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梅(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225)
我國民間扎染藝術豐富多樣,扎花精巧細致,色彩樸素淳厚,運用范圍廣泛,目前市場上的扎染制品不僅包括服裝、圍腰、頭巾、背心、布鞋、掛包等,還包括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如臺布、床單、門簾、窗簾、布傘等,另外還有運用于大量旅游紀念品。可是現如今市場上的扎染制品,大多紋樣傳統,款式傳統,花色單一,毫無創新,質量參差不齊,沒有品牌形象且缺乏包裝,并不被大眾所歡迎。當下的重點是盡可能的保留扎染傳統技藝,同時結合時代的潮流開發出更多獨具特色的扎染圖案、花樣,讓扎染保持與時代同步,扎染制作要找準目標市場,進行相應的產品開發設計,結合時尚趨勢才能使扎染商品成為大眾所喜愛,進而促進其傳承發展創新。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大多數人選擇從事其他事業,在白族當地只有少數的留守老人還在扎花以貼補家用,以至于這門古老手藝漸漸沒落,會扎染工藝的人越來越少,而且由于這些老人的技藝是深受當地傳統技藝的影響,他們的思維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沒有過多的創新及與時代結合的想法,盡管扎染在周城甚至整個云南到處可見,但是扎染工藝品都大同小異,紋樣和技術沒什么實質性變化,不能很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現代審美標準,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展白族扎染文化,傳統的扎染文化需要進行創新,需要和現代社會的發展相結合來尋求更好的契合點。
白族扎染藝術的藍白色暈變總是給人靜謐質樸的美的感受,無不讓人領略到傳統扎染的魅力,白族扎染取材廣泛,常以大理的山川風物作為創作素材,其圖案或蒼山彩云、或洱海浪花、或塔蔭蝶影、或神話傳說、或民族風情、或花鳥魚蟲,妙趣天成,千姿百態,白族人民將生活中的圖案運用到扎染藝術中去,將白族的文化用扎染的方式向世人展示,在扎染中既能看到一個名族的地域文化又能感受到扎染的獨具匠心的美。白族扎染采用的是植物染料,做工精美,既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又有較高的實用性,由于技法表現的不同,白族扎染紋樣可分為寫實風格紋樣及寫意風格紋樣兩大類,體現了白族地區地域特征,反映了白族人民多元的審美意向。通過對云南大理白族的傳統手工藝扎染從紋樣的設計到扎花然后染色的全部過程的研究,以探討族扎染紋樣的寫實與寫意風格以及在以傳統為型的前提下,以形式美法則和設計的一般規律為依據探尋扎染紋樣的合理設計方法,創造出符合當代人審美需求的扎染紋樣進行發展和創新,將傳統手工藝文化繼承和發展下去。
如今,國家提倡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很多少數民族地區因地理優勢和文化特征也在大力開發地方旅游業,大理作為我國旅游市場中當仁不讓的前線城市,在國家的號召下要更加重視旅游業的發展,在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扎染工藝品作為白族最具特色的工藝品,得到了大力推崇,但是在發展過程中,白族扎染沒有打破傳統的束縛,形式較為單一和傳統。白族扎染具有極高的商業價值,同時扎染工藝也是相當具有發展前景的一項工藝,我們所需要做的是將傳統工藝與現代社會的發展,為傳統工藝謀求一條更適合當今社會發展現狀的道路,將傳統的工藝用現代的方式去發展與傳承。一個民族的文化是一個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發展所形成的,是一個民族最直接的表現,任何一個民族在經過歷史大發展中所保留下來的文化都是具有歷史價值的,是一個國家發展的見證,雖然時代在發展,我們的根源不變,變的是其表現形式,人類任何藝術創造都是一個尋求美、理解美和表現美的過程,扎染工藝制作恰是如此。旅游業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必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千篇一律是顯而易見的問題,各民族地區怎么做到區別于其他民族地區,形成區域特色這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1]吳淑生、田自秉編著《中國染織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2]趙翰生編著《中國古代紡織與印染》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3]張國勤編著《傳承與守望》寧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5月.
[4]陳勁松、張勇、彭瑤編著《云南特色民間工藝》云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5]李昌鄂編著《民間印染紋樣集》湖南美術出版社,1984年.
[6]金少萍編著《白族扎染從傳統到現代》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7]李昆聲編著《云南藝術史》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8]張旭編著《大理白族史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9]納麒《云南民族民間工藝技術》中國書籍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