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亮 姚思爽


摘要:我國公民的實際留學意向和留學主觀情感傾向對留學機構以及出國留學政策的制定和改進有積極的支持作用,然而隨著“一帶一路”等項目的持續推進,國內出國留學人數持續增長,對出國留學的統計工作只停留在對人數進行統計。本研究為了解我國國民實際留學意向,采用Python和文本情感分析法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從留學動機、決策影響因素和適應性三方面進行總結,由此掌握人們對留學的總體情感傾向并加以總結。
關鍵詞:大數據;出國留學;留學意向;python
引言
我國近代的留學教育始于19世紀70年代,一大批中國學者開始針對海外留學現象和留學意向發展問題展開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出國留學呈現前所未有的發展態勢,隨著留學政策的日趨完善和發展,造成我國留學活動呈現需求大眾化、留學低齡化、全球開放化等方面的革新和發展,促進全球文化交融。與此同時,國家人事部于2000年印發《關于鼓勵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回國工作的意見》,明確把吸引高層次出國留學人才回國視為當前出國留學工作總體目標,努力創造良好留學環境。可見,國家政府和社會都十分重視和開發留學人才資源,預測公民出國留學的真實意向對于國家進一步完善留學政策、推廣留學優質項目尤為重要。在本文,我們試圖通過已有相關文獻中涉及的具體因素來擴大研究范圍,進一步完善中外留學研究體系,對我國出國留學教育提出參考性建議。
1、我國出國留學現狀
隨著全球化和“一帶一路”等項目的開展,我國出國留學人數呈增長趨勢,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到海外留學接受教育,赴外留學熱潮不斷涌現。據教育部發布2016年出國留學大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有超過500萬學生接受留學教育,與五年前相比增長了67%。其中全球接收國際留學生最多的八個留學目的國為美國,英國,中國,澳大利亞,法國,加拿大,俄羅斯和德國,這種局面在短期內難以改變,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選擇的客觀性,近些年來,歐洲和亞洲一些小語種國家留學政策的進一步放開,也逐漸成為中國留學生的新寵。2016-2017年度,這八大留學目的國總人數達3533999人,2016-2017學年同比增幅為6.36%,2016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為54.45萬余人。據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在2016學年,中國留學生在美留學32.85萬人,占美國留學生比例的31.5%,中國成為最大的留學輸出國。我國出國留學的規模穩步擴大,與此同時,2016年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43.25萬人,留學回國人數持續增長,出國人數與回國人數“差值”逐步縮小。以上都為我國針對出國留學人數的統計,關于出國留學接受教育情況的需求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和留學意向研究在我國卻比較少。我國國民的實際留學需求及意向和留學主觀情感傾向尚沒有明確,只有一些留學中介機構(如新東方)會針對其服務對象做不完全統計,參考性不高,留學期望和實際留學情況的一致性有待研究。
2、基于大數據出國留學統計
2.1 數據來源、采集和處理
首先,選定百度留學貼吧作為數據來源,百度作為我國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其網頁信息可信度高且數據量龐大。其次,編寫Python代碼對百度留學貼吧中網站的標題、帖子內容及發帖時間進行爬取。最后,對爬取來的666720條數據依次進行數據篩選、文本數據的清洗、文本分詞、同義詞替換和數據統計,最終將數據可視化。
2.2 數據統計與數據可視化
經過上述處理,有效數據已經生成,為滿足繪制圖表需要的數據,需要用Python語言編程對其進行數據統計。最終將數據可視化。
1)意向國家分布
依據本研究統計的貼吧帖子數量,從高到低排列得出出國留學生對意向國家的關注如圖2.1所示。
上圖顯示了40個地區(39個國家以及中國香港)在百度貼吧中的獨立留學吧的帖子數量。其中排名前十的國家有日本(114827)、美國(41548)、韓國(26374)、英國(23512)、加拿大(22197)、德國(18646)、俄羅斯(16068)、澳大利亞(12639)、西班牙(9754)和法國(9534)。出國留學意向人員中對日本關注度最高,這不僅受日本發達的教育體系的影響,也與其位于東亞地區距我國較近、留學啟動資金較低和簽證率高等密切相關。
2)專業意向
專業意向是指出國留學人員在專業選擇上的傾向性,一方面這與就業環境和我國教育環境、教育水平有關,另一方面與個人興趣愛好有關。通過對各國留學生貼吧中關于專業的帖子內容進行分析整理得出40個地區(39個國家以及中國香港)留學生貼吧中關于專業帖子數量。其中,關于教育類(6491)、工程類(5193)專業問題探討較多,其次是傳媒類和建筑類,說明教育類和工程類專業還是留學人員的主要意向。就地區而言,前往亞洲留學人員往往愿意選擇教育類專業,相同選擇的還有前往非洲、北美洲的留學人員,而前往歐洲和大洋洲的留學人員則更愿意選擇工程類和建筑類的專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歐洲工程類、建筑類專業較發達。
3)關注熱點
貼吧中每一條帖子內容都不盡相同,發帖者提出的每個問題都有其側重點。通過分詞處理,本研究整理了出國留學人員關注的熱點問題,如圖2.2。
根據上圖可以看出,改革開放以來,不少學者選擇走出國門,改變以往出國留學舊觀念,提早參與國外名校的大學及研究生教育,為未來的就業發展提供方便。同時,出國留學前必須要做的便是留學準備和規劃問題,實時監控留學問題的最新情況,包括院校信息、學制設置、獎勵機制、錄取條件、專業選擇、留學申請和簽證等準備事宜均成為留學者最為關注的問題。其次,留學前培訓專業課程的選擇及外語能力的提升也成為留學者普遍考慮的問題,而通過雅思、托福等專業外語水平考試也已成為出國留學的必備條件。然后,隨著出國留學成為一種門檻低、大眾化的受教育方式,留學者對于留學回國意向及就業前景問題較留學事業發展初期考慮的人數較多,對于出國留學是否還繼續保持獨有的學歷和經驗優勢仍存在疑問。近年來,我國留學生頻頻遭遇安全事件,人身安全保障問題成為留學者選擇留學目的地的關鍵要素,除此之外,部分留學者還考慮留學海外之后的生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環境適應性問題。
3、結論
3.1 出國留學關注度提高,意向留學國家集中
在本次研究整理的40個地區中,貼吧帖子數量超過10000條的只有8個國家,其他國家帖子數量較少,關注度較弱,表明出國留學意向國家較為集中。縱觀這幾個國家意向性明顯,主要是因為,第一,教育體系發達,教育水平較高。美國、英國、德國等都是發達國家,教育發展起步較早,擁有優質的教育資源和多元的文化環境,世界很多著名學府都集中在這幾個國家。第二,有明顯的語言優勢。8個國家中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都是以英語為母語,這對于從小接受英語語言教育的中國學生有很大的優勢,而日語、韓語、德語雖是小語種,但在國內大學很受歡迎,很多攻讀小語種的學生愿意去這些國家接受教育。第三,國家環境較為安全。集中的意向國家大都屬于歐洲、亞洲和美洲,國內環境安全,戰亂較少。
3.2出國留學專業意向不平衡,教育類、工程類傾向性更高
在專業意向選擇上,農業、醫藥、哲學等專業也開始受到大家的關注,但是專業意向仍主要集中在教育類、工程類以及傳媒和建筑類。這主要是因為國內對教育工作者的要求較高,很多未來從事教育的工作者會選擇去國外深造,接受國外優秀的教育資源,感受別樣的教育環境。而意向選擇工程類和建筑類專業,一方面是由于歐洲工程類、建筑類專業較發達,另一方面如意大利、法國等國更重視基礎設施的建設,能為留學人員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同時這些歐洲國家對于工程師相關證書和學歷的認可度非常高。對傳媒專業有較高的意向是因為歐美各國擁有世界上最發達的傳媒系統,且傳媒產業鏈各環節發育成熟,特別是近年來西方國家加強與中國媒體的合作,越來越多的瞄準亞洲市場,這為中國留學人員海外學習新聞提供了機會。同時,國內傳媒行業人才需求大,職位飽和度低,對于媒體人才也是十分尊重及渴望的。
3.3 重視留學安全問題
2017年6月9日發生的章瑩穎事件,將大眾的視線集中到了出國留學安全問題上。近幾年出國留學低齡化趨勢日益明顯,一些西方國家政策也頻繁變動,導致出國留學生的安全問題也隨之成為出國留學的一大重點關注問題。根據外交部領事司數據顯示,各國領事館協助處理的出國留學生案件持續增多,案件總量從201 2年的3.68萬起增加至2016年的10萬余起,涉及的留學生從2014年的932人增長至2015年的6185人。由此可見,出國留學生的安全問題日益凸顯,出國留學生的安全問題需要引起家長、社會、政府的重視。避免使出國留學成為家庭以及社會的悲劇,造成人才的損失。
參考文獻:
[1]陳昌貴.1978-2006:我國出國留學政策的演變與未來走向[J].高教探索,2007(05):30-34.
[2]苗丹國,程希.1949-2009:中國留學政策的發展、現狀與趨勢(上)[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6[02):1-7.
[3]苗丹國.出國留學與留學外交[J].世界教育信息,2015,28(22):52- 56.
[4]人事部.關于鼓勵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回國工作的意見.[2017-12—26].[EB/OL]. http://top.weinan.gov.cn/talents/zcwj/ 6501.htm
[5]李藍翔.出國留學影響因素的計量經濟學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3(24):274-276.
[6]數據來源:《中國留學發展報告藍皮書2017》
[7]數據來源:《中國留學發展報告藍皮書2017》
[8]教育部.教育部公布20 16出國54.45萬人,來華留學44萬人. [2017-12-26]. [EB/OL]. http://gaokao.eol.cn/news/201703/t20170301 1493699.shtml, 2017-03-01
[9]王輝耀,苗綠.中國留學發展報告藍皮書2017[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