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苓(中國民航大學外國語學院,天津市 300300)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意識和思維能力的提高,人們對于語言的認識也越來越客觀和全面。大學英語所承載的教育功能已經超出了單一的語言技能學習,英語的學習從性質上講是通過語言學習達到文化學習的目的。英國語言學家Halliday把語言“看作社會符號學”認為“在社會文化語境內解釋語言,而文化本身是以符號學的詞語作解釋”。強調了文化教學在外語教學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社會語言學家Hymes也認為語言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中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方面。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國際政治地位的不斷提升,我們正在改變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借助經濟優勢以語言為媒介向我國實施單向影響的狀況。當代大學生既是西方國家“文化滲透”的對象又是我國本土文化對外傳播的使者,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必須中西文化并重,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無疑是中華傳統文化在全球一體化視野下發揮其應有作用的重要途徑。
在我國外語教學屆,語言教學應該包括文化教學已經達成共識,但我國的外語文化教學僅僅停留在對英美文化知識的導入方面,忽略了對中國文化的學習和了解,忽略了對中國文化意識的培養,學生對西方國家的風俗習慣,影視作品,生活方式以及政治經濟和文化名人津津樂道,而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和認識相當匱乏。 中華本土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歷史沉淀下來的宗教、藝術、文學、教育、建筑、科技等文化遺產至今仍凸顯其旺盛的生命力。當西方學者懷著敬意探詢儒家、道家和墨家思想真諦時,我們的學者卻心有余而力不足,言之無物。一旦進入英語交流語境,漢語交流中所表現出的中國文化底蘊就顯得很蒼白。從叢教授稱這一現象為“中國文化失語癥”。造成這一現狀的根本原因可歸納為如下幾點:
教育部頒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里明確提出要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需要”;培養學生能“翻譯介紹中國國情或文化的文章”;“語言技能類、語言應用類、語言文化類和專業英語類等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有機結合”;“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設計大學英語課程時也應當充分考慮對學生文化素質培養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
各高校針對教育部頒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結合本校教學改革及人才培養的需要制定英語教學大綱,對詞匯的掌握,聽力理解能力,口語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書面表達能力和翻譯能力都作出了具體的要求,但問題是很少有高校把如何實施文化教學寫進大綱。正如胡文仲教授指出的外語教育中文化教學“至今沒有明確的教學大綱,教師即使意識到了文化教學的重要性也多半只能見縫插針地進行,文化教學只能錦上添花,而不敢喧賓奪主”,可見大學英語的文化教學現狀及地位是值得外語教育工作者深思的。
目前,絕大多數英語教師已經意識到語言和文化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密不可分的,語言是傳遞文化的載體,同時受文化的影響。文化教學不是一門獨立的課程,而是語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還是習慣把重點放在語言形式的教學上,注重 “聽、說、讀、寫、譯”等技能培養;在文化教學方面更多的是進行目的語文化的導入,卻忽略了中國文化意識的培養,忽視了中國本土文化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還有一部分教師錯誤的認為,學生對本族文化已經有相當地了解,沒必要在英語課上介紹中國文化及內涵。英語教師缺乏文化差異意識和向異國文化者輸入本土文化的意識,造成學生對英美文化的認同超出對本土文化的認同,這是極其危險的傾向,不利于對學生道德價值觀和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3.英語教材中西文化內容失衡
英語學習的目的是引進西方文化的同時傳播中華文化,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目前大學英語教材主要以介紹西方的語言與文化為主,極少涉及民族文學與文化的內容。其結果導致學生對西方語言與文化的表述比較熟練,而當他們想用英語表達自己民族的文化時,卻顯得力不從心,捉襟見肘。例如,學生在描述春節時也只能描述吃團聚飯,走親戚這些表面上的形式,似乎傳統節日風俗僅此而已,而貼春聯、窗花、倒貼“福”字,除夕守歲等這些風俗及內涵講不出來。因為中華民族的哲學禮儀、天文歷法、神話傳說、歷史名勝、政治經濟、傳統節日、飲食習慣等這傳統文學與文化幾乎沒有在英語教材中出現過。文化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被定位在對西方文化的教學,忽略了對本國文化的介紹,從而導致學生不能用英語表達本土文化。
文化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掌握外語語言的同時了解異國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的導入應與跨文化交際緊密結合,從而促進語言的學習。因此,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必須遵循相應原則,決不能只導入西方文化,更不能忽略中國本土文化學習。跨文化交際應該建立在對本土文化的了解與認知的基礎上,為了確保在外語教學中文化的雙向導入,各高校應在原有的英語教學大綱的基礎上,進一步領會《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精神,把文化教學具體明確地寫進教學大綱,從而對英語教學給予政策上的指導,實現通過語言學習達到文化學習的目的,同時凸顯中國本土文化,比較中西文化差異,提高學生文化鑒賞能力,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中西文化的各自特點及對人類文化的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材是學生獲取文化知識的主要來源,大學英語教材中應加入中國傳統文化內容。在教材的編寫上注重中西方文化并舉,把反映中國民族文化特色的文章與中國具有代表性的經典文學的譯文納入大學英語教材中,在選材上要突出文化內涵,在內容上融入各國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和價值觀念。在多層次特別是大學英語教學中系統地融入和加強中國本土文化教育。另外,編寫一些英漢雙語注釋的中國文化閱讀教材,如對儒家思想的介紹、中國的唐詩宋詞、名家名言、傳統節日、名勝古跡等中國本土文化,從根本上彌補大學英語教材中傳統文化的缺失,從而達到使中國學生能用英語介紹中國本土文化,向世界傳播中華民族文化的目的。
外語課堂教學是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場所,教師對本土文化教學的觀點態度和意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應把語言知識的講解與文化知識的傳授協調統一,使學生在掌握語言能力的同時,提高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大學英語教師需轉變教學理念,提高自身綜合文化素養。具有跨文化教學能力的教師需要了解學生文化、所學語言文化、本土文化以及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具有文化敏感性。還應具備終身學習的精神,及時了解并更新本土文化英語表達方式,將語言訓練與文化教學緊密結合起來。同時,英語教師還應掌握一些比較文學的原理與理念,在講授西方文化的同時導入中國文化內容,并根據其主題進行中西文化對比,使學生了解不同文化語境下同類事物的不同表現形式,表達方法及其內涵。在實際教學中對本土文化的導入遵循適當的原則,采用正確的方法策略使文化雙向導入達到最佳。
文化教學的有效實施離不開行之有效的文化教學策略。文化學習策略應根據具體的學習內容來選擇,不同的文化內容需要輔以不同的學習策略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語言的教學中融入文化的因素,需要找到語言與文化的契合點。邵敬敏先生曾指出:文化對語言的影響“反映在語匯上最濃烈、明顯、突出、集中,而在語音、語法上則比較清淡。”所以,詞匯是語言中最活躍,最能承載文化信息的重要因素,一個民族的文化特征通常由其詞匯體現出來。其次,在英語教學中篇章是學習語言知識和文化的重要途徑,因此,通過篇章的學習可以將中西文化有效地結合并加以介紹,從中體會中西文化的差異,探討中西文化差異是大學英語文化教學不容忽視的客觀現實,只有讓學生認識到這些差異,才能準確地用英語介紹中國本土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中西文化差異明顯表現于詞語的意義上,任何一種語言的詞匯都具有其適當搭配、使用場合以及社會和文化涵義,因此,詞匯教學不僅是使學生認識一個單詞的字面意思,同時使他們對其使用的語境及文化背景有所了解。如漢語中經常用狗來形容卑鄙之人,而英語以狗來比喻忠實、幸運之人。中國人對“龍”懷有至高無上的的尊重,有吉祥之意。而西方人視龍(dragon)為兇殘可怕的怪物,災難的象征。
成語是語言中的精華,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帶有鮮明的地域色彩和民族特性。英語成語多來自《圣經》和希臘羅馬神話,漢語中的成語多來自歷史典故和傳說。如:burn one’s boats原語為Cross the Rubicon and burn one’s boab.出自古羅碼凱撒太帝,他帶兵乘船出擊外幫時常燒毀船只,斷絕兵士退路,下非戰即死之決心。 “破釜沉舟”出自楚霸王項羽,他“引兵渡河,皆沉船.破斧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十卒必死,無一還心”。此類英漢對應成語可謂形似、神似,這是一種文化重合現象。這些成語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是不夠的,要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內涵,使學生的文化意識由詞匯詞習語層次上升至社會背景層次,從而加深對西方文化與本土文化的了解,提高語言交際能力。
篇章是大學英語課程的核心資源,每一篇文章如同一扇開啟之“窗”,透過它可以讓學生了解異國文化和本土文化,開闊視野,提升層次,促進中西文化的相互了解和融合。因此,要充分利用篇章的原有資源,將本土文化滲透其中,使教材在情境中的適應性最大化,從而達到用英語傳遞中國傳統文化神韻的目的。
大學英語篇章中的文化知識主要涉及風俗習慣、文學藝術、歷史地理、教育體制、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諸多方面。因此,可以根據文章涉及的內容進行相應的本土文化的導入。如在講授一篇題為Five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 的文章時,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些典型的中國文化象征,秦兵馬俑 ( the terra cotta warriors of Qin Dynasty ), 孔子 (Confucius), 太極 (taichi), 唐三彩 (The tang tricolored pottery), 剪紙 (paper-cut), 中國結 (Chinese knot) 等,讓學生掌握這些中國傳統文化象征的英語表達方式。在講到西方傳統節日時,引入我國的相應的傳統節日,如春節 (spring festival)、清明節 (Tomb-sweeping Day or Pure Brightness Festival)、七夕節 (Double Seventh Day)、端午節(Dragon Boat Festival)等并挖掘其文化內涵,最終使學生能夠用英語完整準確地表達出各種節日的起源、禮儀和風俗。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是中國走向世界的需要,中國文化的滲透是英語教學的延伸、補充和發展,讓學生在學會語言的基礎上,培養對本土文化地位的認識,為進行國際交流奠定夯實的基礎。
評估教學效果的主要手段就是測試,通過測試可以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現有的教學進行反饋以便更有效地改進教學。長期以來,我國的各類英語測試一直以考察學生的聽、說、讀、寫、譯五項語言技能為主,忽略了對學生文化知識方面的考察。在考試這根指揮棒的引導下,教師和學生的注意力自然就會集中在語言上,而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內容完全被忽視,這也是我國的英語教學投入大,收效低的原因之一。因此,要想轉變這一局面,必須改革目前的英語考試制度,充分利用考試的積極作用,引導學生對文化的重視。在各類水平測試及等級考試中增加大學英語文化知識的考核比重,尤其是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此外,把目前英語考試中的作文題目與文化考試融為一體,要求學生寫文化方面的作文或小論文,并加以相應的評價體系,以此發揮其對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的導向作用,并最終促進大學英語教學與中國文化教育的有效融合。
隨著文化全球一體化浪潮的日益高漲,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的需求越來越迫切。中國急需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肩負起國際交流的跨文化交際復合型人才。他們不僅要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功底,而且還要有深厚的文化素養,實現大學英語教學中語言與文化導入的成功對接與完美融合。只有當語言與文化緊密聯系,互相影響并共同發展時,一個民族的強大和昌盛才能得以保證。
[1]胡文仲.跨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2]高一虹.語言文化差異的認識與超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3]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4]Samovar, L.A. & Porter, R. 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5]Kramasch, C. Language and Culture [M].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6]蔡基剛,大學英語教學、回顧、反思和研究[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7]楊芳. 淺談語言與文化的相互影響[J]. 語文學刊(高教·外文版),2007(4).
[8]羅常培. 語言與文化[M], 2007.
[9]杜道明. 語言與文化關系新論[J]. 中國文化研究,2008冬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