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萬華
對于公職人員來說,讓“人生因民歌而精彩”的人并不多見。而年屆七旬的退休干部樊光安卻是一個特例——他把對民歌的癡愛之情,幾十年如一日地融入公益文化活動中,把自己的人生價值追求押在地方文化發展繁榮的需要上。他獲得的榮譽不勝枚舉,而獲得安康市公益文化活動突出貢獻獎,便是他兩次榮膺中央文明辦、中國關工委授予的“全國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和紫陽縣慈善協會榮獲“中華慈善突出貢獻獎”的精彩答卷。
樊光安生在紫陽,長在紫陽。回望他70年的人生歷程,除四年部隊生涯外,都是在紫陽這塊盛產民歌的土地上生活與工作,與紫陽民歌結下了深深情愫。他在漢城小學上四年級時,因唱了一首《十唱總路線》的紫陽民歌,被縣劇團錄取。當他興致勃勃地步行去縣城報到時,被母親追到半路上勸回。因為母親要他繼續上學而失去了機會,“沒能成為專業歌手”成為他的終生遺憾。
為了填補那份遺憾,他參加工作后,不管在哪個崗位,都唱紫陽民歌。為此,他沒少挨領導的批評,沒少聽旁人的嘲諷,更沒少受父母的訓斥。從那時起,他以雙倍的精力付出,找到了一個工作、唱歌兩不誤的結合點。上世紀七十年代,他在紫陽縣前河公社、中壩公社工作時,把下鄉知識青年組織起來成立了文藝宣傳隊,到各個生產大隊(現在的村)演出;發動知識青年創作紫陽民歌,并結合當時的政治形勢編寫歌曲。豐富的業余文化生活不僅留住了“知青”的心,而且讓他們較好地接受到了“再教育”,成為全縣各社知青工作的學習典型。
1976年,黨中央一舉粉碎“四人幫”后,他根據紫陽民歌《送飯調》的曲調,創編了一首《粉碎“四人幫”》的民歌,唱出了紫陽人民擁護黨中央的快樂情懷。八十年代,他在縣檢察院工作期間,組織全院干警演唱紫陽民歌;九十年代在縣委政法委工作時,堅持舉辦政法系統民歌演唱會;在擔任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期間,他除了抓好自己分管的工作外,還積極支持縣上的民歌發展工作。
他不論調在哪個崗位上,總是把工作“唱”得有聲有色、把單位“唱”得朝氣蓬勃。
2003年,樊光安從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退到縣政府助理調研員崗位上。他不把“調研”視為“閑職”,而是把“二線”的主要精力和時間用在“紫陽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中的紫陽民歌現狀”的調研上。他利用出外開會,包括之前在檢察院辦案的機會,走遍全國各省,調查了解各民族民歌與紫陽民歌的異同,借鑒外地民歌發展的經驗來推動紫陽民歌的發展。
這一時期,他充分發揮自己的溝通協調能力,為成功申報和保護紫陽民歌文化遺產做了大量的搶救性工作。他協調文化、茶葉管理部門制作第一張《紫陽茶歌》光碟,在拍攝過程中,他總是以一個向導和后勤人員的身份忙前忙后,帶領歌手跟隨攝制組奔赴各鄉鎮,協助解決道具、生活方面的問題;他協調教育部門編印了第一本《紫陽民歌進校園教材》;他把即將報廢的上世紀七十年代縣文化館用老式錄音機錄制的800多首原生態紫陽民歌轉換成MP3,及時有效地保護了這批珍貴資料……
2005年,他代表紫陽縣政府出席中國鄉土藝術協會會員代表大會,會上為縣政府贏得了“中國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保護先進單位”的榮譽稱號。縣上的每一屆茶文化節,都是由他負責《茶山對歌》組織工作,吸引來不少外地游客。2006年1月,市電視臺舉辦的《臘月·正月》專欄,他組織幾十名歌手演唱紫陽民歌,該節目在安康電視臺播放了一個正月。
正式退下來的樊光安,一肩挑了縣關工委主任、縣慈善協會會長和縣音協主席等3副擔子。他利用這個平臺,紫陽因他和民歌,對外產生積極的推介作用,換來的是對紫陽的聲聲贊美和一個個助弱濟貧的項目。
他用紫陽民歌元素譜寫《慈安橋頌》等愛心歌曲,得到了省慈善協會的肯定,省財政廳、省慈善協會把“全省慈安便民橋現場會”放到紫陽召開,并決定從省財政惠民資金中拿出2000萬元用于陜南三市修慈安便民橋。省上每年分給紫陽兩座橋的指標,增加到每年20座。截至2015年底,全縣共修建慈安便民橋107座,極大地方便了群眾出行。

他鼓勵縣音協為省關工委常務副主任尹維祖作詞的《六一寄語》譜曲,在全省關心下一代工作經驗交流會議上,他親自演唱并印發書本、制成視頻發到各市縣,對關心下一代工作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2008年“5·12”汶川地震,紫陽縣金川小學校舍遭受重創,他積極與有關部門聯系和協調,爭取省慈善協會和有關企業,共為該校爭取善款607萬元,建起了全縣一流的小學校舍。近10年中,紫陽籍貧困學生經他聯系享受資助的累計達2000多人,近1000萬元。他興奮地說:“沒想到紫陽民歌對外有這么大的誘惑力。”
誰都知道開展一次或大或小的文化活動,從構想到實施,是要靠一定的經費、人力做支撐的。作為活動的引領者,我們沒法計算樊老究竟付出了多少心血,只盤點他所做的大量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就足以讓人驚嘆了——
2004年,他組織成立的“茶鄉樂民歌演唱團”在縣文化館正式掛牌。隨后,演唱團到鄉村、社區、企業、鐵路工地演唱紫陽民歌,贏得了全社會的贊譽。2008年,經市音協批準成立的安康市音協紫陽會員組,于2010年注冊登記為紫陽縣音樂家協會,他被推選為縣音樂家協會主席。縣音協成立后,他從民歌演唱團隊的成立,到活動場地的聯系以及活動的開展;從民歌演唱人才的組織,到與相關部門的協調,再到向領導匯報、請示等各個環節,都集于一身,而且總是策劃得周密細致,盡善盡美。
“我這才見識到誰是最忙的人。畢竟是六十好幾的人了,什么報酬都不要,一心只為地方文化發展而忙。”縣總工會主席李龍安感慨地說:“我們不支持這樣的人,還支持誰?”縣總工會把原來租賃出去、每年能收10多萬元租金的工人俱樂部收回來,經過重新裝修,配齊設備,全部作為縣音協辦公及各民歌演唱團隊的活動場地,并為各團隊購置音響等器材,為出外參賽的團隊提供路費,每年度對獲獎者給予精神及物質獎勵;編印了《紫陽民歌“四進”課本》、開展新民歌創作有獎大賽。這些舉措極大地激發了民歌愛好者的創作熱情及演唱積極性。從2011年起,他在縣總工會的鼎力支持下,把紫陽民歌的發展推向了一個高峰,群眾性的演唱活動蓬勃興起。
2007年,陜西電視臺來紫陽拍攝《村里村外》節目,他不遺余力地鼓勵民歌手參與。讓本縣歌手云集茶山,與陜西電視臺主持人團隊進行茶山對歌,其視頻連續在陜臺播放兩月之久,對紫陽民歌起到了較好的宣傳作用;紫陽縣關工委堅持每年舉辦一次全縣青少年民歌大賽,培養了一大批青少年歌手,有的被專業團體錄用,有的成為一種與外地同學交流的資本;縣音樂家協會與縣總工會聯合舉辦的“歡樂廣場大家唱”活動,僅2016年上半年就達6期,讓城區的文化氣氛更加濃郁;與縣總工會、縣教育局聯合舉辦民歌“四進”培訓班達8期之多,參與培訓的縣直部門、學校、社區和企業,累計近1萬人次,培養了一大批教唱力量;配合縣文聯、縣總工會每年組織一次紫陽民歌廣場舞大賽;為縣音協各社團的隊伍發展和開展活動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幫助;利用每年的重大節日,組織音協會員演唱紫陽民歌、配合縣民政局和縣慈善協會到全縣各敬老院、學校、武警中隊和消防大隊慰問演出;組織音協會員赴湖北省恩施市、安康市石泉縣、鎮坪縣進行民歌文化交流……
在縣人大常委會期間,樊光安都要在每年人代會的晚會上演唱紫陽民歌;在省市縣舉辦的陜南民歌大賽上,他總是以普通歌者的身份踴躍報名參賽,而且屢屢獲獎;出外參加會議,他利用休息時間為參會人員演唱;在省慈善協會舉辦的愛心歌曲啟動儀式和全省愛心歌曲演唱會上,他兩次登臺演唱紫陽縣詞曲作家創作的紫陽民歌《愛心永遠》;他組織40余名慈善志愿者,代表安康市參加全省愛心歌曲大賽;2005年11月,他還在中國鄉土藝術協會慶祝會上,把《郎在對門唱山歌》唱進了人民大會堂;2013年,他把自籌資金制作的3900盤紫陽民歌個人專集和籌措資金印刷的4000本《愛心歌曲大家唱》送到縣城各機關、社區、各鎮村、各學校,并利用赴省、市參加會議之際,將光碟和書本送給全省各市、縣。
俗話說:“有錢難買老來閑,能閑不閑是癡漢。”我以為“退而不休”是國家干部的一大境界,而因民歌讓自己一生精彩的國家干部,就不是普通的修為了。樊光安卻二者兼具,當了一名老有所為的退休代表。他是公益文化活動的組織者,他是人民群眾需要的“癡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