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錦奎
關鍵詞:地方戲;傳統文化;群眾文化產業
一、百濟鎮傳統地方戲概況
據當地群眾回憶及相關新聞報道記載,百濟鎮地方傳統戲大多在重要集會和慶祝場合表演,多出現在當地年節圩日的廟會和晚會上。如2015年百濟鎮元旦晚會就演出了《長生樂》選段;2016年春節期間,連續三天演出了經典劇目《陳塘關》;2017年“五一”節假日期間,演出了《迎親》、《長生樂》等選段。與此同時,2017年5月29日,端午節前夕,由南寧市人民政府、南寧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南寧市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聯合舉辦的2017年南寧市為民辦實事文化惠民工程“送戲進基層”活動分別在百濟鎮紅星村、南華村那敏坡和百濟社區舉行,在傳播傳統戲曲文化的同時也讓當地地方戲堅定了創作、表演的信心。
二、以傳統地方戲為基礎的百濟鎮地方群眾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一)傳統地方戲的文化內涵和市場價值挖掘不夠導致的地方特色傳統文化受重視程度較低,保護、傳承、創新難度大,市場價值難以體現。百濟鎮傳統地方戲雖時有表演和傳唱,但近年的發展形勢也很嚴峻。特別是傳統地方戲的文化內涵和市場價值長期以來被忽略。在當地文化產業發展較為滯后,特別是地方戲這一極富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長期以來未能受到重視,文化傳承和創新出現斷層的情況下,想要立足傳統地方戲打造具有特色的群眾文化產業難度較大。(三)群眾文化產業發展不成體系和規模,發展滯后導致的未能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區域優勢的群眾文化產業。百濟鎮當地的群眾文化產業發展本身就不成體系,發展規模也較小,只停留在簡單的娛樂大眾、自由發展和放養野游的狀態。而一方面群眾對流行文化趨之若鶩,另一方面地方經濟追求短平快,這樣的現狀導致群眾文化產業只能以市場為導向,大眾對地方戲等傳統文化無暇顧及,就更難形成以地方戲為基礎的特色群眾文化產業。
三、群眾文化產業發展的出路和措施建議
(一)加大對傳統地方戲的保護和傳承
地方戲曲在當地的知曉率、傳唱程度和創新程度普遍較低,可以組織當地文化、宣傳部門選擇一部故事情節完整、傳唱度高、流傳范圍廣的劇目進行二次創作,并組織一定場次的公開演出,吸引當地群眾關注本地特色文化,激發他們的文藝創作熱情,為進一步擴大文化產業發展、繁榮打下良好基礎。以該部劇為起點,創作、編排更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戲劇作品,進而擴大到各類舞臺劇、合唱、朗誦、舞蹈、對歌等藝術形式,通過多渠道、大范圍的公開演出增強當地的文化吸引力,擴大文化產業的影響力。
(二)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創新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三)挖掘特色,打造群眾文化產業品牌
應深入挖掘百濟鎮地方戲深刻的藝術內涵和特色傳統文化元素,找到其與現代文化、藝術形式的結合點,充分利用當地的傳統文化資源和民族文化特色,搭建起與市場規律相結合的群眾文化產業發展鏈條。百濟鎮地方戲的亦可在遵循戲曲發展客觀規律的基礎上通過大膽的改革創新與當地群眾文化藝術相結合,從而讓傳統文化在經濟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釋放出絢爛的光彩。
四、結語
地方群眾文化產業發展是當地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有力保障,南寧市百濟鎮立足地方戲這一藝術形式,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以現代編導手段和舞臺表現形式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不但能夠有效豐富和活躍當地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能通過文化產業的發展為當地帶來切實的經濟利益,實現文化繁榮與經濟發展的雙贏,在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也進一步豐富了當地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維護地方經濟持續快速穩健發展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邱懷生,蘆柳源.簡論地方戲曲與文化產業發展的新方向——以山西為例[J].山西大學學報,2016(3):141—144.
[2]周璐.論中原戲曲文化與當代市場經濟結合發展——以鄭州市戲曲茶樓為例[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5(6):90-93.
[3]陳蕾.金華婺劇文化旅游產品開發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3(5).
[4]嚴偉英.論黃梅戲與新農村文化建設——以安慶市黃梅村為例[D].安徽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