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橙
從省旅游局退休后,出于“貧寒之家”身世和對“鄉愁”的多多掛牽,也因為當年做共青團工作生成的久不忘懷的青年情愫,王邦厚總是把心思傾情于青年創業事業,把大量的精力投放給有養育之恩的鄉村。他先后擔任省老青協副會長、名譽副會長十余年,一心撲在協會工作上,無償自愿地承擔著協會許多重要工作。同時又利用自己多年從事旅游工作積累的豐富經驗,對不少有資源且貧困的縣區進行旅游項目策劃,促進一些鄉村脫貧致富。他的善行義舉受到人們的關注和贊揚。
創業是青年人安身立命的夙愿,也是王邦厚延續往年共青團工作激情、助力當代青年勵志成才的思想基礎。2009年,有個叫張歡的小伙,從瑞士學習酒店管理專業后回到西安,他本可以在其父開辦的餐飲公司謀個好職位,也可以在一家五星級酒店當個餐廳領班。可從國外學習中產生的謀職理念,使他對現狀并不“安分守己”,毅然辭掉了那份難覓的職業,賣掉了心愛的奧迪車,聯絡幾位同窗好友,在艱苦的市場奔波中尋求自我價值取向。經過一番社會調查和摸爬滾打,成立了捷星快餐公司,從賣盒飯起步,走上了自主創業之路。

向老青協送匾
王邦厚被這種不依賴父母、不安于現狀、自主創業的精神所觸動,他很快將這一信息告訴老青協。隨后,岳松華會長和各位副會長、秘書長走進捷星考察,也被一幫年輕人敢想敢干的創業精神打動。幾乎在捷星開業的同時,省老青協將其定為“青年創業就業示范點”,采取各種形式給予扶持幫助,還將捷星的盒飯定為老青協的會議用餐。開辦初期,王邦厚常去捷星座談交流,不僅發現捷星有一套與眾不同的創業理念,而且發現參與其中的年輕人有海外學子歸來入股的,有放棄優厚待遇想在捷星成就一番事業的,有自辦企業受挫后加盟的,還有受法律制裁欲來捷星重塑人生的。王邦厚在調查中對捷星的成功起步感到歡欣鼓舞,很快寫出了《海外歸來創業路》的調查報告,并由省老青協分送給省上相關領導、相關部門和新聞媒體,換來了對捷星的扶持幫助。2011年10月,王邦厚又一次走進捷星,這時的捷星,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已從當初的8名員工、一天只賣8份盒飯,發展到具有承接大型會議用餐、大型企業餐廳外包和公關團膳三大外賣市場的知名餐飲企業,張歡也成了共青團陜西省委命名的十大創業青年之一,并入選為CCTV第二屆中國創富榜50強。
為了用捷星的成功經驗帶動社會青年創業就業,王邦厚同岳松華會長積極與省人社廳、省商業廳、團省委和西安市高新區溝通,共同舉辦了“青年創業就業暨捷星發展研討會”。會前,王邦厚通過深入調查,撰寫了《捷星的成功以及價值體現》的萬言文稿,深刻總結了捷星不甘平庸的處世觀、授之以漁的育人觀、以小謀大的進取觀、共同富裕的價值觀、如孝敬父母那樣對待顧客的服務觀等五大創業之道。這一文稿在研討會上發布后,引起了強烈反響。新華社記者對此文稍做增刪后,以“小盒飯成就大事業”為題,將捷星的經驗刊載于《陜西領導參考》期刊上。捷星靠自立自強獲得了成功,捷星在慶賀成功的同時,也向省老青協送上了“舔犢之恩,沒齒難忘”的牌匾。

王邦厚在省旅游局工作了10年。退休后,他憑著長期養成的職業感情和慣性思維,經常奔走于省內外鄉村,借工作和休閑之機,為旅游強縣富民傾注心力,為不少縣區進行過旅游策劃,對不少村落進行過旅游人才培訓,對不少景區擬寫過形象用語。他先后在中國黃河文化經濟發展研究會主辦的延安紅色旅游發展研討會、全國孫思邈養生研討會和其他場合發表了《延安旅游升位與規模擴張》《給足地位,借勢發力,打造鄉村旅游特色品牌》《三看養生游,銅川福壽地》《厚待陳爐》《活化陳爐》《農家樂發展要堅持政府主導五到位》《亦福亦壽看宜君》《安神養體話麟游》《嵐皋特色的價值體現》《從小縣大文章看留壩旅游的內生動力》等多篇見諸報刊的文稿。
2015年,黨和國家發出打好扶貧攻堅戰的一系列指示,平利縣龍洞河村被列為陜西省31個旅游規劃扶貧試點村之一,由西北大學資深老教授朱玉槐和多年從事旅游規劃管理工作的王邦厚牽頭組成老年規劃班子,無償承擔了該村旅游規劃編制任務。
龍洞河村地處秦渝交界的大巴山區,是陜西省最南端的一個偏僻山村,山大溝深,土地貧瘠,全村275戶,貧困戶多達105戶。2015年12月16日,年逾76歲的王邦厚,拖著家人掛牽的病體,與幾位同是七十歲上下的老人,在秦巴山區經過一天長途奔波,來到了龍洞河村。這幾個從鄉下走出來,曾體會過貧窮和辛酸的老人,懷著對農村、對農民的特殊情結,全身心地投入到龍洞河村的旅游規劃編制中去。他們不顧年邁體衰,履冰涉險、登高下溝,對分散在20平方公里范圍的鄉宅、民俗、野林、群瀑、茶坡、山果、藥材、蜂場等特色資源一一考察。策劃了“雙龍送瑞”“龍洞新市”“十里龍吟”“巴山鄉趣”“穿越時空”“竹海綠谷”“五園一場”等多個旅游扶貧產品,草擬了規劃初稿。為達到旅游扶貧的精準度和項目落地效果,2016年春節他們又帶著問題,在龍洞河村住了6天。在這6天時間里,他們白天上山入戶,晚上座談筆耕,每天工作到凌晨兩三點。
為強化項目的可操作性,他們多次到項目選地進行詳細勘探,集中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政策兜底戶、低保戶、傷殘戶、鰥寡老人和“抗戰英雄”、老蜂農、老茶農、老藥農等各種種養戶進行了一一走訪,對105戶貧困家庭的人口、年齡、文化程度、健康狀況、勞動能力、生活來源逐一摸排造冊,并用計算機進行了分析、歸類等數據處理,制作了各類統計圖表,幫助村上建立了貧困戶電子檔案,提出各種具體的脫貧措施。在此基礎上,由王邦厚主筆完成了3萬余字的旅游扶貧規劃文本。
這次規劃編制雖然是一次無償的公益活動,但所耗費的精力,收到的效果,都超過他們過去所有規劃成果的水準。在整個規劃編制期間,他們都是自掏腰包解決食宿,沒有從縣、鎮、村拿過一分錢。他們用知識和智慧為脫貧致富送上了一份辛勞,也以良知和感情驅使下的全身心付出,受到當地村民的尊重和精神上的自我愉悅。

參加研討會
王邦厚常說,當今社會,瞬息萬變,老年人只有不斷求知求新,多融入、多參與社會事務才能不與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脫節。所以,平時一有閑暇,他就涉獵多方面的知識,多讀、多看,不管是書刊、電視、網絡、廣告,凡覺得有用的,他都一一收入囊中,努力充實、提升自己。在積極奉獻中,營造一個有成就感的快樂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