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文化場館發展情況往往反映一地區公共文化的社會參與度和社會治理水平。國家重視民辦文化場館發展,相繼出臺《關于促進民辦博物館發展的意見》《關于民辦博物館設立的指導意見》等政策。佛山近年民辦文化場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但遭遇人才缺乏、專業化發展等困境。佛山通過政策、資金等扶持,搭建平臺,進行專業指導,促進民辦文化場館走上規范、科學發展之路,目前民辦文化場館成為佛山城市文化新風景。
《佛山市文化升級兩年行動計劃(2015—2016)》《佛山市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意見》等文件均要求推進民辦文化場館規?;l展,依托歷史文化和傳統產業優勢,在有條件的街區形成集聚,力爭到2020年登記注冊的民辦文化場館超過60家。
《2015年度佛山市旅游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專項(文化)扶持資金》要求對民辦文化場館建設和免費開放提供3萬至10萬元的扶持,2015年為10家民辦文化場館提供扶持資金50萬元,2016年、2017年扶持資金各100萬元。各區相繼出臺扶持民辦文化場館的文件,如《關于印發佛山市禪城區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的通知》《佛山市南海區鼓勵民辦文化、專題性體育場館發展實施意見》均有資金扶助內容。
佛山市積極為民辦文化場館搭建學習交流、展示宣傳平臺。截至2017年底,連續8年結合“國際博物館日”“文化遺產日”,舉辦“佛山市文化遺產宣傳月”活動,讓民辦博物館和國有博物館一起展示建設成果,喚起社會對文化遺產保護和民辦文化場館的關注。佛山市博物館學會、佛山市文化館站聯盟、佛山美術館聯盟等舉辦針對民辦文化場館的經驗交流、專題培訓。編印佛山市民辦文化場館宣傳冊,擴大民辦文化場館的影響力。
2015年佛山啟動國有文化場館與民辦文化場館對口幫扶、合作試點工作,國有文化場館在藏品保護、陳列展覽、科學研究、公共服務、社會教育、人才培養等方面對民辦文化場館進行“一對一”幫扶。截至2017年底,開展了3批共20對國辦與民辦文化場館的結對幫扶。2016年為2個取得良好社會效益的幫扶合作項目提供補助資金20萬元。

圖1 九江雙蒸博物館
佛山民辦文化場館的數量和質量得到提升。截至2017年6月,佛山登記注冊的民辦文化場館達66家。通過對口幫扶,民辦文化場館在藏品的整理、鑒定、陳列展覽、活動開展、運營管理等方面得到提升。佛山知隱博物館在2016年廣東省博物運行評估中獲得非國有博物總分第一名,并獲得“2016年度廣東省文化遺產保護突出貢獻團體”稱號。民辦文化場館很大一部分為博物館和美術館,這些場館藏品多為個人收藏、家傳藏品、民俗物件等,在藏品上,藏公辦文化場館所未藏,在服務上展公辦博物館所未展,為公共文化服務注入一股民間的創新力量,形成相得益彰、優勢互補的良性局面。
佛山市在對民辦文化場館的幫扶中,注重與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多方面的的協調發展,注重因地制宜、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同時利用制造業發展優勢,培育了一批別具特色的產業博物館。以古陶瓷文化為特色的知隱博物館通過民辦公助方式把博物館辦到佛山二中校園,成為學生學習歷史文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第二課堂;順德區北滘鎮小蓬萊藝術中心利用閑置的古村落,實現古村落活化與文化場館建設的雙豐收。佛山還鼓勵和扶持以企業為投資主體的民辦文化場館發展,如蒙娜麗莎文化藝術館、廣東嶺南酒文化博物館、九江雙蒸博物館依黛麗內衣博物館,豐富了文化場館的種類和內涵,也宣傳了企業品牌,提升了產品的文化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