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華姝
小青瓦、坡屋面、白灰墻、穿斗枋、雕花窗……青翠欲滴的茶山之間,一幢幢風格獨特、錯落有致的黔北民居倚山傍水,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
“這里的空氣好,河水清,處處是美景。”來自重慶的何先生利用休假時間,帶著一家人來到湄潭縣興隆鎮龍鳳村田家溝避暑游玩。
很難想象,如今的避暑勝地田家溝曾經是一個“垃圾靠風刮,污水遍地流”的地方。“以前大家的環保意識薄弱,垃圾隨處扔,看著生活的地方變得臟亂不堪,我十分痛心。”龍鳳村黨支部書記伍榮明說,他下定決心要帶領大家改變現狀,既要百姓富、也要生態美。
說干就干,一方面鼓勵村民大規模發展茶葉種植,走綠色發展之路;另一方面引導他們成立衛生自管小組,以戶為單位分段輪流保潔,實行垃圾定時清掃、定點回收和集中清運處理。同時,通過農村清潔能源工程,將生活污水進行專業化處理,二次利用灌溉農田。
幾年間,村容村貌極大改觀,以前渾濁的小池塘也種上了荷花,荷葉田田,美不勝收。
“以‘四在農家’為載體,田家溝進行了村莊整治,積極開展文明村寨、文明院落創建活動,‘五通三改’、綠化、亮化、美化和凈化等一系列工作初見成效。”站在荷花池旁,伍榮明笑逐顏開。
這是田家溝茶旅一體化發展的結果。
2015年,湄潭縣榮獲“貴州茶產業第一縣”稱號,“湄潭翠芽”“遵義紅”“貴州針”“湄江翠片”等品牌茶葉享譽中國。徜徉在象山茶植物博覽園、貴州茶文化生態博物館、“天下第一壺”茶文化公園、翠芽27°景區、中國現代茶工業遺跡博物館、中國茶海等景區景點,空氣中處處氤氳著茶香。茶已成為茶鄉人經濟、文化、生活和情感的重要紐帶。

經過幾年治理,如今的湄潭縣興隆縣龍鳳村空氣好、河水清,處處是美景。圖為當地群眾正在采茶。(彭劍 / 攝)
以茶產業發展為經濟基礎,村莊整治為文化基礎,全景域旅游為發展理念,湄潭積極打造“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特色美麗鄉村,將山地高效農業、特色生態產業有機融合,充分彰顯生態文化,探索出一條“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農旅一體化發展之路,先后建成了23個鄉村旅游示范點。
“湄潭縣立足茶產業,做好‘茶’文章,以‘茶區變景區,茶園變公園’的生態優勢,助推茶旅一體化發展。”湄潭縣旅游局局長楊秀軍說,2017年湄潭縣茶園面積達60萬畝,茶葉產量6.16萬噸,茶業綜合產值102.7億元,旅游從業人員突破7000人,旅游收入共計17.88億元。
茶旅一體化,湄潭綠色產業之路啟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