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圖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劉詩雅

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態,余慶縣大烏江鎮紅渡村吸引著省內外大量游客前來體驗鄉村生活。圖為紅渡村“旅居農家”民宿之一。
7月22日,記者走進余慶縣大烏江鎮紅渡村,只見群山環抱,壁立千仞,棧道蜿蜒,荷葉田田。
回到幾年前,這里卻是另一番景象:“巖門腳,窮窩窩,一年只收一撮撮,娶個媳婦要挪窩。”一首民謠唱出了紅渡村過去困窘。
對于今天的幸福生活,當地老百姓又編了一首新民謠:“紅渡坡,幸福窩,南來北往旅客多,旅游帶來金銀寶,城市的人們都挪了窩。”
讓一個偏遠山村發生巨大變化的,正是新民謠里提到的鄉村旅游。
2014年以來,紅渡村以“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提出“基礎設施圍繞旅游投、特色農業圍繞旅游做、綠色生態圍繞旅游干、文體活動圍繞旅游辦、社會管理圍繞旅游抓”的發展思路,積極探索“民居客旅·主客共享”的“旅居農家”模式,打造“四在農家”升級版。
村民鐘艷就是“旅居農家”模式的受益者之一。
“以前在外打工總是不放心家里,現在除了能照顧老人小孩,一年下來,家庭總收入能達到10多萬元,我對現在的生活非常滿意。”鐘艷一邊說著,一邊整理著客人剛退的房間。
今年30歲的鐘艷過去一直在外打工,2014年她返回老家時,得知當地政府通過“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扶貧措施,將村民閑置的房屋集中起來開辦鄉村旅館,作為發展鄉村旅游的重要內容。
鐘艷果斷把自家的房屋租了出去,一家六口人住一樓,二三樓共400平方米,以每平米20元的價格租給了旅居農家發展有限公司,一年單是租金就有8000元。
在紅渡村,像鐘艷一樣把自家房屋出租做旅居的共有8戶人家,可提供客房36間,房租成了他們的一項固定收入。
“這里山好、水好、空氣好,打打糍粑、推推石磨,讓我想起了童年的生活。”來自貴陽的72歲游客李忠芬滿臉幸福地說。
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態,紅渡村吸引著省內外大量游客前來體驗旅居,既共享了美麗山水,又豐富了百姓腰包。
從窮窩窩變幸福窩,紅渡村民感受到滿滿的獲得感。經過幾年的發展,截至目前,當地貧困人口已從2014年的205戶601人下降到89戶335人,貧困發生率從29%下降到2.5%,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4年不足3000元增加到9905元。
如今的紅渡村,已成為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西部攝影創作基地、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并且多次舉辦了油菜花節、中國攝影家協會攝影展、國際攀巖比賽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