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薩爾瓦多特派記者 王驍波 劉旭霞
8月下旬,薩爾瓦多拋棄臺北并同中國建交,讓很多人將目光投向這個不太熟悉的國度。《環球時報》記者日前趕赴薩爾瓦多采訪,發現盡管遠隔重洋,薩中建交的消息也令當地民眾振奮,他們對了解中國充滿熱情。
“這是薩爾瓦多作出的一個勇敢而正確的決定”,在薩爾瓦多首都圣薩爾瓦多,出租車司機勞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勞爾表示,美國對此不太高興,畢竟,薩爾瓦多對美國的依賴日積月累,美國習慣薩爾瓦多唯其馬首是瞻,“這次與中國建交肯定會給薩美關系帶來一定影響,不過大多數民眾支持政府這一決定”。
“雖然不知道具體有哪些積極影響,薩中建交絕對是個正確決定”,另一名出租車司機米蓋爾邊說邊向記者展示他的華為手機:“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還有很多高新技術。”
圣薩爾瓦多市民馬里奧告訴記者,薩爾瓦多有300萬移民在美國,僑匯收入是GDP的重要一部分;薩爾瓦多相當一部分汽油和消費品需從美國進口,美國也是薩爾瓦多主要出口目的地。一旦美國收緊移民政策,遣返部分在美薩爾瓦多移民,或設置一些關稅壁壘,減少對薩援助,都會讓薩爾瓦多陷入被動。“不過,中國的強大實力和展現出的真誠讓我們確信,薩中合作的前景是光明的”,馬里奧說。
在薩爾瓦多農業部長奧特斯看來,薩中建交是個難得機遇。薩爾瓦多希望在為中國消費者提供優質咖啡、蔗糖、蜂蜜、可可和魚類等商品的同時,拉動對華出口,促進本國經濟和就業增長。薩爾瓦多旅游部長杜阿爾特則提到:“薩爾瓦多正積極爭取在未來三四年內實現每年吸引5萬中國游客的目標。”
除了經貿和旅游,當地民眾對中薩高新技術合作也充滿期待。在圣薩爾瓦多一家通信公司工作的羅伯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目前,華為公司為當地幾家大型通信公司提供設備和服務,加快了當地通信領域的技術升級。
高鐵、移動支付、改革開放40年……聊起中國,薩中友協主席曼努埃爾·弗洛雷斯知道的似乎不比中國人少。曾先后32次訪華的弗洛雷斯幾乎跑遍中國。“我們希望未來能與中國在農業、科技、教育、衛生等各領域展開合作,引進中國先進技術,比如水稻高產種植、人工智能及高鐵技術等”,弗洛雷斯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他還主張在薩爾瓦多開設孔子學院。
“兩國建交應該更早些,不過現在也不晚。”薩爾瓦多中美洲何塞·西蒙· 坎納斯大學政治學教授達尼洛·米蘭達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建交的根本原因是兩國的互相需要,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中國需要了解薩爾瓦多和拉美,薩爾瓦多也需要了解中國。
據了解,自首位華人于1872年前后來到薩爾瓦多后,目前薩爾瓦多已有華人近千人,若算上中薩混血,可能超過3000人。在中美洲國家打拼25年的薩爾瓦多中華總商會監事耿耀軍表示,兩國建交是意料之中的事,本地僑胞都為祖國的快速發展感到自豪。▲
環球時報2018-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