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羽
(遼寧省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責任有限公司,遼寧 沈陽 110000)
隨著改革開放所帶來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也進入了快速通道。2000年我國的城市化率為36.2%,2017年城市化率達到58.52%。城市道路建設隨著城市化的進程有了巨大的發展,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支撐。在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城市道路在社會與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趨增大,人們對這一產品的期望值也越來越高,城市道路設計的作用就顯得舉足輕重,它在規劃和道路施工中起著承上啟下的核心作用。
查閱資料可以了解到,我國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積尚不及發達國家的1/3。我國大城市市區正處在從中心區向郊區擴散過程中。近幾年城市道路建設的增加,主要分布在新開發的市區和郊區,相對來講,中心區的道路面積率反而略有下降。城市房地產開發集中于市中心地區,產生了過量的交通,造成道路超負荷運載(見圖1)。此外,我國城市中占用道路和人行道問題一直得不到有效解決,城市新增的道路面積往往很快就被各種攤商、集貿市場和停車場相繼侵占,使本來就嚴重短缺的道路面積更加緊張。這些問題讓本就擁堵的道路更加寸步難行了。

圖1 城市道路交通擁堵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車的數量越來越多,城市車輛數量增長過快。但是,我國現有城市路網一般都是密度低、干道間距過大、支路短缺、功能混亂,屬于低速的交通系統,難以適應現代汽車交通的需要。
公交車輛的運營速度不足10 km/h,多數城市的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在20%以下。
首先,在特定時間段、特定地點,堵車成為城市居民心中之痛。目前我國城市公共交通形式比較單一,主要是以公交車為主。
其次,公共交通部分路線的規劃不合理,一些路線公交車過于密集,而另一些路線公交車又較少,甚至缺失。根據有關調查,許多城市普遍存在公交車線路設置重復,一條路線上有近十幾條公交車運行,而城市邊緣居民地區、街道尚未開通公共交通路線,使這些地區居民日常出行非常困難。
再次,公共交通管理不到位,缺乏科學合理的管理。
最后,專用的公交車道變成緊急運輸車道,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部分城市為了提高公共交通的速度,專門開設公共交通車專用車道,卻大多被其他車輛占用。在大多數城市,經常可以看見非公共交通車輛行駛在公交專用車道上,由于缺乏必要的監管,專用公交車道顯不出其優勢。
交通管理技術低下也是目前我國城市交通存在的主要問題。城市中很多交通設施設置得不合理,且管理不善,如斑馬線太長或不明顯,紅綠燈時間太長或太短,盲道被破壞等。此外,城市中特別是中心區停車設施嚴重短缺,車輛大都停在道路和人行道上,加劇了擁擠堵塞和事故發生。國際上正在研究并開始使用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統,在我國大部分城市還運用較少。這些都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城市交通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研究交通需求和供應的平衡,還要考慮土地和財力實際情況,是一項決策性很強的工作。當前出現的城市交通問題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一個科學的整體交通戰略和規劃,治理工作往往顧此失彼,前后失調,投入不小,但收益不大。
綜上,城市交通建設應結合實際進行總體規劃,并優先規劃公共交通。
交通的作用從本質上分析是實現人或物的空間移動,道路只是載體,車輛是工具,因此,城市道路服務的對象是“人”。因此,在整個道路規劃設計過程中,應始終將“人”作為根本出發點,保證多種交通方式的安全性,創造安全、通暢、舒適、宜人的交通環境,實現以交通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城市道路設計應重點考慮以下要求。
良好的道路設計應緊密結合城市用地和功能區,根據用地性質和功能區的要求提供不同的交通服務模式。
城市道路空間應充分考慮地面、地下以及高架立體空間的綜合使用,以為道路使用者提供綜合服務為立足點和出發點,除承擔傳統意義上的交通功能,還應承擔生活功能、管線載體功能及景觀功能,統籌考慮整個空間范圍內道路所承載的功能,合理布置各種設施(包含高架、地面、地下空間設施),這一點與傳統的道路設計內涵有所不同。依據空間功能,將道路空間劃分為步行、自行車及公共設施空間、公共交通空間、機動車空間,以及道路其他空間,實現空間劃分與系統功能的緊密結合(見圖 2)[1]。

圖2 城市道路空間劃分示意
城市道路設計應從以機動車交通為中心轉變為綜合考慮行人、公共交通、自行車、機動車等多種交通方式,應根據道路等級及服務對象優先權的不同,合理分配各種交通設施的路權資源(見圖3),保障各種交通參與主體的安全,體現路權資源分配公平、公正、合理。

圖3 城市道路的路權分配示意圖[2]
交通設計不同于交通工程設計,必須充分體現交通功能。交通功能作為城市道路最基本的功能,應在道路設計中予以重視。傳統的道路設計過于強調單個設施的功能而缺乏對各個系統的詳細量化分析,致使道路方案設計重點不突出。交通設計通過量化分析各交通系統設施的供應能力,提出合理的交通組織設計方案,為后續道路工程方案設計提供依據(見圖4)。

圖4 城市道路交叉口設計效果圖[2]
城市道路設計中應加強景觀設計與城市設計的銜接,充分結合城市自身特點,根據規劃提出的遠期控制目標和近期實施指導性要求,針對空間組合、景觀風貌、建筑特色、道路寬度甚至斷面布局等進行綜合設計。通過對道路路面結構、主題色彩、照明、綠化、小品等設計,使道路與建筑物間組成的空間輪廓、尺寸比例、色彩、線條等相互協調、和諧美觀,達到提升城市整體環境水平的目的(見圖 5)。

圖5 城市道路綠化效果圖
城市道路設計應充分考慮城市公共空間的主體——人,設施設計要體現對人的關懷,如綠島標識無障礙設施、行人二次過街、交通穩靜化設計等要求,集功能與環境景觀為一體,關注人在其中的生理需求和心理感受,使人們獲得舒適、方便、自然、和諧且美好的感受;同時注重細部構造物設計,如擋土墻、臺階、樹池等,體現精細化設計的要求(見圖 6)。

圖6 精細化附屬設施設計[2]
(1)城市路網規劃:城市布局和土地利用規劃是道路設計依據;
(2)道路組成多元: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人行道、綠化帶、設施帶、交叉口、出入口、停靠站、排水設施、交通設施、公共設施、地上和地下市政管線;
(3)道路功能多樣:交通功能、服務功能、空間功能、環境功能、集約功能;
(4)行駛車種復雜:大客車、小客車、公交車、出租車、大貨車、小貨車、集裝箱車、非機動車等;
(5)道路交叉密集:200~500 m,行人交通量大;
(6)沿線出入頻繁:單位出入口、小區出入口;
(7)交通行為分散:行駛、停靠、停車、上下客、貨物裝卸等;
(8)交通組織復雜:不同的道路條件下,滿足機、非、人的交通需求,力求安全、高效。
在城市道路設計中需考慮多種因素,如道路沿線的土地利用性質,道路功能是否能滿足沿線出行需求,道路周邊建筑開發與道路承載力之間的關系,等等。結合城市道路特點,下面重點選取9個相關方面作為道路設計的重點控制要素(見表1)。
由于鮮果農產品受產品本身特性、物流限制等因素影響,因此平臺采用農產品本地化策略,銷售對象為散戶、批發商、超市、社區服務站、便利店等機構,還將一部分葡萄加工成葡萄酒、葡萄干及葡萄蜜餞等副產品。平臺主要面向廣西,形成自產自銷模式。

表1 城市道路設計重點控制要素
其中,道路空間綜合布局應結合道路兩側用地背景、道路網絡連通性、道路安全、環境風貌、生態環保等方面綜合考慮,具體的空間設計應從各種交通方式的設施配置上考慮[3]。
城市道路工程的設計階段包括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設計投標、方案設計、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施工配合和竣工驗收等幾個階段,各階段側重點不同:
(1)項目建議書側重于實施的原因及重要性,主要從在路網中的作用、實施的緊迫性等方面進行分析,為決策部門提供參考意見;
(2)可行性研究側重于項目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主要從環境影響、工程造價、拆遷量、社會影響、工程難度等幾個方面進行論證;
(3)方案設計側重于大致的工程方案,包括路線走向、構筑物的位置、管線布置、與周邊邊界條件的處理方式、與規劃的關系等;
(5)施工圖設計側重于工程實施方案,是對初步設計的深化和完善;
(6)施工配合和竣工驗收是后期的服務,在業主協調下,協助監理和施工單位,保證工程的順利進行。
前面的階段側重于建設條件分析,后面則側重于實施方案。有兩種做法會影響工程質量:縮短建設工期和不重視施工配合。設計周期不足,可行性論證不充分,實施過程中會遇到無法預期的困難,影響工程進度;施工周期不足,會影響工程質量,應嚴格遵守科學的建設工期。設計人員應在施工配合中盡職盡責,保證順利實施,如果配合不到位,會造成施工中或多或少地偏離設計意圖,甚至影響工程質量和進度。
城市道路建設是多部門、多專業共同參與的工作,設計人員協調的作用不容忽視,任何一個環節的溝通出現短路,都會影響到大局。設計人員對圖紙質量負責,在各個部門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各個階段都需要設計人員發揮主觀能動性,穩定邊界條件,使設計文件合理,具有可操作性。例如工程跨越河涌的處理方案,需要與規劃部門、水利部門溝通河涌的規劃位置、水下凈空要求、跨徑要求、標高等,確定設計參數,在實施中才具有可操作性。
設計人員在城市道路建設中起到技術支持的作用。各個部門的工作都是建立在設計文件的基礎上,各個協調會議基本上都是以設計方案為中心,設計人員應做到熟練掌握和應用專業技術知識,保證設計文本具備實施的條件,需要在工作中不斷摸索、不斷提高。技術應用應著重培養對規范的理解能力和處理現場問題的能力。
對設計階段的認識能夠提高工作效率,清楚當前的設計階段及工作側重點,做到有的放矢,避免文不對題。在同時進行多個工程設計任務時,這種能力的要求尤為重要,要做到游刃有余,忙而不亂。應培養良好的資料整理習慣,對于電子文檔和文本資料在不同的階段都井然有序。
城市道路設計工作的特點包括創新性和經驗依賴性。每個工程都有各自的特點和相同點,設計人員要有創新意識和總結經驗的能力。工作總結不應只在工程竣工驗收后,在各個階段都應總結經驗與不足,在工作中揚長避短。工程總結能夠使設計人員做到精益求精,不斷提高設計水平。
城市道路作為城市的脈絡和骨架,除了承擔交通功能外,還具有生活功能、管線載體、景觀功能等,但究其本質最終是為“人”服務,因此,道路設計中應將“人”作為根本出發點。本文嘗試從我國城市交通中存在的問題、城市道路設計基本要求、城市道路設計的特點、城市道路設計重點控制要素、城市道路工程的設計階段以及設計人員的素質要求等多角度分析城市道路設計,幫助實現對城市道路設計的多角度了解,從而最終實現道路總體功能最優。然而,道路設計只是城市道路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只有緊密銜接上位規劃和下位科學管理,才能真正實現道路系統建設的可持續性,真正落實“以人為本、公交優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