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課題組
當前,陜西省正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通過大力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打造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在構建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補對外開放新格局方面邁出了新的步伐。為理解和把握陜西區位優勢及其特點,進一步整合區位要素、充分發揮區位優勢,促進“三個經濟”發展,陜西省決咨委城鎮化組聯合西北大學陜西省情研究院組成課題組,先后與省內相關部門和院校座談交流,并深入到中原城市群等地實地進行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成果及相關建議形成了報告。
陜西省位于我國地理版圖的中心,縱跨黃河和長江兩大流域,其地理位置的中心性指數和面向其他省市的時空可達性指數,均位居全國前列,是我國內陸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核心節點,具有無可替代的中心區位優勢。
進入新時代,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陸海聯動,著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伴隨國家戰略和使命的不斷演進,我省正在成為西北地區、中國中西部和“一帶一路”的重要開放窗口,門戶區位優勢正在彰顯和形成。
進入二十世紀以來,傳統意義上區位的物質資源稟賦優勢已經式微,陜西原有的區位優勢將會流失。從科教資源、要素資源、制度創新與文化因素上看,從推進放管服改革和優化提升營商環境的力度看,從對發展要素和優勢資源的組織能力看,陜西具有不斷增強的黏性區位優勢。
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跨省區跨邊界的區域性合作日益密切,邊界的正效應在不斷顯現。陜西處于中國大陸的幾何中心,周邊與八個省區接壤,具有突出的毗鄰區位優勢。
陜西依托中心區位優勢,已經發展成為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經濟樞紐。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樞紐經濟,應成為我省實現“追趕超越”目標的重要手段。
航空高端帶動,建立綜合性立體化交通樞紐體系。
利用中心區位優勢將西安咸陽機場盡快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綜合性航空樞紐,并以其為核心帶動省內支線機場和通用機場的發展跟進;在通用航空方面致力于發展無人機運輸系統;繼續推進米字形高鐵網、高速公路網的建設,順應高質量發展要求,努力使我省的高鐵、高速公路單位面積里程和效率效益等指標位居西部前列。通過5年左右時間,力爭形成民用航空與通用航空高端帶動,鐵路、公路兼容并進的我省立體化、現代化交通樞紐體系。
臨空產業與臨港產業并舉,打造雙輪驅動的樞紐經濟體系。
以我省的國際空港、國際陸港和保稅區、加工區為依托,高標準建設臨空產業集聚區和臨港產業集聚區;以航空與鐵路物流業為基礎,面向全球提供高時效、高質量、高附加值產品和服務,加快構建集聚區的臨空經濟與臨港經濟全產業鏈;吸納航空公司基地總部、國際物流與跨境電商企業總部等入駐,同時還可引進重大項目落戶。爭取用5-8年時間打造出臨空產業與臨港產業雙輪驅動、保稅區進口加工帶動、其它產業深度融合的我省現代樞紐經濟體系,形成強勁的國際化產業競爭力。
構筑“核心城、關鍵區、支撐域”三級聯動的樞紐經濟結構。
西安圍繞“大人文、硬科技、國際化”發展目標,著力打造綜合性樞紐經濟核心城市。寶雞、渭南、商洛、楊凌等關中平原城市群內的其他城市。陜北和陜南的城市應利用自身優勢謀求專業化發展,可將榆林、延安和漢中、安康分別打造成為綠色能源與先進制造業基地、生態農業及健康產業基地,形成我省樞紐經濟的支撐域。從而形成“核外有區、區外有域”的樞紐經濟結構體系,使樞紐經濟的層級、功能和空間格局相得益彰。


陜西應以創建國家內陸型自由貿易港為主攻方向,輔以承接產業轉移和引領西北地區開發開放等手段,最大限度地發揮門戶區位優勢。
構筑國際交流門戶,圍繞“一帶一路”打造西安自由貿易港。
在著力打造“一帶一路”五大中心、高起點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基礎上,陜西應力爭在國內首創內陸型自由貿易港—西安國家自由貿易港,從而以更高等級的平臺建設模式深化對外開放。首先將自由貿易區范圍擴展至整個西安市域,將單一的轉口貿易功能提升為貿易、結算、加工、旅游和服務兼蓄并進;在條件成熟后,進一步向全球開放離岸和到岸業務,充分發展增值加工和增值服務產業,打造境外高品質商品和加工產品集散中心,推動門戶經濟發展。
強化與沿海發達地區對接,打造多級多類產業轉移示范區。
把向東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地區對接合作放在突出位置,依托路橋通道和出海大通道,大力加強與東部地區的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全國產業分工體系。積極承接汽車、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食品加工、紡織等產業轉移,打造以西安為核心,其他城市分工協作、合理布局的多級多類產業轉移示范區。
打造向西開放門戶,形成多元化“走出去”新模式和新路徑。
“一帶一路”建設使陜西從西部內陸省份轉變為向西開放的門戶省份,從傳統后方變為前沿。優秀的企業和品牌要從陜西“走出去”;要通過中歐班列讓“陜西造”暢銷亞歐;通過企業“走出去”融入國際配套產業鏈。著力推動陜西優勢產業特別是制造業“走出去”,要擴展范圍、創新模式,形成多元化的“走出去”模式。
陜西具備創新要素高度富集的本底條件,現已形成了很好的要素黏性,發揮黏性區位優勢,發展流動經濟大有可為。
整合要素流動平臺,在數字孿生示范園區建設上率先突破。

充分發揮歐亞論壇、絲博會、楊凌農高會等高端展會作用,進一步增強我省商品要素的流通活躍度。面向“一帶一路”探索建立大宗商品國際交易中心,爭取跨境本外幣業務創新,增強陜西對國際金融要素的吸附力和整合力。集成互聯網技術、智慧城市、移動支付、云計算、大數據等相關領域的優勢運營商,開創陜西信息要素高效互通的發展新格局。
依托硬科技要素,培育新時代的獨角獸企業。
當前我國的獨角獸企業主要集中在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文化娛樂三大行業。應另辟蹊徑,依托豐富的硬科技要素,從增材制造、無人機、衛星應用、光電芯片、聲能發動機、能源互聯島等優勢科創領域切入,用3年左右時間打造5家以上有能力改變現代工作方式或生活方式的世界級獨角獸企業,讓具有陜西硬科技標簽的各種要素借助這些獨角獸企業流向全國、走向世界。
發揮科教資源整體優勢,搶占科技競爭高地。
一是要積極爭取建設國家大科學裝置,搶占全球技術和產業發展制高點。二是要迎頭追趕,爭取啟動國家實驗室建設試點。三是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四是積極爭取與世界一流大學和研發機構合作,建設一批面向未來高端前沿技術的研究性學院和國際人才合作培養中心。
推動文化互學互鑒,壯大本土創新能力。
要緊緊圍繞中華文明起點、古絲綢之路起點、中國革命勝利起點(落腳點和出發點)三大起點,打造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和精神家園。要充分發揮中華文明和中國革命的文化高地優勢,搭建面向全國、輻射全球、功能完善、特色突出、靈活高效的綜合性文化交流平臺與合作載體,促進不同文化的溝通與互學互鑒。
陜西擁有潛力巨大的毗鄰區位優勢,有條件有能力同步發揮“正向毗鄰效應”和“邊界互補效應”,推動區域合作向縱深發展。
探索建立城市群聯盟,強化與毗鄰城市群互惠協作。
應謀劃組建城市群聯盟,建立互惠協作的長效機制。以關中平原城市群為依托,大力推動我省關中地區的外向交流與合作,加強與中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蘭州-西寧城市群、山西中部城市群等協調聯動,實現城市群全方位的互惠協作。抓住呼包鄂榆城市群發展機遇,以榆林中心城市為依托,深入探索我省陜北地區與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的聯動發展路徑,積極推動與寧夏城市群建立合作關系。
共建漢江生態經濟帶,促進陜南融入國家長江經濟帶戰略。
應充分利用長江經濟帶建設這一重大戰略機遇,逐步推進陜南三市與漢江流域、長江流域毗鄰省區的融合協同發展。陜南三市應堅持踐行“兩山”理論,將漢江生態經濟帶陜西段打造成國家生態文明綜合改革示范區;與湖北和河南兩省密切合作、共同將生態特色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將漢江生態經濟帶深度融入長江經濟帶戰略,擴展長江經濟帶戰略版圖,引領陜、豫、鄂毗鄰地區走上高質量發展道路。
全面推進毗鄰地區的地方性合作。
應進一步做大做強渭南、榆林、寶雞3市現已搭建的跨省區地方性交流合作平臺和載體,形成跨省毗鄰合作區新格局。積極探索環秦嶺、環大巴山和以晉陜黃河大峽谷兩岸土石山區、北部黃土溝壑區山區發展為核心的跨省區域合作機制。以打通省界斷頭路為核心,跨省聯手建設一批旅游交通大環線。應從省級層面積極推進漢中、安康、商洛、咸陽、延安5市與毗鄰外省的相關地市合作共建產業園區和各類試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