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光賢/文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完善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檢察權的制度。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完善人民檢察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提出要構建公正高效的檢察權運行機制。在信息化迅猛發展的當下,如何借力使檢察權高效公正運轉是檢察機關探索的重點。各地檢察機關積極探索發揮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在規范、輔助、管控、評價檢察權運行方面的作用。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輔助辦案系統(簡稱“206系統”),聚焦統一證據標準指引,為刑事案件辦理提供智能校驗、把關、監督功能,獲得中央政法委肯定和推廣。貴州檢察權運行知識圖譜、江蘇案管機器人、山東司法成熟度評價系統、北京檢立方平臺,均取得了很好成效。深化科技應用,正成為規范檢察權運行、提升檢察權運行質效,破解檢察工作創新發展難題的重要“智慧”保障。
司改實踐中,檢察權運行機制改革主要是圍繞對檢察官“確權、放權、明責”的思路推進完善的。如何確保“確權不流于紙面”“放權而不放任”“明責而不無從追責”,這需要現代科技為其提供“智慧”保障。這種“智慧”保障需求主要體現在:
一是支撐檢察權運行規則發展變化的迫切需求。在司法體制改革和國家監察體制改革交匯期,檢察權運行規則面臨重大調整。借助信息科技,厘清辦案權限、創設辦案組織、簡化審批程序等成為迫切需求。檢察機關內設機構改革、與監察委的協調銜接、公益訴訟以及對法律監督資源的整合與強化等檢察權運行新規則,也迫切需要借助信息科技,實現靈活定義、高效配置。
二是強化對檢察權運行的全程動態監管。檢察權以“法律監督”為本質屬性,其本身就是權力監督制約的結果。檢察權依法獨立運行是憲法和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這就要求檢察權運行過程中必須嚴格服從法律規定,對檢察官的放權應以嚴格落實法律法規以及各種工作要求為前提,自動、智能實現對辦案流程、期限、環節、文書、質量等進行指引、控制和預警,確保檢察權的運行規范,符合司法規律,有利于減少人為對檢察權運行的干預,提高監管精準度。
三是確保檢察權運行全程留痕,落實司法責任制。落實司法責任制,是檢察權運行的核心要義。這需要對檢察辦案全程進行精細化記錄,構建基于數據的檢察權運行綜合評價體系,正確區分錯案責任與違法辦案責任,切實提升檢察權運行質效。
2017年,最高人民檢察院明確提出智慧檢務“四梁八柱”架構,如圖1所示。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深化智慧檢務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勾勒了未來智慧檢務建設的宏偉藍圖,指出:深化智慧檢務的建設目標是加強智慧檢務理論體系、規劃體系、應用體系“三大體系”建設,形成“全業務智慧辦案、全要素智慧管理、全方位智慧服務、全領域智慧支撐”的智慧檢務總體架構。

圖1:智慧檢務“四梁八柱”架構
智慧檢務是一項全局性、戰略性、基礎性工程,《意見》描繪了檢察權運行的全面“智慧”保障體系。智慧保障檢察權運行著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深化智能科技與檢察工作的深度融合,構建檢察權運行核心智慧能力體系。檢察工作中深度應用語音文字轉錄、遠程視頻、圖文文字識別、電子簽名捺印等成熟科技,可快速輸出為檢察權運行的智慧保障能力。以需求為導向,圍繞檢察審查、判斷、監督等核心辦案能力的提升,用好智能手段,是檢察權運行“智慧”的最直接來源。
二是加強數據資源整合,為檢察權運行提供數據金礦。數據是寶貴的資源。打破部門壁壘,構建以數據為核心的應用評價與管理監督機制,加強數據資源整合與治理,把各類數據資源匯聚好,提高檢察權運行數據的采集的精細豐富程度,努力使小數據變成大數據,將為促進檢察權更加“智慧”運行,提供可不斷挖掘的數據金礦。
三是推進業務信息協同,為檢察權運行提供高效地專業支撐。對內建立跨部門的技術類證據審查網上協同機制,暢通技術協作渠道。對外建立同其他政法機關、行政機關之間跨單位的信息交換與聯動協同,為檢察辦案的人員信息核實、專業知識咨詢等提供便利,為檢察權運行提供外部專業智慧保障。
四是深化檢務公開信息化建設,促檢察權運行更加公正、公信。檢察權規范高效運行,最終是要讓檢察機關辦理的每一起案件都經得起歷史考驗和人民檢驗。檢察工作越公開就越有公信力,通過信息化手段,建立“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的一門式檢務公開與服務平臺,構建便民利民的案件辦理查詢、送達告知、法律文書說理和公開、預約會見、公開審查、公開答復等檢務公開機制,接受外部監督,以公開促公正,提升檢察權運行公信力。
為保障檢察權規范高效運行,各地檢察機關均有非常多的卓有成效的實踐。下面以上海——司改最早的試點地區之一為例,分析信息科技“智慧”保障檢察權運行的實踐探索。
一是挖潛新技術應用。充分新技術的優勢,找到與檢察工作的結合點,已成為規范檢察權運行,破解檢察工作難題、痛點的重要突破口。從上海的實踐看,智能語音識別應用于檢委會、檢察官聯席會議、訊(詢)問等檢察權運行場景,可極大提供效率、增加可回溯性。二維碼技術讓紙質卷宗可定位、可檢索、可復制,極大提高了卷宗利用效率。無人機無死角取證、智能機器人24小時值守、遠程視頻技術打破辦案時空限制、移動辦案碎片化時間利用等新技術為檢察權高效運行、檢察工作創新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二是智能監管檢察權運行。基于檢察辦案經驗規則的梳理,利用計算機強大的運算、記憶、規則遵守的能力,已成為智慧保障檢察權規范運行成熟高效的實踐。上海研發的流程監控預警系統,基于對檢察權運行規則的梳理,以自動化、精細化、層級化、可視化和互動化為目標,將檢察辦案流程中的11類監控方向、63項監控內容和4種監控措施具化為系統邏輯,實現檢察權運行的精準監管。系統根據已梳理完成的399條監管規則,自動對14類案件辦理進行巡邏,日巡邏案件近3萬件,可根據案件節點的變化自動觸發新的監控規則的判斷,監管工作全程留痕,可溯源查詢,保證了監管自動智能無死角。
三是打造數據中央廚房。加強對檢察工作數據的采集、治理和挖掘利用,將為完善檢察權運行提供源源不斷的智慧支持。上海正全力建設檢察大數據中心,由案管處實體運作,打造各類業務數據的聚集地、檢察數據處理的“中央廚房”。一方面對隊伍軟件、統一軟件等10多個內部系統進行整合,另一方面積極推進公檢法司外部數據交換共享,以及同本市35家市級行政執法機關的數據銜接,上海檢察大數據中心,可實時查閱案件受理情況,通過54個核心指標、189個輔助指標實時可視化展示檢察業務,還可以挖掘辦案線索、分析業務態勢、研判檢察權運行問題,是上海檢察權運行的數據寶庫。基于此研發的常見罪名犯罪特點分析、犯罪風險警示地圖等檢察權運行數據產品,廣受人大代表好評。
四是研發智能辦案輔助系統。推進公檢法的業務協同,研發應用智能輔助辦案系統,提升了檢察辦案質量和效率,減少了司法任意性。上海公檢法協同研發的“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軟件”——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輔助辦案系統,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上海24個罪名2163件刑事案件通過系統流轉辦理,系統自動檢測、校驗、提示證據標準適用不統一、辦案程序不規范、證據中的瑕疵與矛盾等問題,自動推送類案,提供量刑建議參考,并通過人機交互深度學習,不斷提升智能輔助辦案水平,輔助檢察權高效規范運轉。
五是構建“兩縱兩橫”績效考核數據模型。建立考核數據模型,讓數據說話并說話算話,是加強檢察權運行管理的重要措施。上海檢察機關為落實司法責任制,獎勤罰懶,設計了數據化“兩縱兩橫”檢察官績效考核體系。以“區院排名”和“條線考核”為縱軸,確立考核目標,解決部門之間的工作差異問題。以“部門類別”和“個人考核”為橫軸,突出工作實績,解決部門內部的工作差異問題。基于業績數據,提煉算法公式,將考核指標量化到崗、細化到人,壓實司法責任。系統經過1年多的探索,試點單位依此進行績效考核和獎金分配,獲得檢察官廣泛認同。
六是創新智慧服務。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豐富檢務公開的方式方法,擴展公開的深度,有利于提高檢察權運行公信力。上海著力打造了12309檢察綜合服務平臺,整合檢察機關檢務公開9大類服務。引進智能法律機器人,已為30余萬人次提供了各類檢察服務。通過服務保障科創中心建設統一平臺,發布知識產權指引和動態案例。建立法醫網上主動協同檢察官進行專業類鑒定證據的審查服務,為檢察權運行提供專業技術支持。建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特約檢察員、人民監督員微信服務平臺,促進司法公開,自覺接受監督。
現代科技飛速發展,深化檢察科技應用,是檢察權運行的實際需要,也是我國檢察權高效規范運行的發展趨勢。統一軟件實際已成為檢察權運行規范的事實載體,在統一軟件基礎上,研發了智能監控預警系統、案件質量評查軟件、檢務公開與服務平臺等已成為各地檢察機關管控檢察權運行的重要選擇。上海、貴州等地研發的智能輔助辦案系統引入了智能元素,探索了人機結合的檢察辦案新模式。智慧檢務迅猛發展,如何讓檢察官在實際辦案中愿意用、喜歡用、堅持用,還需要應用機制的建立健全。智慧檢務聚焦科學化、智能化、人性化方向,促進檢察權更加公正、規范、高效運行,勢將成為檢察工作創新發展的重要動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