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健
歷史時空觀念是指在特定的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1]。時序觀是時空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時序觀就是把歷史事物放在特定的時間聯系中進行認識,以觀察該事物在歷史演進中的特征,并認識該事物在歷史長河中的意義。時序突出了歷史事物發展的順序性,它是用來歸納歷史邏輯和解釋歷史現象的重要手段。
時間軸是歷史教學中落實時序觀的方法之一,一系列歷史節點的串聯構成了直觀的歷史邏輯,正是這種直觀性讓教師的課堂呈現變得清晰易懂。時間軸對于歷史教學的實用性和便捷性不言而喻,但時間軸畢竟只是選擇性的歷史節點按順序的簡化直觀呈現,要上升到時空觀念恐怕還需要很多工作。歷史解釋是有主觀性的,如果缺失了必要的工作,過于簡化的時序就會給歷史解釋帶來巨大的風險。
下文就如何選擇歷史節點解釋歷史談談看法。
一、歷史節點的跨度影響歷史解釋的維度
除歷史事實本身外,歷史學還包括在事實基礎上總結歷史規律,總結規律的方法之一是以時間軸為基礎概括提煉歷史的發展邏輯。以歷史節點序列化為基礎的時間軸背后隱藏著我們的歷史認知,因此關聯多少節點,跨越多長時間,都會影響到歷史解釋。
歷史節點的跨度分為短時段、中時段和長時段。短時段是指將觀察節點與前后就近節點進行聯系,以觀察具體歷史事件的演進過程。中時段是指將觀察節點放在某一明顯的歷史政治階段、經濟文化發展周期或某一階段性歷史現象發展的過程中考察,以觀察事物的演進過程并概括發展的規律與邏輯。長時段是指在中時段考察的基礎上跨越歷史階段建立聯系,以概括事物長時段發展的一般規律,并嘗試進行哲學化的探討。以上時段概念也是相對而言的,需要視具體的歷史概念、歷史階段而定。在對某一歷史事物具體考察時,歷史節點跨度影響的不僅僅是視界,還涉及到歷史解釋維度的變化。
以“俄國十月革命”這一歷史節點為例,從短時段來看,十月革命這一事件可聯系革命前后的相關歷史節點,包括一戰、二月革命、列寧領導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戰時共產主義和新經濟政策等(圖1)。我們觀察的維度主要包括戰爭與革命的關系、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人民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民眾與社會革命的關系等細節性問題。從中時段來看,節點跨度可以往前延伸到1905年俄國的第一次革命(圖2),革命后斯托雷平改革使得沙皇政權在制度和土地關系方面進行了重大改革,革命和改革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思想,但改革受挫留下的問題為俄國未來的革命埋下了伏筆,如政治民主化曙光的破滅、農民的土地問題未能真正解決。[2]中時段往后可以延伸到二戰前后,觀察的維度還可以擴展到十月革命的世界意義、現代化的模式、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關系等,可以進一步認識到十月革命開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在危機時代的表現,對社會主義和民族解放運動的作用以及對兩極格局的影響。長時段考察的主要目的是總結一般性規律,對十月革命的長時段考察往前可以延伸到彼得一世改革、亞歷山大二世改革,往后則可以延伸至蘇聯解體乃至九十年代的俄羅斯。如此我們可以進一步認識俄國彼得一世以來趕超型現代化造成的社會生活領域的某些停滯及矛盾與1917年革命的關系、列寧和斯大林社會主義模式的優缺點,進而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提煉一般規律。
歷史解釋的維度直接影響著我們的教學視野。當然課堂教學需要視具體情況選擇歷史節點的跨度,長時段的優點是邏輯的宏觀理性、短時段的優點是事物的豐滿真實,就一堂課而言可以選擇一種或兩種,就長期而言則需學生從不同的維度認識歷史事物。
二、歷史節點的角度影響歷史解釋的準度
構成時間軸的節點是客觀存在的事物,由節點串聯而成的時間軸不免會帶上主觀成分。歷史也是有選擇的記錄與解釋,兩個時間點之間由無數節點構成,編制時間軸也是我們有選擇地解釋歷史的過程。時間軸上節點越多觀察歷史事物就越全面,但隨著節點的增多邏輯概括和規律總結的難度就越大。我們不可避免需對歷史節點進行篩選,選出我們認為是重要的節點,這個解釋的過程也蘊含著風險。因此時間軸的節點選擇需要保持合理的密度、合適的角度,方能相對準確地解釋歷史。節點的選擇應遵守幾個原則:首先,能呈現歷史事物發展的基本邏輯;第二,能照顧到觀察事物發展的主要視角,避免遺漏觀察事物的重要視角;第三,在此基礎上做到簡潔明了。
以短時段的“俄國十月革命”為例,如果把時間軸簡化為“沙皇政府參加一戰——二月革命——兩個政權建立——“四月提綱”提出——七月事件——十月革命”,那么歷史邏輯就是一戰失敗激化了社會矛盾并引發二月革命,革命后兩個政權的對立引發沖突,最后在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了社會主義政權。如此線性關聯足夠簡潔,歷史解釋的任務也極其簡單,但學生的認知會留下巨大的傷痕,如臨時政府治國之愚蠢、“四月提綱”指引著革命勢如破竹。此邏輯忽視了某些重要的解釋角度,比如民眾的視角,據唯物史觀的說法,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忽視這一維度自然歷史解釋也就缺乏了準度。我們如能選擇體現民眾視角的重要歷史節點,學生對于歷史的理解也會有相應的深度與準度。首先,以上時序中二月革命的概念是抽象而籠統的,可選擇二月革命的細節考察(圖3),3月8日民眾游行要求“面包”與“和平”的口號會讓學生對民眾的追求有更準確的認識,正如俄國著名哲學家別爾嘉耶夫所言:“戰爭激發了人們最低級的本能”。第二,除臨時政府的戰爭政策外,還要關注臨時政府的內政,4月21日臨時政府就土地問題指出“如果地方居民不等立憲會議的決定就擅自立即改變土地制度,將會使祖國蒙受巨大的不幸”,[3]顯然臨時政府是想改變土地政策的,而最終的事實是民眾等不及了。第三,選取“四月提綱”表決這一節點,彼得堡委員會4月8日對“四月提綱”的表決結果是13票反對、2票贊成、1票棄權。據布哈林回憶說當時黨的一部分組織把列寧的提綱看作是對于被普遍承認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背叛,“四月提綱”最初黨內的支持者不多,更何況民眾。第四,聯系布爾什維克黨的施政方針,8月布爾什維克黨“立即建議各交戰國的人民締結普遍民主的合約”,“立即無償廢除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把土地交給農民委員會管理”。[4]由此可見正是布爾什維克黨務實的政策迎合了民眾基本的、迫切的需要。布爾什維克黨能夠主沉浮是因為其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基本利益,而這利益最初不一定是高高在上的革命理想。
歷史解釋要保證絕對的準度是很難的,但我們需盡可能觀察到影響歷史事物發展的各方面因素。如單線的時間軸粗了太簡、細了太雜,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視角用多線程的時間軸去觀察。
三、當下節點的態度影響歷史解釋的信度
當下節點是指我們觀察歷史時所站的歷史時間節點。歷史上整個過去帶著復雜的運動發展出當下的歷史,對當下歷史由來的研究需要通過錯綜復雜的關系梳理出發展的邏輯,這難免會融入個人的主觀色彩。而當下歷史的認知由于受客觀環境或主觀目的的影響往往會帶上個人的價值判斷。英國歷史學家巴特菲爾德認為,研究歷史的人很容易帶著預設去觀察歷史,以當代為直接參照系的方式,歷史人物或事物容易輕易地被歸入到促進進步或阻礙進步兩個群體之中。[5]可見對當下節點的價值判斷會影響我們對歷史節點的選擇和歷史解釋的信度。
仍以“十月革命”為例,假設我們分析其原因時先有了價值判斷“十月革命是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的偉大勝利”,那么我們用時間軸呈現其發展邏輯的時候可能會融入某些偏見:首先,不會放過列寧及布爾什維克有關的歷史細節,甚至將其放大,比如無限放大“四月提綱”的歷史作用,給人造成列寧振臂一呼革命勢如破竹的假象;其次,可能會忽視與此判斷關系不大但實則對歷史發展有重要作用的歷史節點,如前文所述的和群眾有關的歷史節點;第三,可能把歷史上的有關事物樹立成反對面,比如把孟什維克視為阻礙歷史前進的力量。我們對于當下的認知需要多懷一份謹慎,唯物主義史觀認為歷史是合力作用的結果,如果懷著這樣的史觀對當下的節點有客觀的認知,那么我們在選擇時間軸的節點時也會帶著一種寬容和理性。如上文所述,我們在分析十月革命原因時需要把戰爭因素、民眾因素、布爾什維克因素以及其他長線因素結合起來考慮,充分運用歷史發展合力說解釋十月革命的原因。歷史上因為對當下節點的主觀價值判斷影響歷史認識的現象是比較常見的。比如對于十月革命的影響,歷史上不同時期、不同立場的表述差異甚大。蘇聯時代教科書的表述有:“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創造了人類歷史新紀元的開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造成了資本主義普遍的危機”。 [6]雖然蘇聯教科書不同于一般的歷史作品,但其思維方式還是值得我們反思的,以上觀點明顯帶有兩級格局時代的歷史烙印,其立足點是基于對社會主義的全面肯定而把資本主義塑造成其對立面。蘇聯解體以后某些西方人認為十月革命使俄國人走了一條必然失敗的道路,留下的是一個有待資本主義收拾的殘局。以蘇聯解體作為當下節點,因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失敗而否定十月革命的一切成果,這樣的歷史解釋也缺乏足夠的信度。
歷史解釋是依托證據進行結論分析的過程,我們可以對歷史演進的過程進行原則性評論,但要盡量避免基于價值判斷或主觀認知選擇證據、解釋歷史。
【注釋】
[1] 朱漢國:《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釋義》,《歷史教學》2018年第3期。
[2][3][4] 姚海:《俄國革命》,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1、235、417頁。
[5] 赫伯特·巴特菲爾德:《歷史的輝格解釋》,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社,2012年,第10頁.
[6](俄) М.В.諾維科夫、俞紫梅:《蘇聯及俄羅斯歷史教科書中的1917年十月革命》,《中學歷史教學》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