生頭腦中不再是臉譜化;設計查理一世之死亦為后面查理二世的復辟埋下了伏筆。
4.“獨裁恐怖”的共和:處死查理一世后,英國開始進入共和時代了。可這是議會期望的共和嗎? 內戰時,議會為了戰勝國王軍隊,支持了克倫威爾,克倫威爾獲得軍政大權后卻用武力驅散了議會。他以武力控制國家,并自任“護國主”。英國民眾自中世紀以來知道國王是個什么東西,但是不知道“護國主”是個什么東西。看伏爾泰怎么說。
他雖然不稱國王,但比任何一位國王享有更大權力和更多的榮華富貴。
——伏爾泰《風俗論》
后來的克倫威爾實行軍事獨裁統治,以至于當不受法律限制的克倫威爾死后,在許多人的心中暗自懷著一種如釋重負的輕松感,英國為克倫威爾舉行了“一次最歡樂的葬禮” 。歷史再一次難以理解,封建君主專制查理一世去世,很多人為之悲傷、嘆息;而內戰中崛起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維護者克倫威爾去世時,卻為之欣喜。這是否很矛盾呢?學生對比查理一世之死與克倫威爾之死,可以得出一個基本判斷,那就是革命中,英國議會反對的是專制制度,而非君主制度。
三、回歸原點的“復辟”與白金漢宮的“妥協”
革命是以維護議會的自由權利,反抗國王的專制統治開始,但是國王被處死,議會失去了權利,共和國卻被軍事將領給把持。英國該何去何從?歷史的選擇第二次擺在了英國人民面前。為此,老師給同學們講述了查理二世回歸倫敦受到了英民眾歡迎的情景。同時提出問題:一個封建王朝復辟了,為何受到歡迎?
在教學中,大家更容易關注到查理二世發表的宣言,允諾“尊重議會和先例”,也就是王在法下,王在議會。但有另一個不容忽視的歷史事實,自諾曼征服以來,無論英格蘭王朝如何更迭,即使憑武力征服奪取王位,但繼位君主也是具備王室血統,這種血緣傳統一直持續到今日的英國。這也再次證實了我們剛才的一個判斷,英國人反對的是專制制度,而非君主制度。
但是,由于復辟王朝的倒行逆施,尤其是詹姆士二世加速強化專制統治,擴充軍隊,想要恢復天主教,引起了英國各界的強烈不滿。在此,老師通過讓同學們閱讀材料理解為何后來會發生1688年的宮廷政變。
“由于某種不可思議和頑固的蠢舉(七主教案)不僅激怒了那些一直與他父親為敵的階級,而且惹怒了曾經與他父親為伍的那些人。”[4]
盡管英國民眾心懷不滿,但他們還是愿意等待,等待其去世后將王位傳與其女兒,他的兩個女兒是新教徒。可偏在此時,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現了,詹姆士二世老來得子,他生了個小王子。這個時候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慌了,詹姆士二世及其王后是天主教徒,萬一他兒子繼位,那又會是天主教徒。這個時候怎么辦?歷史的選擇第三次擺在了英國面前。(眾多學生毫不猶豫,回答“殺”!)
當年議會與查理一世戰爭,結果英國導致了二十多年的烽火狼煙,內亂不止。難道這個時候,我們又要和他的兒子詹姆士二世開戰嗎?學生在經過老師一連串反問后,了解簡單粗暴的方式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既想改變現狀,又想避免再發生幾十年前那樣的暴力革命。“七密謀者”冒著生命危險邀請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來到英國。這就是教材中所說的不流血的宮廷政變,英國人引以為豪地將其稱之為“光榮革命”。
邀請他們來擔任英國的國王,表面還是君主制,但是其本質發生變化,因為他們接受了議會制定的《權利法案》,“我以我自己及我妻子的名義宣布,我們將衷心接受這個宣言……我們將以英國議會制訂的法律作為治理這個國家的準則……”
教師設問:如果你是議會議員,你會怎樣去限制國王濫用權力?
由于有了前大半節課的學習與了解,學生基本上可以從經濟的、軍事的、法律等方面考慮。而后出示的《權利法案》本意是讓學生根據材料進行歸納概括,卻成為了學生觀點的印證材料。
國王若要停止法律或法律的實施,必須經過議會的同意,不然,就是非法的。
國王要征稅或借國王名義征稅,必須經過議會同意,不然,就是非法的。
國王若要征募軍隊,必須經過議會的同意,不然,就是違法的。
也就是說,君主不能再凌駕于議會之上,而必須受制于議會和法律。君主不再享有傳統特權,而議會成為最高主權。而這,就是英國確立的君主立憲制。國家最主要的權利如立法、財政、軍事權在議會之中,君主的權利逐漸減少,以至于最后成為虛君。
由此,英國在世界范圍內確立了一種新的政治體制——君主立憲制。在此之后,英國一直都是以和緩、平穩、漸進為主要特色的發展方式。英國最早開啟工業革命,較早進行政治變更,而這,都為英國在接下來的兩個多世紀引領世界,傲視全球奠定了基礎。首尾呼應,這就回答了學生在上課伊始時留下的困惑。
這節課的設計和實施給我們的啟發是多方面的。錢乘旦先生說,“歷史是可以說話的,能聽歷史說話是了不起的,能聽懂歷史說話是一個偉大的智慧。”對于學生而言,若要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就必須關注歷史中的人物,有人物才有故事,有故事才有細節,有細節才有思考,有思考才能真正說有智慧。因此,了解歷史的過程與細節遠比僅知道歷史的結論更為重要。
【注釋】
[1]錢乘旦,徐潔明:《英國通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前言,第2頁。
[2]王覺非主編:《近代英國史》,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53頁。
[3]楊和平:《查理一世之死與英國憲政體制的確立》,《西華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
[4]白芝浩:《英國憲法》,轉引自錢乘旦主編:《英國通史·第三卷》,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