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覃淋
貴州人社部門牽住就業“牛鼻子”,打出一套內外結合的脫貧“組合拳”。截至2018年上半年,全省累計促進貧困勞動力就業創業120萬人。
“這些馬尾繡都是由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制作的。”在三都水族自治縣一家刺繡工坊里,工作人員王浩介紹,一件制作精美的馬尾繡,不僅可以賣到幾百到上千元,而且遠銷海外,“貧困人員和本地公司簽訂了代加工協議,在家門口就實現了就業脫貧?!?/p>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作為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貴州人社部門牽住就業這個“牛鼻子”,打出一套內外結合的脫貧“組合拳”。截至2018年上半年,全省累計促進貧困勞動力就業創業120萬人,就業工作在脫貧攻堅戰役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工作4個月,每月能掙3500元,客戶對我的技能水平十分認可。”李明紅是遵義市匯川區沙灣鎮混子村人,家庭生活困難。今年初,她參加了由區人社局委托遵義市匯川區匯邦職業技術培訓學校舉辦的家政服務員培訓后,走上育嬰師工作崗位?!拔艺诎炎约旱慕洑v告訴更多的姐妹,讓她們也通過受訓學一門技能,靠勞動脫貧,憑本事致富。”李明紅說。
貴州作為全國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面最大、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省份,目前尚有280萬貧困人口,如何讓貧困人口掌握勞動技能,關乎脫貧攻堅的質量與效率。
為精準掌握貧困勞動力情況,實現貧困勞動力全員培訓全覆蓋,省人社系統在全省建立規范“一卡一庫一臺賬”(即:《貴州省貧困勞動力培訓就業創業全程服務卡》《崗位信息數據庫》《貴州省貧困勞動力就業創業信息臺賬》),實現人人有卡、村村有賬、縣鄉有庫的數據鏈。并通過“一對接、六查準、三幫助”實現貧困勞動力應入盡入,將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基礎信息、就失業狀況、就業意愿、就業服務情況等信息全部納入臺賬管理。
“從2017年起,我們預計用3年時間,對全省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中的未就業勞動力實施全員培訓。參加全員培訓的貧困勞動力,每人每天還能拿到由扶貧部門給予的40元生活補助?!辟F州省人社廳相關負責人說,僅2017年,貴州就培訓貧困勞動力25.97萬人,培訓后實現就業15.18萬人。
政府掏錢鼓勵學、為能脫貧自覺學。人社部門統籌人社、教育、扶貧、農業、旅游等部門培訓資源,通過提升其專業技能,把就業創業的“金鑰匙”送到貧困戶手里。很多貧困人口通過培訓,成為了一技傍身的職業人才。
大方縣通過恒大集團吸納就業,在培訓課程、培訓方式上狠下功夫,全方位提高學員的綜合素質,使其通過培訓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變“要我就業”為“我要就業”。
黔東南州構建全員培訓“四級聯動”責任體系,建立州、縣、鄉、村四級全員培訓聯動協調機制,實施“四型復合(定向型、訂單型、輸出型、扶志型 )”精準培訓。2017年以來,全州共開展貧困勞動力全員培訓60515人,培訓后實現就業創業36128人,培訓后就業率達59.7%。
貴安新區創新培訓方式方法。靈活安排,利用晚上的空閑時間組織培訓。針對個別無法組織集中培訓的工種,新區積極與省電子科技職業學院對接,利用他們的師資力量,解決個別想參加培訓但沒有開班條件的難題。
盛夏時節,走進關嶺自治縣下良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就業扶貧車間,工人們正忙著趕制浙江義烏楨穎公司訂制的小飾品。
扶貧車間里的工人全是易地扶貧安置點搬遷戶與周邊貧困群眾。2017年底,關嶺自治縣為解決易地扶貧搬遷戶、貧困勞動力就近就業問題,經多番考察招商引進義烏楨穎公司在下良寨安置點建起了標準化就業扶貧車間。今年3月底,扶貧車間正式投產運行。
“楨穎公司負責提供手工藝品貨源,制作每件產品工人可獲2毛至5毛錢的加工費用。一般工人每天有60元到80元之間的收入,熟練工都是100元以上?!标P嶺自治縣就業局局長謝程說,扶貧車間建立后已帶動52人(貧困戶44人)穩定就業,2018年底前關嶺的扶貧車間將增加到22個。
近年來,貴州省人社部門縱深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就業創業工作。積極發展鄉鎮就業扶貧車間、就業扶貧基地等就業新業態,“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等公共就業服務專項活動,為易地搬遷貧困勞動力與用人單位搭建交流對接平臺,實現就近就地就業。
健全就業扶貧政策體系。出臺《貴州省2018易地扶貧搬遷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方案》《貴州省人社廳關于建設就業扶貧車間促進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就業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就業扶貧政策體系更加完善。
此外,貴州人社部門還與移民、扶貧等部門建立了部門聯動工作機制,緊扣“堅決消除有勞動力的易地扶貧搬遷‘零就業’家庭,實現至少‘一戶一人’以上就業”的工作目標,主動作為,通過摸清底數、拓寬就業渠道、開展就業培訓及公益性崗位安置等方式,推動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就業創業工作向前發展。

2018年7月18日至19日,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省人社廳黨組書記潘榮(前排左三)率隊參加黔東南州就業扶貧現場觀摩會,觀摩凱里經濟開發區民族文化創意產業園。(貴州省人社廳供圖)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就業扶貧要解決勞務組織化程度低的問題”的重要指示精神,貴州省人社廳主要領導帶隊赴廣東、上海、浙江、山東四省市啟動對接勞務協作,全力推進我省駐外勞務協作工作網絡建設。
依托貴州省政府駐北京、上海、廣東辦事處,貴州分別建立北部、東部、南部地區貴州省勞務協作工作站,并在對口幫扶城市和黔籍務工人員較為集中地區建立省市縣三級勞務協作站,搭建省外勞務協作網絡。截至今年4月,已建立勞務協作工作站106個,其中省級25個,市(州)12個,縣(區)69個,全省農村勞動力省外輸出就業610萬人?;緦崿F對口幫扶城市全覆蓋、黔籍務工人員集中地全覆蓋、沿海重點經濟發達地區全覆蓋。
與此同時,有組織成規模輸出的渠道正加快形成。三都自治縣組織258人成規模輸出到廣州市黃浦區就業,錦屏縣向廣東佛山格林電器有限公司一次性輸出14人,天柱縣向浙江大華智聯有限公司一次性輸出20人。
貴州籍務工人員在外發展呈多元化趨勢。在上海申佳船廠工作的黔南人王開學,工作期間努力鉆研,取得了銑床技能的高級職稱,并于2017年12月27日當選為上海市第十五屆人大代表;畢節市七星關區的優秀勞務聯絡員商國明,在外出廣東打工后,幾年來陸續帶動七星關區180余名農村勞動力輸出就業。
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省人社廳黨組書記潘榮表示,全省人社系統將充分發揮勞務協作站(點)職能,引導崗位、人員、資金、資源在對口幫扶城市之間高速流動,逐步使農村貧困勞動力外出打工由自發行為上升為組織行為、由盲目流動變為有序轉移,努力實現勞務協作與招商引資“送出去”“引回來”的良性互動,全力抓好就業扶貧,助力脫貧攻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