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娟(云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1)
教學,是以其內容為橋梁的師生雙方教和學的共同活動,是為了實現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徑。[1]實效性是教師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也是教師教學的根本目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性就是通過思政課教師針對不同類型的大學生進行有效的教學,最終達到預期目標的過程。在大學里展開思想政治教育課,不僅是要當代大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以及接受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使得當代大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引導其形成正確思想意識形態。
恩格斯在談到事物普遍聯系的“辯證圖景”時提出,“當人們通過思維來考察自然界或人類歷史或自己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2]P44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明確指出聯系是指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和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系。在高校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時,對于教授者即思政教師和受教育者學生之間的聯系是不容忽視的。不僅如此,在教師和學生各自方面的不同要素之間也有著這樣那樣的聯系。在這些諸多的聯系網絡中,對思政課的教學實效性存在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阻礙因素。具體表現為:教師呆板的教學模式和學生急功近利的學習方式。
1、教師方面:呆板的教學模式
高校思政課課程的存在已經有六十多年的歷史了,在經歷過九次的重大調整和變革后,高校思政課現已經有五門必修課。根據調查發現,目前高校設置的五門思政課均屬于公共必修課,且學分和課時上占有一定的比例。由于學分多,課時多,大部分高校思政課教師都采取單向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這種單向灌輸的模式下展開教學,導致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并且課堂教學也缺乏吸引力與感染力。云南財經大學羅小青老師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學實效性的影響因素及對策一文中指出:“目前大學翻新的教學改革,大部分是形勢上的改革,而忽略了課堂內容上的重視。這種課程改革最終變成了形象工程,害了學生也耽誤了自己的教學和科研。最后,擱置問題,忽視現實。”[3]其實,不論是單一單向的教學模式還是表面上的教學改革,從思政治課教師的角度出發,如果繼續秉承呆板的教學模式,不從自身與教學內容的聯系出發,僅僅孤立的看待思想政治理論課。那么該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實效性呢?
2、學生方面:急功近利的學習態度
就當前大學生的在校表現來看,每一位大學生渴望學習的專業都并非是自身感興趣的,而是最好找工作的專業。于是乎,就出現這樣一些“怪現象”:財經類學校的非經濟類專業的學生都想轉到經濟類專業;師范類學生都想選擇教育學相關專業;醫科大學的學子都熱衷于牙科專業。對于那些無法轉專業又因為自身高考成績不夠只能讀所謂“冷門”專業的學生來說,除了每天的仰天抱怨只剩下拼命的考計算機證、會計證、四六級證、教師資格證等等 。因此,中國的高等學府都逐漸營造出濃厚的“考試氛圍”并形成了另一種“應試教育”。最終,在高校思政治課上我們經常會看到“努力學習專業課的學生”、“認真看書準備考證的學生”以及“為下一節專業課養精蓄銳的學生”等等現象。其實,出現這些現象除了外界社會的影響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學生自身的態度。如果學生繼續持急功近利的態度對待思想政治理論課,對自身實際情況與自身各要素之間的聯系了解不夠而盲目的學習,那么該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實效性呢?
事物的發展是一個相對過程,所有的事物必須經歷相應的過程,才可以使自身得到發展。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我們知道發展是一種前進的上升的運動,發展的本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2]P46高校思政課自出現以來,經歷過很多次的改革與發展階段,特別是“05方案”實施過后,思政課的發展尤為明顯。 在發展的過程中,雖然有創新也有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阻礙因素。 具體體現在傳統的教科書體系以及陳舊的教學內容兩方面上。
1、傳統的教科書體系
高校思政治課自“05方案”通過后獲得了明顯的成效,積累了重要的經驗。 隨著形勢發展的需要,幾本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雖經過多次修訂,但依然還是沒有脫離傳統的教科書體系。然而,教科書體系發展的滯后又著重表現為教材的重復性上。縱觀2013年修訂版的思政治課教材與2015年修訂版的思政課教材,不難看出,教材內容的重復包括:重復的邏輯、重復的方式、重復的頻率以及重復的重點。重復的教材內容是很難打破傳統的教科書體系的。不論是從形式上還是內容上,如果不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傳統的教科書體系,那么該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實效性呢?
2、陳舊的教學內容
當今時代,是一個發展的時代。在時代變遷的大背景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如何與現實生活接軌,如何與現如今大學生的理念和價值觀產生碰撞,如何沖擊青年學子的思想與心靈等問題成為當前思政課的重大研究問題。目前,我們上思政課過分偏向讀學生的理論灌輸,并且這種灌輸通常帶有極其濃厚的政治色彩,而并沒有對學生的精神世界、思想需求進行深入的了解,同時也嚴重缺乏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因此,在千篇一律、陳舊的教學套路中,教師講授的內容就與學生的內心世界和特點需求相距遙遠,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受到嚴重的制約。無論從當代大學生對高校思政課的重視程度還是高校思政課老師的教學成效來看,繼續陳舊的教學內容而不以發展的觀點來改變教學套路,那么該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實效性呢?
矛盾與問題是客觀存在的,不論人們喜歡與否、高興與否、愿不愿意,矛盾與問題都是存在的,它們總會產生影響和作用,矛盾是反映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對立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2]P47對于當前高校思政治課教學實效性的影響因素來說,存在于各種各樣的矛盾之中。筆者認為,以下兩個方面的矛盾是值得關注與反思的。一方面,現代文化的沖擊尤其是后現代主義文化的影響與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同之間的矛盾問題。另外,近年來顯著的社會民生問題與學生群體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任危機之間的矛盾問題。
1、后現代主義的沖擊
后現代主義是一些西方國家的文化思想。后現代主義以其批判、豐富、新穎、獨特的思想充斥著人類社會的每個角落。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更能有機會接觸到西方文化,大學校園是思想交流與交匯的自由樂園,大學生們可以在大學里感受到后現代主義思潮,也更能給收到后現代主義思想的影響。它會慢慢的滲透進大學生的思想領域,對他們的思維結構、精神狀態和生活方式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面對后現代主義的沖擊,高校思政課面臨的挑戰顯而易見。如何使學生增強馬克思主義認同感是高校思政課開展的重要意義,處理好學生因為思想上的沖擊導致的馬克思主義認同不高的問題是解決矛盾的關鍵。其次,大學生并不是獨立于社會而存在的群體,他們不只能受會到社會的影響并且也能感觸到社會問題的嚴峻性。因此,如果不解決好后現代主義文化的沖擊與馬克思主義認同之間的問題,那么該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實效性呢?
2、民生問題的凸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堅定不移的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改革的進程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不公平的教育問題,收入差距大的問題,就業困難以及社會保障滯后等等問題也隨之產生。這一系列的民生問題帶來的不僅是發展的阻礙,更多的是群眾對我們執政黨的不滿,作為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政府,不解決好民生問題讓我們的老百姓如何相信黨和政府?讓大學生群體如何學習與信仰馬克思主義呢?因此,如果不處理好民生問題與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的信任之間的問題,該如何在高校進行馬克思主義指導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該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實效性呢?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強調要“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4]將馬克思主義辯證法運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可以為高校樹立正確的意識形態教育理念,對培養新時代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提供新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