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江婷婷
“我們打破傳統種植模式進行產業調整,將原來傳統種植土地整合,擴大精品果蔬種植。”眼瞅著村里近千畝的刺梨苗長勢喜人,為村里產業結構調整開了一個好頭。此情此景,讓擺羅村第一書記、黨支部書記蒙暉心情舒暢。
不過,回想剛剛到擺羅村那會兒,蒙暉思緒萬千。2016年,時任黔南州國稅局機關服務中心副主任的蒙暉主動提出申請,要求到扶貧點獨山縣百泉鎮擺羅村駐村扶貧。
“擺羅村人口數量較少,村集體經濟弱小,村民增收致富成效不明顯。”蒙暉告訴記者,初入村時,之前很多工作經驗都用不上。面對千頭萬緒的農村工作,還是有些茫然。
蒙暉在思考,如何在繼續保護好良好生態環境的同時,打造產業興旺、群眾富裕、人際和諧的擺羅村,這是一個大挑戰。
經過精心調研和深入思考,蒙暉認為,擺羅村要守好發展與生態底線,就要大力發展精品果蔬種植,把特色農業做大做強。
記者看到,在蒙暉辦公室,墻壁上掛著一幅百泉鎮擺羅村產業分布作戰圖,清晰標注著產業分布。蒙暉告訴記者,村里發展產業并非一帆風順,村支“兩委”遇到了未曾料想的“攔路虎”:第一次大規模發展產業,沒有足夠的基礎設施作為支撐,沒有資金,部分村民也沒有信心。
彼時,“三個沒有”讓蒙暉頭疼不已。
在村支“兩委”配合下,蒙暉白天入戶宣傳,晚上集中宣傳,講解發展果蔬種植的優勢和好處。
萬事開頭難。沒有深厚積累,缺乏現成經驗,蒙暉帶著大家“摸著石頭過河”。帶領村里40余名黨員干部和群眾代表,到龍里縣和本縣基長鎮等地考察刺梨種植等項目,學習借鑒致富經驗;在多方征詢黨員群眾意見的基礎上,集思廣益地提出了符合擺羅村特色的“高效農業學陽地、特色旅游看擺羅”的發展思路,并制定了《擺羅村發展規劃》。
于是,擺羅村的脫貧路徑漸漸清晰:通過扶貧解困、產業調整、舊村改造、環境整治和文化傳承,打破村里發展困境。
發展規劃圖進了村、入了戶,村里人行動起來了。
“村子一天一個樣,越變越好了。”村民岑義方說,村里發展刺梨種植后,他將家里兩畝地流轉并在基地務工,一年收入已有上萬元。
兩年來,擺羅村的道路得到修復,還新建了文化廣場,群眾活動中心也已投入使用,刺梨、蜂糖李、辣椒等精品果蔬種植項目有序推進……全村已脫貧263戶1175人,村民們的人均收入提高到了3350元,離脫貧目標越來越近。
如今,日子越過越“有味兒”的村民們,又有了新盼頭:擺羅村已被納入獨山縣飛鳳湖景區進行規劃。這是擺羅建設美麗新家園的一次探索。
利用空置民房,發展民宿客棧,一方面村民們又多了個創業、就業的機會,另一方面,繼續利用周邊荒山發展種植業,利用現有場地開發停車場……

蒙暉(右)在指導村民種植藥用植物無患子。(獨山縣百泉鎮擺羅村村委會供圖)
連帶效應,如果這些項目都圍繞景區來實施,就“串”了起來。“民宿和停車場,直接為景區服務,果蔬種植能發展成本土美食,間接為游客服務。成體系,成鏈條,擺羅村穩定的鄉村產業就能形成了,村民們的收入就更多更穩定了。”蒙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