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玲
【摘? ? 要】社會是不斷進步的,而社會不斷進步的動力則是“教育”,這是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必然體現。正是如此,人們的思想觀念也迎來了迅速的變化,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接下來,我們就對高中語文教學進行探討,以期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學引導。
【關鍵詞】高中語文? 教學探微? 學生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4.090
“素質教育”已是一個耳熟能詳的詞語,但是現在教育的主旋律依舊是“考試”,甚至有部分教師還在用“考試”來取代教學,用“題海”來將學生淹沒,并以“考試”來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單一評價,這使得教育開始落后于時代。目前,高中語文教學亦未能免俗,故我們需要對高中語文教學進行探索及討論,盡最大努力去找尋改善高中語文教學現狀的有效措施,引導學生得以更好地成長和發展。
一、高中語文教學要“以情激趣”
高中階段教學的關鍵在于“對學生的心智進行啟迪”,而高中語文教學則是學生心智啟迪過程中的“催化劑”。若教師能夠引導學生更為積極主動地去發現問題,那么整個高中語文教學將向著利好的方向發展。具體而言,高中語文教師應對學生進行全面、深入、仔細地分析,以學生身心及認知特點來對教學進行整體把握,用生動有趣的語言,輔以豐富多樣的教學素材,來為學生創設相應的問題情境,通過疑問的巧妙設置和學生思維的合理引導,在學生的心中激起一絲漣漪,讓情感能夠融入到學生的學習之中,誘使學生心中產生對知識的渴望,此時學生才能帶著“問題”去對教材內容進行多層次、多方位、多視角的深入分析。
如此,高中語文教師便會引導學生融入到教學之中,讓學生通過閱讀教材來獲得感悟,令學生在感悟中對教材內容進行更好地理解,令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不斷去對教材內容及其相關知識進行思考。例如,高中語文教師在將一篇課文呈現給學生的時候,要讓學生通過初讀、細讀、精讀來對課文進行“由淺入深”的理解,令學生能夠從課文的“淺表”逐漸深入到“內里”,使學生能夠透過課文中的文字看懂其中的深刻內涵。這樣,學生才會將學習的壓力轉化為動力,才會在苦學中找到獲取知識的樂趣,才會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索求知識。
二、高中語文教學要“化靜為動”
高中階段的教學是多層次的,先由教師將教材中的知識展示給學生,再讓教師引導或教會學生去對這些知識進行探索和感悟,最后學生才會在體驗中激發出自己的潛能,此時學生才會更為高效地去進行學習。具體而言,高中語文教師要將“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予以落實,盡最大努力為學生呈現出一個開放、自由、舒適的課堂,引導學生能夠更為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以朗讀、復述、背誦等形式來使教材資源得以最大化利用,讓學生能夠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令學生順利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成功轉變,使教材知識能夠被發掘出更多深層次的內涵,為教材中“靜態”知識的“動態”輸出奠定基礎。
三、高中語文教學要“師生互動”
真正成功的教育是學生和教師的良性互動,即教學的本質是“師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合作、對話”。高中語文教師要在把握好教材的前提下,對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進行有序引導。例如,高中語文教師能夠面帶微笑地走進教室,那么必定會將快樂的情緒傳遞給學生,讓學生能夠感受到課堂是寬松、和諧、融洽地,令學生能夠更為無拘無束地融入到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之中,使學生能夠在愉快的交互中去獲取知識。
而真正成功的師生良性互動,是教師在課堂上用一句含義深刻的話語,就會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深思,逐漸引導學生開始獨立自主地去對知識進行探索。正是如此,高中語文教師必須要清楚地知道“如何與學生進行良性互動”,在學生反復閱讀、討論交流、激烈爭辯還無法解決問題之時,教師就要在教學中表現得積極起來,或用輕描淡寫的一句對學生進行點撥;或用不經意間的一個動作對學生進行提醒;或用旁敲側擊的巧妙方式對學生進行啟發,幫助學生獲得思想的升華,給學生后續的學習提供源源不絕的動力。
四、高中語文教學要“重視練習”
教學質量的高低與否,主要看教師如何合理地安排課堂練習。若教師能夠把握好練習的度,那么就能讓學生將所學的自身予以有效鞏固,并在一定范圍內進行拓展。具體而言,高中語文教師在完成某一階段或部分的教學之后,要圍繞教材內容中所涉及的內容進行教學目標完成度檢測,即用靈活多變的題型輔以多樣化的方法來對學生進行檢測,讓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
五、高中語文教學要“活躍氣氛”
在教學進行的過程中,總會有一些學生表現得不那么積極,甚至是有些死氣沉沉,同時也不乏一些能夠積極參與到教學之中的學生。具體而言,高中語文教師要學會辯證地看待學生,要對課堂教學中的“積極分子”投以贊許的目光,盡可能讓他們參與到課堂氣氛的活躍中來,將另外一部分表現不積極或死氣沉沉的學習帶動起來,更好的利用學生興趣點來進行課堂教學切入,促使課堂教學的手段能夠變得更為靈活多樣。例如,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可以先不直接對學生進行課文講解,而是借由課文來進行內容的擴展,將其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先去分析貼近現實生活的真實案例,轉而再逐漸引入到課文的學習之中,這樣學生將會在融洽的課堂教學氛圍中表現得更為活躍。
六、高中語文教學要“進行回歸”
教學活動開展的主要場所是課堂,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教師的職責是進行回歸。具體而言,高中語文教師要將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進行高效地利用,讓教學開始逐漸向學生回歸,令學生能夠更好地把握所學的知識,并對這些知識進行更為深入的理解,使學生能夠在不斷的感悟中獲得自身能力的有效提升。例如,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時候,除了要讓學生理解和掌握相關的文言文知識之外,還要讓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在獲取知識的同時觸碰到文章的思想內核,這樣學生才會獲得更為持續穩定的提高。
總而言之,學必有所思,思必存所疑。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教學的關鍵核心,以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為基礎目標,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有效培養。也就是說,高中語文教師應對教學進行動態分析,根據教學環境變化、學生學習能力強弱、知識難易程度等反面出發,從不同角度去進行教學方式的創設和問題情境的構建,讓學生和教材得以在生活的催化下更好地融合,最終學生才能在課堂教學中“馳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