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雨播(西南財經大學經貿外語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0)
為了真正的推動我國校園足球運動的發展,近年來我國體育主管部門先后制定了很多對策,增設了校園足球專項撥款,創建了相對比較完善的高水平運動員選拔制度,努力建設大學生足球聯賽。在這些條件下,高校足球運動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但是校園足球的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著許多問題。
首先我國高校足球發展存在嚴重的地區不平衡問題以及基礎設施匱乏的問題。2012年全國大學生足球聯賽參賽的隊伍共有13支是來自我國東部地區的,有2支是來自我國東部地區的,還有兩支是來自我國中部地區的,只有1支才是來自西部地區的。這一現象表明因為地區之間經濟條件的差距造成了我國高校足球在地區間發展水平的不均衡性。
其次,高校高水平足球運動員水平不高,人才培養也受到了嚴重的限制。當前高校的人才培養制度與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管理和培養的模式存在很大的距離,這種脫節使得目前我國高校高水平足球運動隊發展水平不高,高校很難培養出高水平的競技體育人才或者取得優異成績。
另外,大學校園足球教學過于單一,足球氛圍和文化較弱。雖然足球作為世界第一大運動在大學校園中擁有眾多愛好者,但是中國大學校園足球無論是在課堂教學、賽事活動還是社團文化建設上都相對單一和落后,這很難將普通學生的興趣轉化為內生動力,也使得大學校園足球文化非常薄弱。
大學校園足球建設無論是在高水平人才培養上還是在足球教學和基層足球氛圍建設上都存在不同的問題,而這些問題背后都有著相應的原因。
高水平運動員的培養是大學足球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而我國發展競技體育的后備人才培養制度是在全國體制的基礎上進行的。由于全社會對接受文化教育高度認同而對體育生存有偏見,使得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很難走上高水平運動員的道路,而相應的體育人才在升學方面面臨的巨大問題。一些足球運動的運動員因為文化水平比較低,退役之后沒有辦法生存和發展。但高校的入學具有一定的門檻制約,除非是特別優秀的遠動員能夠通過免試進入到學校中,不然一般的運動員入學都需要通過文化課的考試,這就造成了高校人才選拔的范圍比較小,很多優秀的足球運動員無法入學學習。除此之外,高校足球隊以及他們的訓練情況又存在很大的差距,高校雖然擁有高水平的老師,可是因為缺乏擁有實戰經驗的教練對其進行訓練所以整體水平并不高。高校高水平足球運動員在訓練上缺乏系統性,在學習上缺乏針對性,在就業上缺乏合理的規劃,從而使得高校的優勢沒有體現出來,同時其培養全面發展的高水平體育人才這一目標也沒有得以實現。
普通大學生的足球教學和校園足球文化營造也相對不夠成熟。普通大學生的足球運動通常分為足球課程和課外足球活動兩個大類。目前我國高校足球課程基本上都實施了以體現大學生主體意愿為特征的課程選修模式,但是在足球項目上卻沒有能夠充分體現大學生的個體性差異,教學目標缺乏針對性,課堂內容相對枯燥。足球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始終落在足球運動技術技能的教學上,充滿樂趣的足球運動異化為動作技能的不斷重復、強化呆板的身體練習,技術指標成為足球教學考核的核心要素,大學生與足球運動的目的、手段關系完全顛倒。至于課外足球活動、團體建設和足球文化方面,多數高校也只滿足于每年一次足球杯賽和建立簡單的足球社團。但事實上,由于學校重視力度不夠,缺乏對校園足球賽事統一管理,高校足球比賽仍是無序發展狀態。又因為場地、經費和課時沖突等限制,學生中強烈的競技需求很難滿足。同時校園草根足球團體和活動發展空間也非常有限,由于高校的大幅擴招導致體育基礎設施嚴重不足,大學生足球運動的空間狹小,常常和正常的體育教學和課余訓練在場地問題上產生激烈的沖突,這對學生的積極性是重大的打擊。足球強國的經驗已經說明了文化在足球發展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受我國體育戰略和傳統學校體育觀念的影響,足球運動雖然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但是在學校體育中它的地位和重要性卻遠低于田徑、籃球、排球等項目,非常不利于高校足球文化的培養。足球發展的原動力應該是全民的喜好,而不是各種功利性的指標。
德國作為足球強國,在高校足球的建設上擁有成熟的體系和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德國所有高低水平的運動員都要在大學里學習,而中國很多高水平運動員在專業體育學校或運動技術學院里進行“低水平的課業學習”。在經費上面,德國高校足球隊和校園草根足球可以獲得來自參加訓練的學生家庭和社會上有關方面的支援,包括德國足協的撥款和政府項目,渠道非常多元。德國高校球隊教練員也都必須持有德國足協教練員證書,接受過德國足協或地方足協組織的各種教練員培訓。管理上面,德國足協直接統籌和管理高校足球訓練和比賽,使得高校足球管理更加高效專業。
針對以上提及的問題和深層次的原因分析,結合中國高校足球特色,本文將為提高中國高校足球質量提出幾個可行性建議。
第一,要加強高校校園足球的頂層設計,特別是完善高水平足球運動員的選拔和培養機制。足球高水平運動員發展模式應包括目標、管理和監督評價體系。在目標方面,應在教育部和國家體育總局所制定的宏觀目標的基礎上,制定具體可行的發展目標,立足于培養全面發展的運動員的基礎上,優化整合隊伍結構,改變以往職業運動員收容所的現狀,對人才進行更專業的培養,逐漸使高校成為高水平體育人才的輸送基地。
第二,學校要擺脫以往機械開展足球活動的模式。大學校園中開展足球運動,氛圍很重要。在缺乏認知、缺乏興趣的環境中,大力推廣、普及校園足球需要一個完整的管理體系,校長、學生會以及各分院的相互配合,以及學生自行組織的有學校認定的足球社團開展的一系列足球活動工作,這需要在經濟上的大投入,在活動上多元開拓。學校的足球教學不能只局限于讓學生掌握幾個簡單的技術動作,要讓學生能夠靈活的運用技術,通過比賽來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和心理修養。強對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以及意志力的提高。同時校方要加強足球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經費的投入,解決足球場地和設施不足這個基礎問題。
第三,完善高校足球競賽系統。教育部門和體育部門應在除全國大學生足球聯賽外,舉辦各級學校、學校之間、地區之間等各種形式多樣、參與門檻有別的高校足球比賽,鼓勵同學們積極參與,以此來促進和鼓勵大部分高校的積極參加,促進高校基層足球文化活動的發展。
高校校園足球的發展要符合足球發展的規律,在無法一步到位的情況下應該更加務實和循序漸進。同時,我們一定要結合中國校園足球的現狀和國情,相信我們可以彌補缺失,建立和健全新的體教結合模式,營造出濃厚的校園足球氛圍,合理調配高校體育資源,充分發揮校園和社會的力量,進而促進中國高校校園足球的進步。
[1]毛振明.再論新校園足球— —從德國青少年足球運動員的培養看中國的校園足球
[2]張廷安. 我國校園足球未來發展中應當確立的科學發展觀
[3]肖錦山 淺談足球文化對校園足球運動的可持續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