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代珍(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
“互聯網+”時代呈現著信息覆蓋面大、信息傳播與反饋速度快等特點,不僅改變著經濟方式,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當前,高職院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與就業指導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互聯網創新思維不足,特別是2016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開展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精準就業服務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充分利用“互聯網+就業”新模式,采用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廣泛利用手機等移動終端,根據畢業生不同階段需求和求職意愿,精準推送相應的就業政策、崗位信息、指導服務,實現就業服務個性化、差異化以來,縱觀各地高職院校招聘會現場冷熱分明,中小企業遇冷,大企業、跨界企業受熱捧,折射出當前高職院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教育存在著諸多問題。
盡管很多高職院校增設了創新創業教育學院,開設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但是在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教學等方面存在著問題。
1.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體系不完善。在大多數高職院校中,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與就業指導課程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認識不足,在課程設置與培養體系中有名無實,有的學校只是選修課的方式,有的學校以線上8課時、線下自習的形式,教學進度快、教學內容容量大、更新不及時使得很多學生產生畏難情緒,變得迷茫,不明白學習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教育對未來專業發展的意義所在,學習效果無法保證,教學效果無從考核。
2.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專兼職師資力量短缺。大多數高職院校負責就業指導工作的主要是招生就業處,極個別學院專門成立了創新創業教育學院承擔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教育教學工作任務,就業指導工作任務重,專任教師少,每名教師年均負責在校生近千人,這與英美國家一個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教師對應約200名學生相比,差距很大,導致就業指導課程內容和課時不足,一對一個性化指導無從談起。很多高職院校的規劃咨詢服務體系不完善,缺乏一支數量穩定、高質量的專業職業生涯指導教師隊伍。
3.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缺乏針對性、系統性。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課時量少,校內外相關講座不多,教學安排不完善。就業指導作為一種工具,相對獨立地開展就業服務,與學生的思想狀況、專業學習情況結合不緊密,沒有內在邏輯關聯,不能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特別是校內外講座多是邀請行業內名人、大家,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形成,但也讓學生忽視了他們背后付出的艱辛,助長了學生急功近利的心態。
4.學生認知不健全。自我認知是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需要,通過自我認知進行職業定位、調整與發展,促進個人職業生涯發展。在大學生中,普通存在著對自我的認識重視程度不足、對認知內容不全面、職業規劃意識淡薄等問題。主要表現在對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優勢、劣勢等認識不清,對希望從事的行業和崗位認知有偏差,不了解什么是職業精神、合作意識,過度強調專業技能的培養等,比較看重穩定、高薪,導致對一些中小企業表現出不屑的態度,但其綜合素質又不符合大企業的要求。
1.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定位不清晰。高職院校重在培養技能型人才,所有課程設置圍繞專業發展進行,但在許多高職院校中,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任務多由公共課部、招生就業處或輔導員承擔,加之課時限制,無法在課程教學中講清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與專業學習之間的關聯,不能引導學生激發學習的內在動力,無法促進學生產生職業規劃的自主意識。
2.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師資培訓力度不大。由于大多數高職院校承擔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教育教學任務的多為非專業教師,如輔導員、行政管理人員等,缺乏職業規劃相關學科知識背景,導致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師資隊伍專業化和職業化水平不高,不熟悉生涯輔導內容,不能自如運用生涯輔導工具,對測評結果的解釋和運用匱乏,師資培訓任務艱巨,人均參訓學時少。
3.學生接觸生涯發展教育較晚。在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起步較晚,很多大學生是進入大學后才接觸到職業生涯規劃這一概念,職業發展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大部分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認識尚淺,不知道結合自己的職業性格、職業興趣、優劣勢確定職業目標,還停留在考證、關注熱門職業和收入上;作為被動接受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教育的個體,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尚未喚醒,再加上由于課程設置和任課教師的原因,一些學生對該課程不信任,認為學了沒什么用。
1.將專業認知與職業規劃教育相結合。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開發時,應將學生的思想建設與專業教學結合起來,專業認知與職業規劃屬于專業導論課程,要讓學生明了該課程在專業體系中的地位,與其他專業課程的前導后續邏輯關系[1],學習時長從大一至畢業前一學期,在增加課時的同時,著重學習與就業的關系[2],引導學生養成強烈的規劃意識和習慣。
2.加大師資力量建設力度。建立一支專兼職教師適度配比、數量穩定、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加大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教師培養力度,提高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教師隊伍的專業化、職業化水平,吸納具有一定職業生涯規劃專業背景,如教育學、心理學、人力資源等專業的校內外專家共同承擔學校教育教學任務的專業化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教師隊伍;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在職稱評定、學歷深造等方面給予一定傾斜,鼓勵教師利用寒暑假時間進行專業調研等。
3.校企共建科學的職業指導教育教學系統。構建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教育教學體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不僅僅局限在課堂上的學習,更多地是課堂之外,要加強與企業的聯系,依托項目+工作室制、現代學徒制等,共同開發適合專業特點及就業崗位的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教育教學體系,如共編教材、共同設計教學環節,創設教學情境等[3]。充分利用第一、第二、第三課堂,根據人才培養的要求和目標,融合資源,邀請企業代表介紹自己的職業發展歷程,鼓勵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教師到企業進行學習實踐,成立專業教研室,重點加強“一對一”個性化指導,幫助學生強化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做好職業生涯發展決策。
4.全面提升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能力。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使用職業興趣測評、量表和計算機輔助系統,正確進行優劣勢分析,指導學生進行全方位探索,提升在性格、技能、價值觀等方面的自我認知程度,教師要肯定學生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發掘內在的積極潛能,尤其要發現學生的優點,幫助學生樹立信心,了解自身在就業發展中所看重的標準和原則,正視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學會查缺補漏,鼓勵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教育中,內外兼修,發現個體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樹立積極的、符合自身發展的職業生涯發展目標。
5.學校、家庭和社會要形成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的合力[4]。職業生涯發展是一個系統化的過程,研究表明,家長的教育方式與期望、社會發展和學生個體差異都會影響生涯發展狀況。因此,一方面,家長要經常向子女傳遞正確的職業態度,介紹不同職業的狀況,并和教師一起對學生的生涯發展狀況進行探討,為學生的職業選擇提供指導和支持;另一方面,學校和家長要鼓勵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在實習過程中,用人單位應為學生講解教育與職業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提升工作技能,提高個人與崗位的匹配度,促進學生的職業生涯探索。
總之,在“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教育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高校、家庭、社會和個體可以在信息互通的基礎上形成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的良性發展圈,只有在不斷互信互通的過程中,完善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教育體系,提升大學生職業規劃能力,才能實現大學生更高質量的就業,更好促進個體職業生涯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