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文化建設有利于融洽鄰里關系,促進社區和諧發展。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位于佛山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和粵桂黔高鐵經濟帶合作試驗區(廣東園),2017年位列中國千強鎮第二名。獅山鎮面積330.6平方公里,下設羅村、官窯、小塘、大圃4個社會管理處,轄72個村(居)委會,常住人口約81萬人。在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創建過程中,獅山鎮健全基層公共文化組織體系,探索“兩會”(社區文化發展委員會和社區文化發展基金會)、“兩團”(群眾藝術團和文體社團)、“兩隊”(文體輔導隊和文體義工隊)的社區文化發展之路。
2012年7月,以羅村務莊社區為試點,出臺《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羅村社會管理處社區文化發展委員會建設方案》,率先成立廣東省首個社區文化發展委員會。社區文化發展委員會下設社區文化發展基金會,“兩團”“兩隊”分列其下,呈四級組織架構(見圖1)。務莊試點取得成功后,獅山鎮成立了以該鎮主要領導、各社會管理處、企業領導等為成員的“獅山鎮社區文化發展委員會工作小組”,在全鎮推廣和建設社區文化發展委員會。
社區文化發展委員會負責社區文化發展基金的管理、審批、發放及監管資金使用情況,基金的構成有區政府文化項目補貼、各社區居委會撥款、民間捐款等。在資金扶持上,基金的使用采用競爭性資金分配方式,通過社區文化發展委員會的答辯評審,對地方特色和優質文體活動項目進行重點扶持。在物質扶持上,獅山鎮文化站購置常用演出服裝、道具、燈光音響設備、臺椅、展板等,無償提供給各社區開展日常文體活動使用。在項目扶持上,對各社區代表獅山文藝創作水平的劇(節)目,納入重點創作演出項目;對活動中涌現的優秀原創類節目,推薦為春晚等大型匯演演出節目;優先安排社區群眾藝術團代表獅山鎮參與各級演出活動和對外文化交流演出。

圖1 羅村管理處務莊社區發展委員會構架圖
各社區文化發展委員會依照群眾文體社團的實際需求,每年制定培訓計劃,對“兩團”“兩隊”及文體專干分別進行培訓及輔導,引導業余文體社團的規范化、高質量發展。建立全鎮文藝人才庫,根據人員特長舉辦各種培訓班,提高藝術人才的綜合素質。
社區文化發展委員會吸納若干企業為成員單位,通過送圖書、電影進企業以及文藝節目輔導、書畫攝影巡展、文體培訓等,指導和扶持企業文化發展。打造“企業夢工場”文體培訓品牌項目:一是針對不同企業需求,定制“菜單式”文化服務;二是在每個片區組建產業工人藝術團;三是培養文化活動策劃人才以服務本企業;四是號召各企業成立夢工場俱樂部,共享資源平臺;五是打造夢工場樣板示范區,探索企業主、文體人才、外來務工者三大群體實現共建共享文化紅利,打造獨特的產業文化氛圍。
從文化系統體制序列看,從中央到地方,文化事業單位組織編制只設置到鎮(街),鎮(街)以下不設立文化組織機構。獅山鎮社區發展委員會作為基層社會組織,通過引導和扶持社區文化活動的開展,提升群眾文化素質,使獅山鎮在經濟、人文同步發展的同時,推動了城市化進程,解決了機制瓶頸和文化進社區的難題。從這個角度看,它代表著當今群眾文化基層組織結構的發展趨勢和方向,對農村城鎮化具有借鑒意義。社區文化發展委員會推動了基層文化建設由政府管理向公眾自治的轉變;調動了當地人才、隊伍、資金、場地等資源的綜合利用,擴大了文化服務覆蓋范圍;通過善行義舉榜、文藝表演隊伍、紅白理事會、村規民約、宗親會等載體,發揮了社區教育和文化自治等功能。
政府、居委、企業等為社區文化發展委員會的建設提供經費保障,文體社團的規模和數量逐年擴大。羅村社會管理處12個社區組建文體社團107個,群眾藝術團人數達1292人。各社區文化發展委員會通過“兩團”“兩隊”,組織群眾參加詠春拳、秧歌舞、太極操等社區文體活動,特色品牌項目不斷涌現。
獅山鎮被稱為“外來工鎮”,全鎮加入各社區文化發展委員會的企業114家?;钴S的社區文化減少了外來工與本地居民之間的隔膜,引導外來工以參與村民自治方式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實現共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