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楊理顯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袁航
黎平縣肇興景區組建旅游專業合作社,積極盤活各類資源和調整產業結構,讓當地群眾在入股分紅的同時,可以自主選擇通過辦民宿、出租房屋及門面、參加民族文化表演、在景區工作等方式脫貧致富。
7月13日,黎平縣肇興鎮五聯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舉行股權分紅大會,肇興侗寨1400余戶村民共分得紅利255萬元。肇興侗寨越來越完善的旅游體制機制和為百姓著想的發展理念,讓村民的生活越來越有滋味。
村民陸秀環家住在肇興侗寨景區外圍,房子租不出去,無法利用現有資源參與旅游經營,但她成了景區的一名保潔員,每月工資1500元。
“有了穩定的工作,每年還能分紅,能不高興嗎?”陸秀環說。
隨著黎平“全域旅游”持續推進,肇興景區組建了旅游專業合作社,積極盤活各類資源和調整產業結構,讓當地群眾在入股分紅的同時,自主選擇通過辦民宿、出租房屋及門面、參加民族文化表演、在景區工作等方式脫貧致富。
2017年,村民陸鳳姣從肇興景區分到1120元的旅游紅利。
“陸鳳姣所得的分紅主要來源于景區的門票等經營性收入。景區每年都會拿出經營收入的20%-23%,作為肇興侗寨群眾以房屋、勞動力等資源入股景區的分紅?!崩杵娇h肇興景區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服務部副部長陸建強告訴記者,人人有股份是肇興侗寨旅游發展的重點。
房屋和勞動力資源入股,是肇興旅游改革后景區新的合作方式。
2013年,黎平縣肇興景區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成立之初,為平衡景區群眾利益,對景區內村民的耕地、林地、水域等自然資源和鼓樓、花橋、戲臺等公共文化資源及群眾自有民居、掌握的文化傳承技藝等個人資源逐一進行核查清理,建立管理臺賬,以此作為資源入股,建立了村民人人擁有景區股份、參與景區經營、與景區收益掛鉤合作模式,建立并完善了旅游資源保護、開發、管理、分配利益聯接機制,讓村民共享旅游發展紅利。
“人口多就多分一點,人口少就少分一點,這次我家分到4000元。”肇興五聯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社員陸環英說。
貧困戶陸海德2017年在景區做起餐飲服務,年收入達7萬多元,當年便脫了貧。
村民陸艷東與人合伙,承接了肇興至堂安的客運路線,從事旅游運輸服務,生意做得紅紅火火,車次也從最初每天2班次增加到現在的4班次。
在景區內五座鼓樓的戲臺上,69歲的陸振才帶領停業了7年之久的肇興侗寨表演隊重操舊業。如今,他們有了固定的收入。
“以前寨子里80%以上的勞力都外出打工,現在全寨外出務工的不超過20人,其余的都在景區創業就業?!标懡◤娬f。
肇興侗寨旅游發展紅利不斷釋放,越來越多的當地村民嘗到甜頭。肇興侗寨全寨5000余人中,直接從事旅游發展的就有1500余人。2017年,肇興景區接待游客124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0.82億元,人均收入超9700元,帶動當地貧困人口464人實現脫貧。
時下正值暑假,前來肇興侗品源織染香繡體驗基地進行蠟畫體驗的游客特別多,侗品源傳統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又臨時增加幾名社員來染、洗和晾曬游客體驗的作品,有時甚至要忙到半夜。
“放暑假后,前來體驗蠟畫的學生特別多,還有親子體驗旅游團隊,有時候一天要接兩三個團,多的團隊有100多人,這段時間我們都是早出晚歸?!必撠熤笇灝嫼偷迦镜睦C娘贏后花說。
作為一家集文化傳承、生活體驗和技藝培訓為一體的體驗中心,侗品源織染香繡體驗基地主要承載傳承織、染、繡等傳統手工技藝文化,供游客體驗植物染、錘布、刺繡香包、學侗歌、說侗話、蘆笙吹奏等,深受游客喜愛。
在旅游開發過程中,黎平縣根據市場需求,深挖民族文化資源,在肇興景區培育從事旅游商品加工、生產和銷售的合作社及企業,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形式,推動民族旅游商品多樣化和特色旅游商品開發,形成“品牌帶產業、企業帶基地、合作社帶農戶”的“文創三帶”發展模式,示范帶動500多名貧困婦女就業創業。
以侗品源傳統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例,合作社名下共有繡娘213名、染娘186名、織娘87名,隨著旅游市場逐步打開,社員人均年收入在3萬元以上。
“以前我只會一些針線活,通過幾年學習,學會了刺繡、蠟畫、靛染等多項手工技藝,現在在合作社里上班,每月工資3500元左右。”贏后花說。
近年來,黎平縣積極開展民間技藝人才培訓,匯聚鄉土人才,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市場轉換,開發設計出200余款具有黎平特色的文創產品和民族工藝品,涌現出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影響力和帶富力的優秀文創企業,產品遠銷北上廣和江浙等地。
“有的鄉親在山上散養土雞、土鴨,不用拿到市場去賣,每天都有人來收購,供不應求。”陸建強告訴記者,以前村民種養的“土貨”賣不出去,隨著肇興旅游的興起,這些以前大家看不上眼的農產品,現在成了游客餐桌上的“香餑餑”。
為滿足游客對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的需求,肇興侗寨及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生態養殖以及觀光農業、休閑農業、體驗農業、創意農業,聯接企業和農戶的利益,以旅游為龍頭,通過“旅游+”帶動帶活多元業態的融合發展,讓景區群眾盡享旅游福利。
2015年,村民陸海濱貸款10萬元搞起了養殖,幾年下來不但還清了貸款,還存欄山羊80多只,雞400多只,日子蒸蒸日上。

黎平縣侗品源織染香繡體驗基地主要負責傳承織、染、繡等傳統手工技藝文化,供游客體驗植物染、錘布、刺繡香包、學侗歌、說侗話、蘆笙吹奏等,深受游客喜愛。圖為來自貴陽的學生在體驗蠟染畫蠟技藝。(黎平縣委宣傳部供圖)
“每只羊賣1000多元,去年養羊收入4萬多元,今年我準備擴大養殖規模。”旅游發展讓陸海濱養的山羊、土雞賣了好價錢,他開始盤算拓寬致富路子。
“依托肇興旅游景區,今年我村流轉300畝土地種植蔬菜,白瓜、絲瓜、西紅柿、苦瓜上市后供不應求,帶動了包括19戶貧困戶在內的26戶村民增收致富?!闭嘏d鎮皮林村村支書吳萬良說。
隨著肇興景區旅游“井噴”式發展,黎平的旅游商品和農副產品通過網絡走俏市場,“網貨下鄉”和“黎貨出山”步入發展快車道。
肇興景區通過政策傾斜、降低準入門檻等方式,豐富服務業態,直接帶動了酒店、民宿、餐飲、運輸物流等服務業發展,暢通了創業渠道、增加了就業崗位,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在肇興龍頭景區的帶動下,黎平縣共有21個鄉鎮的31個行政村開展旅游接待活動。2017年,全縣旅游綜合收入38億元,直接帶動3660人實現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