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光三

高齡。從醫學角度來說,35歲是“分水嶺”。孕產過程中的所有風險,幾乎都能和“高齡”扯上關系。女性生殖能力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下降,身體各項生理機能,如卵巢功能、雌激素水平,也會跟著走下坡路,從而增加受孕難度。其次,由于高齡產婦盆底組織及肌肉彈性相對較差,產道和會陰、盆骨的關節變硬,子宮收縮力和陰道伸張力也會下降,分娩時宮口開得慢,增加產程時間,容易造成大出血和難產。妊娠高血壓、糖尿病的幾率以及心臟病或腎臟疾病的內科并發癥幾率相對較大。此外,染色體問題大部分是產婦的卵細胞在分裂過程中出錯導致的,此錯誤的發生率和媽媽的年齡有直接關系。
超重。孕期體重增加過多容易引起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等并發癥。我國女性妊娠糖尿病的發病率比西方國家要高,而妊娠糖尿病容易導致巨大兒,不僅增加分娩難度,還會給孩子帶來糖尿病、高血壓等多種疾病的患病隱患。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包括妊娠期高血壓、子癇前期、子癇等,會威脅母嬰生命,且易引起遠期后遺癥,影響母嬰健康,也是圍產期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剖宮產史。如果之前有過剖宮產,而子宮壁的刀口愈合不佳,隨著胎兒的發育,子宮不斷增大,子宮壁變薄,尤其手術刀口處是結締組織,缺乏彈力,容易引起破裂,可能造成產婦大出血。另外,由于剖宮產會對子宮造成損傷,再孕時發生前置胎盤、胎盤植入的幾率會高很多,也會危及孕婦和胎兒生命。剖宮產次數越多,風險越大。
胎盤異常。最常見的兩種情況是胎盤早剝和前置胎盤。胎盤附著在子宮腔前壁、后壁或頂部位置,通常會隨著懷孕周數的增加而往子宮頂部方向移動。正常位置的胎盤在胎兒娩出前,部分或全部從子宮壁剝離,稱為胎盤早剝。胎盤早剝是妊娠晚期的一種嚴重并發癥,起病急,進展也快,若處理不及時,可危及孕媽媽和胎兒生命。前置胎盤是30周以后胎盤位置仍然太低而擋住子宮頸口,尤其是中央性前置胎盤(胎盤完全覆蓋子宮內口),在孕34周之后發生早產、大出血的幾率較高。子宮內膜受損是前置胎盤發生的主要原因,比如做過剖宮產、人工流產、子宮肌瘤手術等。另外,試管受孕也是增加胎盤異常附著的常見現象。一旦出現前置胎盤應謹遵醫囑,否則容易引起胎盤早剝。
有心血管疾病病史。除了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合并心臟病的孕婦也需要特別警惕。由于妊娠期的血容量及心輸出量增加,更容易加重心臟負擔,嚴重者可出現心力衰竭,胎兒可發生宮內窘迫、死胎、死產及早產。
除此之外,多胎、胎位不正、有心理疾病且需要依賴藥物以及接觸過有害物質或放射線及病毒感染等,也屬于高危因素。
當然,被列入高危妊娠行列的孕媽媽,也不用過分緊張和焦慮。特別是現在,高齡媽媽比較多,要知道高齡不等于高危,只要定期產檢、重視預防,就可以降低風險。
首先,必須定期產檢,尤其是羊水穿刺、胎兒畸形B超篩查、胎兒超聲心動圖等檢查絕不能忽視。預防對降低高危風險十分重要,高危孕產婦如孕期出現任何不適,要及時告知你的產科醫生。妊娠并發癥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孕婦沒有預防意識。特別是二胎媽媽,總覺得已經有經驗了,就容易輕視,反而出現嚴重問題。
第二,孕媽媽需要合理控制體重。雖然不能改變高齡的現狀,但可以改變自己的身體狀況,有糖尿病、高血壓史的孕產婦,都可以通過調整體重來降低風險。一般來說,寶寶的體重為3公斤~3.5公斤比較理想,媽媽整個孕期增加的體重應該控制在10公斤~12.5公斤。孕婦不需要大吃大補,只要不挑食、不偏食,做到營養均衡,補充足夠的維生素、鐵、鈣及各種微量元素、多種氨基酸等就足夠了,孕中期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運動。
第三,頭胎剖宮產,二胎可嘗試順產,以降低再次剖宮產引起并發癥的風險。20世紀80年代,美國提出了“剖宮產術后陰道試產(VBAC)”的概念,打破了“一次剖宮產,永遠剖宮產”的觀點。相較于剖宮產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感染、大出血、腹部傷口黏連、產婦恢復慢、產后發生感染等并發癥、新生兒出現呼吸問題等風險,順產更安全一些。當然,這項技術需要嚴格評估產婦情況,首先要保證預產期日距離最近一次剖宮產的時間不應少于18個月,其次確定孕前檢查疤痕的厚度是否適合再次懷孕,通過B超查看胎盤位置是否異常,孕后期還要檢查產婦是否存在并發癥,胎兒體重和胎位是否正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