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伊陽
摘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旨在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物資供應鏈是為運輸生產提供物資保障的核心環節,也是提高運輸生產服務水平的重要支撐。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物資采購;庫存管理
一、物資管理概述
物資管理是企業對其材料的儲備、使用和采購等行為而進行的一系列的計劃、組織、領導與控制活動。其管理目標主要是通過物資有效周轉達到降低物資管理成本的目的。石油企業物資管理有四項重要原則:一是節約原則,物資管理的目標就是降低成本,在不影響生產前提下控制管理成本;二是目標控制原則,物資管理總體目標的實現要建立在階段小目標達成基礎上,并將其落實到人;三是動態控制原則,根據物資管理的變化,實時調整控制方法、手段、目標等;四是全面控制原則,物資管理成本的控制必須實現全員化、全局化和全程化。當下物資管理的方法主要有兩種,分別是系統工程與倉庫管理現代化。前者是基于科學的物流體系,進行定量分析,最有效的配置人財物資源;后者是基于現代化技術,構建的自動化倉庫。以上兩種方法在當下均須基于信息化管理系統完成。為此,以信息系統降低物資管理成本是當下物資管理的主流趨勢。
二、基于供給側視角的物資供應鏈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物資供應鏈運營成本偏高
物資供應鏈運營成本能否降低,直接影響著物資供應鏈的整體運營效益,大力壓縮供應鏈運營成本是實現物資供應鏈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國物資供應鏈庫存成本虛高,庫存信息不共享,物資無法合理調度。各集團公司還無法實現對企業內物資實時動態監控,導致物資的重復性采購和整體庫存水平上升,提高了整個供應鏈的庫存成本。
(二)物資供應鏈缺乏柔性
在我國高速發展的背景下,運輸的整體速度大幅提高,這必然對物資供應鏈的柔性和時效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物資管理部門要能夠快速適應可能發生的客戶需求變化、業務流程重組等,保證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快速響應客戶需求,實現物資供應的柔性、時效性和可持續性。
(三)物資供應鏈信息化水平不足
信息化是提高供應鏈管理效率的關鍵,也是物資供應鏈構建的重要基礎,通過以信息技術為紐帶,將供應鏈中的各主體進行有效鏈接及整合,實現物資需求方、供應方、生產方、物流企業及相關管理部門等各主體間信息的共享,最終提高整個供應鏈的管理效率,實現供應鏈整體效益的最大化。
(四)物資供應鏈服務水平不高
物資供應鏈的服務水平直接決定了其對客戶需求的滿足程度,決定了其能否持續、高效地滿足安全運輸生產的需要。目前,我國的物資供應鏈存在服務意識淡薄、服務層次偏低、服務手段落后、服務能力欠缺、服務水平不高等問題。如大部分路局集團公司及站段的物資管理部門缺乏市場化的服務意識,且服務手段僵化、創新能力不足,物資供應鏈的整體服務水平有待提高。
三、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條件下物資采購和庫存管理
(一)管控采購質量
物資采購工作對于企業的生產和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物資的質量則決定著企業的生產質量,所以在企業的物資采購工作中,不光要注重采購使用的成本,還要保證物資設備的應用質量,這對于企業的運營管理有著極大的影響。在目前的供給側改革條件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對于企業的生產要求也有所提高,主要是讓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實現物資的科學使用,保證企業中的產品質量,以此促進企業的經濟發展。目前。企業物資的采購質量是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需要重視的問題,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降低物資的采購成本,增強企業的服務意識,保證企業內部整體的質量。
在進行物資的采購的過程中,一定要對采購的各個環節進行監督和管理,采購部門的工作人員需要明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對自己的工作負責任。另外,企業中的物資管理人員需要對物資采購申請進行嚴格的審核,確定物資的采購數量滿足企業目前的生產狀況,從源頭上進行把控,在采購完成后對物資進行嚴格的檢驗,同時也要對供應商的生產情況進行考察,確定生產環境符合國家的生產標準,對物資的質量進行全方位的管控。對于物資的管理的工作也需要制定完善的物資管理制度,把物資根據各部門的使用情況進行合理分配。
(二)優化庫存結構
加強企業的需求計劃管理工作,定期以對接、問訪、會議等形式進行部門需求計劃數量的提報,對各部門沒有按時收取物資的情況作出物資積壓的提前預警,對于庫存時間較長的單位物資,督促其提交相關未領用證明和后續的處理,并加強后期跟蹤監管。同時,鼓勵使用單位對物資進行充分的利用,以優化庫存的結構,定期的對庫存中公布價格清單,將物資提供給設備、技術或工程等多個部門,盡量的將庫存積壓物品充分利用起來,做到企業庫存結構的優化。
(三)降低采購成本,節約采購資金
降本增效是物資管理的重要目標。首先,要降低成本,一是精簡與整合供應商資源,從一級和二級物資供應商中選擇質優價廉者,降低采購成本;二是比價采購,大批量物資采購,要在至少三家供應商間比對選擇;三是集中采購,根據物資的季節性、市場價格,選擇適宜的時間集中采購。其次,降低物流成本,精選運輸商,按照區域劃分進行統一配送,加快石油物資周轉速度,保持資金流、信息流與物流一致性。最后,集中統一標準,但這里的統一標準并非所有標準均一致,以業務為主線,突出重點業務和重點部門,以風險為導向,突出重點領域和重要環節,根據實際情況,對不同業務類別、不同級次、不同地域特點配以相應的物資管理評價標準,強化降本增效的目的性和針對性。
總之,通過加強企業的供應鏈管理,推行企業產品的標準化設計、模塊化安裝、規范化采購,在源頭上減少企業的積壓物質,成為企業發展必然要經歷的過程。實踐證明,科學、系統地應用好這些方法,能夠行之有效地解決企業當前存在的問題,從而提高采購管理水平和企業效益。
參考文獻:
[1]文樹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優化物資管理模式的路徑探索[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6(33):26-27.
[2]杜凌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物資采購與庫存管理[J].經營管理者2016(21):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