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馨藝
摘要:我國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基礎下也面臨著困難,而區域經濟在經濟的高速發展時代下有著可觀的平臺和發展。金融創新為“一帶一路”發展注入新能源,成為我國區域發展的經濟戰略性規劃。本文關于“一帶一路”時代下對金融創新發展對策的討論進行的解析,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詳細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金融創新;一帶一路;發展
發展金融創新可以推動國家戰略的發展,擴大我國全方面對外開放范圍。對加強基礎設施,裝備制造等產能過剩產業有推動作用,對促進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以及新商業模式有著重要意義,成為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全新機會,全新機遇,以及全新引擎和方式。
一、“一帶一路”的金融創新需求
(一)融通資金需求
為了最大程度縮小“一帶一路”發展的三大缺點,即規模大、周期長、經濟需求龐大,我國和主要發起國成立了絲綢基金,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及金磚國家開發銀行,此舉雖減緩了資金緊張的局面,但還需要民營企業的中期甚至長期投資。在眾多的出海融資方式中,以當地金融市場為企業安排融資的方式最為恰當??梢杂行Эs小匯兌風險,規避政治風險。推動了市場經濟的發展,提升了當地市場資金融通空間,帶動市場經濟的提升,加快了區域金融創新的一體化進程。
(二)風險管理需求
當今“一帶一路”沿線國大多是發展中國家以及新興經濟體,經濟結構和金融體系以及法律制度不完善,金融體系不健全,政治形勢不穩定,內在風險多,都期盼金融創新服務的發展來帶動經濟轉型的升級。相對于國內投資,跨境投資具有更大的難度和風險,比如存在主權信用違約,項目泡沫化等風險。以及政策的不穩定性如政策的隨意變換為對外直接投資的最大風險,地緣政治更是加大了融資難度,對“一帶一路”建設發展造成巨大阻力,阻礙了其發展。
良好的金融環境需要多方力量立足共建,共享,共商原則來參與的,以至于加速金融創新的服務進度。應當以“一帶一路”來研發新型的風險管理產品來適應不同跨國體,推出出口信用保險在建設初階段,避免匯率風險在海外商業化運營階段,降低國外市場需求結構的不穩定帶來的風險,提高資產安全度來保障資產安全。
(三)資金清算需求
完整高效的資金結算系統對測量企業對外投資的可行性以及決策性具有重要作用,從資金的安全性,轉移,清算支付等方面可以得到此結論。巨額的資金在“一帶一路”區域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中流動和交易著,必須有完整的資金清算系統和跨境清算服務機構的作為支撐。大多數項目的基礎設施周期長,規模大,巨額的金錢交易對人民幣的需求將大大加大,急需提高人民幣的跨境清算效率和國際地位來緩解此壓力。
人民幣當做國際貨幣來使用極大地降低了匯率變動的風險,對我國的外資企業資產的安全性和收益性有一定保障,有利于處理“一帶一路”貿易中資金清算帶來的難題,將其提升為區域性的支付清償貨幣,有利于一帶一路”區域貿易的便捷性、公平性和穩定性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二、基于“一帶一路”金融創新存在的瓶頸
(一)對國別風險認知不足
“一帶一路”輻射范圍大,包含沿線65個國家,涉及人口43億,政治波動范圍大,特別是一些國家社會政局不穩定明顯阻礙“一帶一路”的發展,黨與黨之間存在分歧,政府高層換屆必然會導致國家對外開放制度的調整和國家戰略的變化,會給外來投資者帶來許多不穩定因素的風險。將國家的政治局勢、人文環境、法律經濟和制度安排等納入考慮范圍,通過風險規避方案以最大程度的降低風險,從而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有效發展。
(二)國際業務品牌有待加強
因歷史方面原因,企業在對外投資,并購重組等遇到金融困難時,基本上都會在央行,國家開發銀行等大型金融組織機構尋求幫助,所以對開通國際金融業務的企業需求增加,再加上我國近年才實行“走出去”與“引進來”發展策略,國際金融業務處于初期階段,品牌認可共識度待加強。例如央行可通過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舉行國際業務產品說明會來增強其業務競爭力。通過金融機構與企業的合作來增強業務合作范圍,提升品牌效應,擴大自身的品牌影響度來支撐其發展。
(三)綜合服務能力也需提高
除上述幾種金融服務外,“一帶一路”沿線相關企業對金融機構的各方面需求增加,體現在對復雜金融新型產品和工具的需求,以及產品組合方案需求。我國金融機構在產品開發,創新服務能力方面還有待提升,還要全方位的提升各方面的綜合能力,才利于“一帶一路”戰略的順利實施。
(四)境外貨款貸后管理仍顯薄弱
境外貸款與境內貨幣在宏觀環境,所涉當事人,法律條款等方面存在異處。在相關準則上貸后管理與境內貸款也存在不同。金融機構對跨境企業信貸業務的管理規定與境內本幣貸款有很大差距,境外貸款貸后管理工作需要境外相關機構的幫助,缺少對帶貸后管理的責權分擔,以至于貸后管理效果較差,特別是內保外貸業務的貸后管理只走形式。
三、助力“一帶一路”金融創新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適當培育金融中心
在資金籌劃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區域性金融中心,相對單個金融機構金融活動更有效,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突破國家各方面限制,建立跨境金融中心需要各方力量支持,不單是我國,還要鼓勵全球內金融機構和政府加入進來,加速新金融機構的發展,各國政府應當建立多元的機制來加強區域金融合作。以其經濟帶城市分布的位置和資源優勢,來建立區域金融中心為新的經濟提升點,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二)完善多元化籌資機制
亞投行報告顯示,2010-2O2O年亞洲公共基礎設施資金需求將近8萬億美元,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資金短缺,需要多元化創新投融資機制的鼓勵。鼓勵民營企業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建立股份投資基金,完善收益分配制度,宣傳PPP模式,鼓動社會資本參與的積極性來推動政府與社會的優勢互補,合理提升立法檔次,公平給予稅收補貼,發展融資租憑,提升政府公信度,建立長遠的資金保障制度。
(三)大力發展互聯網金融
合理使用網絡金融的普惠性,便捷性和傳遞性的特點,來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發展,對跨境電商而言,互聯網金融是一次具有轉折性創新的機遇,吸引著全球中小型企業與民眾參與進來,促進多樣化境外投資和跨境融合。伴隨著互聯網跨境建設時代,網點分布擴大,利用網絡平臺進入融資產業,為“一帶一路”發展做保障。
以大數據時代優勢創立信息平臺,確立信息交流和共享制度,平衡全球范圍內客戶,為基礎設施產業線傳遞產品信息與市場動態等服務。在當今現成網絡金融融資模式p2p模式信貸和眾籌基礎下,參考發達國家的創新成果,研發出“一帶一路”的新型金融產品,把社會資金運用到基礎設施建設中,來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
(四)大力發展跨境保險產業
提升出口信用等級,擴大國外保險業務范圍以及業務布局,尤其是中期甚至長期業務。完善現有的跨境信用保險制度,鼓勵保險機構研發新產品,建立跨境保險體系并支持其產業發展。共同開發風險對沖產品以及風險規避衍生工具,研發各類產品,保護信貸融資的安全。為保障“一帶一路”的穩定實現,應當支持商業保險公司投資跨境業務,以及支持其在沿線區域創建子公司與當地保險企業展開合作。
(五)構建金融機構協作互補體系
提升金融機構的市場化進度,新型金融機構發展以及政策性服務水平,都緊緊與金融機構之間合作互補體系相聯系。鼓勵金融機構與政策性銀行的合作,加強國際合作來提升全球布局,保障投資企業的資金轉移和清算的安全性與及時性。充分發揮機構領頭羊作用,建立一個健全優質的服務團隊,提高全球化經營水平。加強合作交流,降低境外建立金融機構的要求,鼓勵發展全球化業務,為“一帶一路”提供健全的服務體系。
(六)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合作,提高風險管控能力
如今沿線國家金融制度存在許多問題,安全性能小,政府應當加強金融監當局的監察管理力度,明確監管指標,規避金融風險的發生。加強監管合作與交流,升級風險防范系統,提升監管政策平衡與一致性,保障區域金融的穩定。要以商業化為原則,慎重判斷,避免在控制風險情況下又要輔助投資者理性決策以及信息不完善的情況下盲目決策和投資。
(七)積極推進入民幣國際化
跨境人民幣使用業務是我國金融國際貿易的強勢領域,金融機構應以此抓住機遇,健全跨境支付結算體系,提高沿線國家對人民幣的好感,讓他們樂于接受并使用,推廣人民幣在國際貨幣與結算體系中的影響力,支持鼓勵國內外將人民幣直接作為支付結算工具,并且建立人民幣清算行,擴大人民幣在結算種類和方式以及全球范圍的影響,使人民幣成為國際化,全球化的支付工具,也將促進我國經濟貿易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讓世界感受到中國的影響力。繼續推進入民幣貿易市場和金融創新產品的發展,提供相關的風險管理平臺給進出口使用,加強人民幣匯率體系改革,開闊我國資本項目可兌換政策。促進入民幣統一化進程,增加貿易結算試點機構,打開債卷離岸市場,將人民幣一步步國際化,穩定國際金融貿易秩序,為我國企業提供外匯資金方面的幫助。
參考文獻:
[1]潘廣宇.試論“一帶一路”背景下的綠色金融戰略[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8(07):27-28.
[2]汪思琦.“一帶一路”新形勢下的金融投資現狀與風險探討[J].中國市場,2018(21):63-64.
[3]馮鎬京.金融創新助力”一帶一路”建設[J].清華金融評論,2017(09):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