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黑龍江省黑河學院音樂學院,黑龍江 黑河 164300)
古典詩詞以其音韻的優美、語言的精練、意境的深遠,而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作為獨特的藝術體裁,將古詩詞與音樂結合,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演唱門類,在教學中采用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作為切入點,就可以在聲樂和臺詞教學方面都獲得相互促進的教學效果。在藝術院校的表演專業中,聲樂與臺詞兩門課程作為有聲訓練最為接近。雖二者的教學各自獨立,卻有共同的發聲原理作基礎,因而可以運用互相借鑒乃至相互通用的訓練方法。
聲樂教學的基礎發聲訓練,有著完全共通的科學原理和訓練要求,但在訓練方法上卻由于分屬不同專業,勢必造成你練你的、我練我的,有時甚至訓練方法相互矛盾,既造成教學資源浪費,又導致學生的無所適從。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如引入古典詩詞藝術歌曲作為訓練手段,則可以較好地解決上述矛盾。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是非常適宜臺詞和聲樂教學的聲樂體裁,它結合了中國古代詩詞與西方藝術歌曲形式,因而擁有豐富的內涵、精煉的語言、優美的音韻、深遠的意境、精致典雅的風格等特征。目前聲樂教學中使用的古詩詞藝術歌曲,多為我國近現代作曲家以中國古典詩詞為歌詞,并運用中國民族調式與歐洲和聲體系與復調思維譜曲的具有中國古典風格的藝術歌曲。在教學實踐中,采用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作為載體,運用誦讀、歌唱等訓練方式,從多種角度入手,就可以使學生在氣息、共鳴、咬字、聲音控制等方面都得到提高,從而在聲樂教學方面取得雙贏的教學成果。
我國古詩詞的特點是內容情感豐富、語言精練、意味雋永、音韻優美、節奏感強,使用中國古典詩詞進行誦讀練習,學生容易理解詩詞情韻,尤其在節奏韻律、吐字歸音等方面能達到訓練的效果。對于剛剛接觸嗓音藝術的學生,訓練正確的講話與正確的歌唱密不可分,朗誦的聲音可以由低到高,通過慢練指導學生明確口腔、咽腔部位吐字的著力點,舌位的高低對應字音的變化。這樣既可以把字說清楚,也可以達到以字帶聲的目的。《花非花》是白居易的詞,風格上具有朦朧美,朗誦時需要把縹緲、亦真亦幻的情感融入到詩詞當中。這首詩后由黃自先生譜曲,成為聲樂教學中經常采用的入門曲目,其音域適中,可以訓練聲音音區的過渡。王維的古曲《陽關三疊》、青主譜曲的《大江東去》與《我住長江頭》、黃自譜曲的王灼《點絳唇·賦登樓》、賀綠汀譜曲的李白《菩薩蠻》、劉雪庵根據曹雪芹詞譜曲的《紅豆詞》等都是很好的練習曲目,有一定聲樂基礎的學生可選擇這些曲目進行練習。練習時可指導學生先查找與詩詞相關的背景資料作為情感鋪墊,之后練習朗誦歌詞,注意掌握正確的吐字歸音,最后進行歌唱演繹。
我國的漢語言是由聲母、韻母或復合韻母組成,每個字都有抑揚頓挫的聲調,聲、韻、調更構成了漢語豐富的音樂性和音韻美的特質。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是語言、聲樂、音樂、文學的藝術綜合體,對于初學者而言,它速度適中,適于表演者呼吸的調整。在臺詞教學中,經常會遇到學生因力量不集中而咬字不清、氣息不夠、歸音不到位的問題。為了做到以字帶聲、以氣托聲,上下頜必須協調地工作,由上頜引導下頜上下橫向往后打開,后槽牙、咽壁的軟組織有彈性地繃開,舌頭打到口腔適當的著力點,使聲音、字音、共鳴同時發出。例如,在歌曲《滿江紅》中,“怒發沖冠憑欄處”的“憑”字,在演唱中容易使字頭“p”雙唇發力不足,造成字音不清晰之感,可提醒學生加強雙唇的爆破音的力量以提高字頭發音的能力。在歌唱時,還須要求學生氣息深沉、聲音飽滿,如廖昌永演唱的李清照詞、蘇越曲《月滿西樓》,在十三轍收字歸韻中屬于“油求轍”,主要元音為“o”,對練習男聲的胸腔共鳴很有好處。演唱時,強調起音注意對字頭的處理,要告誡學生演唱時不要在拖腔時發生倒字成“u”的現象。
對臺詞藝術和聲樂藝術而言,古詩詞藝術歌曲雖然是一個比較好的訓練手段,但應注意在訓練中要避免急于求成。尤其在訓練之初,不能盲目地追求音量,要避免叫喊、聲嘶力竭,應循序漸進地擴展音量,加大練習量,提倡柔和舒展的歌唱,不要讓學生因學習的積極性較高而使聲帶過于疲勞。
聲音的訓練,是一項長期的工程而不是短期的速成。在正確、科學的訓練方法下,要保持長期持之以恒的練習。每天要練習兩到三次,每次練習時間在20分鐘左右。在練習時,要在氣息、聲帶閉合和共鳴腔體協調工作的情況下起音,從弱到強過渡到響亮的聲音,這樣才能既有提高,又保護了嗓音。嗓音是聲音表演中不可替代的樂器,一定要保護好這一上天賜予的禮物。
在訓練時,應注意要求學生感受口腔和舌頭的著力點。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演唱,首先要注意字首聲母的發音,字音要清晰,字腹要飽滿,歸音要準確。在朗誦和演唱古詩詞時,其節奏速度應為中速或慢速,節奏平穩,多以念白式的一字一音,樂句結尾為拖腔或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