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美亮(湖南省江永縣松柏瑤族鄉黃甲嶺學校,湖南 江永 425407)
常言道:“有德無才,成不了事;有才無德,要壞事;只有德才兼備,才能成大事”。所以說,要成才首先要學會做人。作為一名中學教師并不單純是教會學生學習知識,加強學科德育工作已成為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德育教育概括起來說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質教育、個性心理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教育等幾個方面。
長期以來,有人認為學科教學中政治課、團隊活動和文科教學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而生物作為理科中的一門,認為和德育教育關系不大,為此只把德育教育停留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或是在開頭結尾某個環節牽強附會的進行一兩句德育教育,以達到教學目標落實的完整性,其實這種理解非常錯誤。任何一門學科教學都直接或間接、有形或無形地涉及到德育教育,生物學科雖然是理科,但它和德育教學有著密切的聯系,有著學科獨特的內涵,我們必須去發現去挖掘,并在教學中落實,達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那么,我們如何在生物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真正實現“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生活空間、學習空間及社會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自己健康的人格,培養高尚的品德呢?
我認為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著手: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曾明確提出: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手段的目的。為了在生物課的教學中更有效地滲透德育內容,教師應當將教學內容的生活價值以適當的方式揭示給學生,增強教學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例如:學習動物運動的形成這一節時,介紹了老年人的骨中無機物的含量增多,骨的彈性小、易骨折,然后告訴同學們要特別關照老年人的行走和坐車安全,汽車上要主動給老年人讓座位。在學習細菌、真菌、病毒這節內容時,強調它們既有對人類有益的一面,也有對人類有害的一面,然后告訴同學們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在中學生物教學中,結合有關內容,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的教育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現代生態學的研究告訴我們,人與一切動物、植物、微生物乃至生物與非生物,都是廣泛聯系,互相影響的。人類的生存發展受制于環境中生物及非生物的發展狀況。英國社會生物學家威爾遜說過:“這些地球上的綠色植物,大量微生物和小動物,構成了地球的熔爐,正是它們侵人了地球的表面,肥沃了土壤,制造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空氣。多種昆蟲和節肢動物的重要性已達到如此重要的程度,如果它們都滅絕的話,人類只能存活幾個月”。 新的生物課程改革標準確立“人與生物圈”的課程體系,突出了“人與生物”和諧發展的思想。在生物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保護環境、愛護環境、愛護身邊一草一木、一鳥一獸的教育,培養學生博愛的精神,有利于學生形成堅定的環保觀念,養成熱愛自然,自覺保護自然的良好習慣,形成博愛寬容的完善人格。例如:在講述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時,要求學生在做完實驗時將鼠婦放回到大自然,教育同學們要熱愛大自然,熱愛我們身邊的生物。
實踐告訴我們:尊重學生是教育成功的一把鑰匙。教育活動是雙向的。教師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才能贏得學生的尊敬;學生尊重老師,老師的德育活動才會卓有成效。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德育,我們一定要從教材內在的思想性出發,確定哪些知識點滲透哪些德育因素,也就是說要自然滲透,才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而不產生逆反心理。有一次我正在上課,一位調皮的男生把一只被拴住腿的青蛙放進前面女同學的抽屜里,嚇得女同學突然大叫一聲,并迅速逃離了自己的座位,當時的課堂氣氛十分緊張,我克制住自己的怒氣,輕聲的說:一只青蛙一年要吃掉一萬只農業害蟲,應當把他放到田野里去,是那位同學放錯了地方?青蛙是我們人類的朋友,我們都要保護青蛙!放學以后,我找了那位男生談話,他主動的承認了錯誤,表示今后不再發生類似的情況,愿意向前面的女同學道歉。
生物教師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名德育工作者,所以首先必須具備一顆水晶般玲瓏剔透的心,對學生懷有深沉久遠、博大無私的愛,以知識本身的魅力,教學藝術的魅力,教師人格的魅力來觸動、感化學生。教師的威望愈高,對學生的關懷和愛愈真摯,他對學生人格感化的力量就愈大。教師要用真誠和愛心去關心、愛護學生,走進學生內心世界,才能使學生愉快地接受教師的要求和意見。在我們課堂教學中,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情感因素,以學生的實際狀況為出發點,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支撐點,以提高學生的素質為落腳點,突出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實現教育教學的全程優化。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素質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實處。學生才會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優良的思想品德。
另外,學科德育滲透應注意的問題:
1、擇機滲透,循序點化。滲透方法要自然恰當,水乳交流,不要出現油水分層現象。
2、情境創建,思想感悟,不要使德育滲透太突然,要潤物無聲。
3、找準與基礎知識的結合點,要適時、適度、適宜地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