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魏延安
農村電商要回應鄉村振興的新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央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目標,要從生產、生活、生態等方方面面增強億萬農民群眾的參與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從“20字”目標可以看出,鄉村振興不僅僅是經濟層面的,而且是生態社會等各層面的;不光是農民的收入要增加,而且農村要變得更美麗,農業的發展更科學;不僅僅是保護農村不衰敗,而且要使鄉村能復興,實現城鄉深度融合;不僅僅是物的層面的,路通、屋亮、有車,而且是人的層面的,農民的精神文化得到了滿足,人的綜合素養得到了提升;不僅僅是現在的要求,而且是未來的期望,關系著農村能否同步踏上“兩個一百年”目標新兩步走的節拍。
這就意味著,農村電商要圍繞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鄉村振興的各個方面做文章。
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重點。在互聯網快速向農村滲透的過程中,催生了過去許多不曾有的新業態,農村電商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看各地農村電商發展的案例,從簡單的農特產品上行到最后形成農村互聯網新經濟,電商從多個方面推動著農村的產業振興。


互聯網是一個大市場,突破了原來農特產品的銷售半徑,實現了小村莊與大市場的對接,原來一些在本地賣不上價錢的土貨,在網上成了搶手貨。
像2018年春節《舌尖上的中國3》播出后,一直積壓的章丘鐵鍋迅速走紅,被在網上搶購一空。能上網的不僅僅是產品,青山綠水上網后也真的就變成金山銀山了。
從商務部的通報看,農村電商中的在線旅游發展十分迅猛。在現實中,一些縣鄉村的美麗風光,正在成為網絡關注的熱點。
比如云南元陽的哈尼梯田及所產紅米,在網上就非常火爆,帶動了當地特色餐飲、手工藝加工等配套產業的發展。像目前正在風頭上的民宿產業,依托的就是農村的美好生態與民俗文化,但推廣卻借助的是各類在線旅游平臺或垂直類網站,還有微信公眾號等社交媒體。
這方面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淘寶村,目前這樣的村子全國已有2000多個,還在不斷增加。淘寶村大多數是“身在農村不姓農,兩頭在外”,一般沒有工廠,市場卻遍布于全國各地,主要是利用了農村的低創業成本和互聯網基礎設施到村的紅利,住自家房,吃自家飯,用自家人,或就近進貨網上銷售,或采購原料以前店后廠模式做簡單加工,甚至是兩手空空就能依托批發市場、分銷企業搞一件代發。
如果與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鄉村工業的蓬勃發展相比,這次互聯網帶來的鄉村工商業復興明顯波瀾不興,不再是村村點火、戶戶冒煙,成就卻不小。
按照一般電商理論,電商會順著銷售端向供應鏈一直到產業鏈進行改造,農業正在經歷這一深刻變化。在江蘇沭陽縣,花木面積從最初的幾萬畝發展到現在的幾十萬畝,電商的促進作用十分明顯,特別是對原有產業實現了改造,從一般的花木種植到各類苗木花卉的大匯集,從鮮花到干花再到創意花卉裝飾品的演進。
比如原來稀松平常的小麥,一畝地收入才幾百塊錢,但在網上改賣麥穗類裝飾品,一畝地可以賣幾萬塊錢。再如,電視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播出后,這里的一個農民網商賣出了一座桃花島的桃花數量。
我們一直在講,農業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但在基層卻往往缺少有效抓手,調整結構也容易遇到風險,但基于電商大市場拉動形成的供給側改革,供給的質量、效率和效益都有明顯的提升。
首先是隨著電商的發展,帶來各類直接服務業和配套產業的發展。如專業搞美工攝影的電商服務類公司在農村應運而生,倉儲、加工、包裝、物流等隨即迅速發展起來。
其次是關聯產業的形成,比如電商發展起來后,伴隨著物流、人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大量產生,配套的餐飲酒店、商品銷售、娛樂休閑也一并發展起來。通過電商,最終會形成一個縱橫交錯、內外相連的電商產業大集群,為當地產業結構調整帶來重要影響。
還是以前面提到過的沭陽縣為例,苗木花卉電商首先帶動了花盆、花土、花肥、園藝工具的銷售,其次催生了干花制作、手工藝編花、機器加工花等新產品的開發,再下來帶動了線下配套批發市場的活躍,餐飲酒店等服務業紅紅火火,展覽經濟也發展起來,最后又帶動鄉村旅游、農家樂和民宿產業的興旺,整個兒形成了一個農村電商大的經濟圈。

農村電商以其成本低、操作簡便和較為時尚,成為農村創新創業的熱點,吸引了大量返鄉下鄉年輕人的參與。據農業農村部通報的數據,740萬農村返鄉下鄉創業群體中,超過50%利用互聯網手段創業。
也因為互聯網和農村電商的普及,大量基于此的創新項目不斷涌現,比如網上流行的眾籌、預售、領養、定制等模式已大量應用于農村,阿里巴巴、京東等平臺都開發了一系列農村眾籌項目,一些新農人推出的“我在鄉下有塊田”“外婆家的土雞蛋”等小巧玲瓏的新項目,得以在網上順利實施。
微博、微信、今日頭條、快手、抖音等新媒體,也成為農村創業的好載體,有人在微信上一個月就能賣出土酒上萬塊錢,也有的在抖音上成為網紅后賣出水果上百萬元的,還有微博營銷帶動淘寶店鋪銷量翻番等等。
也是因為互聯網與農村電商,農村三產融合步伐明顯加快,各類形式新穎、富有創意的新項目層出不窮,并在網上迅速發酵。
鄉村旅游的差異化發展加快,各類主題休閑農業園區不斷涌現,并形成了網上的IP傳播效應,一些鄉村文化體驗項目紛紛出現,鄉村民宿業發展步入高潮,等等。
綜上所述,如果全面地審視農村電商帶來的鄉村變革,我們就能深刻感受到電商興則產業興、百業旺,形成了鄉村振興的強大推動力量。
當然,農村電商目前還在發展初期,各地發展很不平衡,一些地方的農村電商作用發揮還不夠明顯,有待于進一步推動和發展,但電商助力鄉村振興的美好愿景,還是可以期待的。
因此,要進一步深化對農村電商的認識。目前好多地方出現的問題,是對農村電商的認識還不深刻,總以為農村電商就是找來幾個年輕人,搞搞培訓,開開網店,將一些農產品上網。普遍對農村電商的系統性效應缺乏應有的認識,對其中蘊含的促進創業、穩定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作用認識不足,對其帶來配套產業的繁榮和對農村產業轉型升級的作用認識不夠。也對農村電商的豐富形態認識不足,將農村電商簡單等同于農產品網絡零售,沒有看到還有大量的綠水青山可以做成旅游電商,還有大量的縣以下餐飲、生活服務可以在線化,還有大量的農產品可以搞網上批發甚至跨境電商。
還要進一步推動農村電商模式創新。目前整個農村電商共同的問題是,農味還不夠。接下來農村電商的發展,一定在比拼誰更懂農民,誰更接地氣,誰與農業的現實結合得能更好。如農產品上行問題,可以探索“O2O”模式,把現有的批發市場、生鮮超市、零售門店與電商結合起來,降低運營成本,提高配送效率,更重要的是需要有人來打通供應鏈各個環節,暢通上行的通道。在農村基層站點運營的問題上,可以結合正在推進的新零售,加快對傳統鄉村商業門店的互聯網化改造和業務整合,減少單一電商站點的經營業績壓力。
更需要源源不斷培養農村電商人才。人才是一個緊迫的長期性課題。廣泛的培訓,只是人才培養的開始。要在繼續大量培訓普通農民和創業者的基礎上,及時提供長期的跟蹤指導和政策扶持,否則他們中間的許多人將停留在電商就業創業的半路上。必須打造一個像windows操作系統一樣的綜合性的電商人才孵化生態,讓他們不用再從學習DOS開始,而是動動鼠標就能輕松地在農村電商的大海中沖浪。還需要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讓他們感覺到職業的體面、事業的陽光和內心的溫暖。

要進一步推動各電商要素的融合協作。農村電商生態非常復雜,任何一方力量均難以獨步天下。所以,應該在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各方參與的宗旨下,圍繞地方發展的實際,協同發力,盡快唱出響亮的大合唱,而不是像以往那樣是某個男高音的演唱會或者笛子獨奏。特別是大型電商平臺,應該在電商運營的本地化上進一步拿出舉措,更好地融入當地發展,方便政府提供各類支持。對于創業者、傳統企業而言,則要放棄單打獨斗的思想,善于在大的農村電商生態中尋找適合自己的位置。
需要有效破解面臨的一系列現實問題。如同飯要一口一口地吃,農村電商遇到的現實問題,需要逐一找到有效的辦法。大家反復提到的農村物流問題,如果不能通過培育第四方物流、建立公共倉儲空間、整合物流資源等有效的舉措來調整,那么農村物流的成本和效率還會是一個問題。被大家反復批評的農產品上行問題,目前必須要有人彎下身子,從農業的源頭做起,把從種植到收獲到加工、存儲、包裝、運輸一直到城市的消費者終端的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逐步打通。阿里巴巴提出了S2b的設想,建議打造供應(鏈)平臺,服務于中小企業,農產品更需要這個“S”型服務企業,其中也蘊藏著巨大的創業機會。
最后還需進一步加強對農村電商的研究。目前,對農村電商的研究整體要慢于農村電商發展的實踐,特別是一些學術型研究,還習慣于依托學術期刊文獻的整理引用,與實踐脫節。應該進一步動員相關方面的專家學者,走進田間地頭,走進農村電商一線,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在實踐中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再是“躲進小樓成一統”,梳理各地已經被改編過的二手電商資料。相關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學術組織也應加大有組織的農村電商理論研討,支持相關學術課題研究和成果的出版,讓理論研究更好地指導農村電商實踐,又以實踐推動農村電商理論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