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怡柔(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200)
現代化進程之下,大眾審美需求日益擴大,從而傳遞著新的信息,此種觀念的轉變同樣影響到舞蹈領域,要求著舞蹈創作有著符合時代的突破。同時,時代的發展促使著大眾的審美意識逐漸提升,促使大眾的審美品位逐漸提高。在此境域下,觀者欣賞舞蹈除了使得自身有著精神享受之外,他們的審美標準同樣促使著舞蹈表演形式的改動。受此影響,舞蹈創作者亦在開放式的環境中增加著自身的創新思維,從而促使著舞蹈形式堅持變革的觀念的萌生。
傳統舞蹈藝術的內容方面更注重情節的跌宕起伏,注重舞者自身情緒化的表達,以此來感染觀者。通過以舞蹈自身為媒介,促使觀者對其所處的真實世界、真實社會產生反思和共鳴。傳統舞蹈的形式方面主要是以創作者的思想或者獨特的創作范式為基礎,簡而言之,有著創作者藝術符號的獨特體現。無論是內容與形式,舞蹈藝術都有著時代的影響。那么,大眾審美為主的當下,舞蹈如何發展便成了創作者們所需要關注的問題。
舞蹈表演形式隨著觀者的審美意趣的轉變而發生改變。現今,舞蹈表演者不僅僅面向臺下觀眾,為了營造更好的視覺效果,舞臺表演者除了要熟練的控制自己肢體之外,還要與舞臺空間、燈光、攝影等技術手段相結合。這是在這種便捷模糊的藝術實踐中,舞者及合作者逐步掌握新媒體舞蹈的本體特征。這是一種在全新環境中發展起來的立足于創意理念、并融合了高新技術手段和互動設計理念的新舞蹈。不斷地加強觀者的視覺沖擊,是為當下舞蹈創作觀念的一大潛在的要求。
舞蹈作品的創作包含著主客觀兩種因素,無論是指其要表現什么情感,都需要有著外在的表現形式與之對應。表現形式的推廣就需要得到觀者的認可,二者不是單向的影響,但是在本文中主要講述觀者的審美趣味對創作形式轉變的影響這一個方面。
在轉變中,形式成了其追求的最終效果,從而更好的與觀者的視角相對應。無論是區分創作的主客觀因素,都離不開舞者的肢體語言的表達。但是,之前舞者面向的只是臺下的觀者,對象相對單一。但是,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隨著觀者審美趣味追求感官沖擊的特性,要求著舞者不僅由形式的創新表達,注重技巧,還要與燈光、與攝像鏡頭等現代技術手段相結合。這樣轉變之下,突破了原有的形式或者不斷的創新達到更好的藝術效果,因此舞蹈藝術從開始的接受,到融合,再到依賴。使其舞蹈性越來越弱,從而出現了形式重于內容的藝術特點。虛擬與現實的結合,以及迎合鏡頭而改變舞蹈的隊列形式等,都使得舞蹈藝術從獨立走向融合,從屬于小眾的藝術類別走向了大眾。表現形式的視覺化,最大限度的滿足人們對形式的追求,促使舞蹈藝術在形式上達到某種高度。使得人物的舞蹈動作僅僅成為了舞臺中一份子,而不再是獨一無二的主體,這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舞者的藝術個性,但是擴大了傳播范圍,使得受眾更廣,舞蹈藝術的生存土壤也便愈發堅實。
大眾傾向感官刺激的藝術追求,促使著舞蹈藝術在影像、燈光、音樂等多維度的場域中進行自身的轉變,使之藝術形式的視覺化愈發明顯。這種轉變中,使得形式復制的壁壘變得無比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觀者審美疲勞,在增加舞蹈受眾范圍的同時,也造成了舞蹈藝術性、獨特性有了一定的消解。
每個藝術形式的時代變革中,都伴隨著對過往規則的消解,在這其中才慢慢的獲得新生。在傳統舞蹈藝術的審美文化中,追求真、善、美的藝術高度,不論對藝術創作的思想還是實踐呈現中,都有嚴格的標準尺度。當下屬于消費時代,消費成為主體,觀眾是最為主要的接受對象與消費對象,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商業目的成為文化藝術追求的選擇,當藝術被文化產業所收納,在對它的接受者愈發增加的情況下,相應的它就會失去一定的獨立性,也便是堅守過去藝術形式不知變革的藝術家們所謂的失去真實的自我。堅守傳統者認為審美取向由精神內涵變為表象化、世俗化的物質和形態,打亂了正常的審美秩序。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大眾的審美需求不斷地擴大,同時,技術發展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主題,處于這個時代的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受之影響。這種轉變反映在舞蹈藝術中,也便是審美秩序受到挑戰。新的秩序是建立在對過去的解構中,我們不應該躲避著這種審美需求。不應該在一面享受藝術受眾擴大的果實時,一面的杜絕技術的優化,一味的批判大眾普遍審美化的低俗。
在大眾文化成為社會的主流,在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急速增長的環境下,舞蹈藝術形式不可避免地發生著轉變,審美秩序亦需重新建立。觀者的審美取向有著一定的可取之處,對之前只能存在于少數舞臺的舞蹈藝術來說,在轉變之后,擴大了其受眾范圍。但是,同時又伴隨著對其個性化的消解,而就在這兩者的沖突中,新的舞蹈藝術才能獲得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