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國務院下發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決定舉全國之力,到2030年搶占人工智能制高點,帶動國家競爭力整體躍升和跨越式發展,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導權。工業機器人作為一種適應制造業規模化生產,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而代替人工作業的智能化工具,是人工智能重要的細分領域之一。從20世紀下半葉起,工業機器人產業一直保持著穩步增長的良好勢頭,呈現出四個顯著特征:模塊化生產、易用性追求、智能化需求、技術化創新。日本、美國、德國占據世界工業機器人產能的前三位。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產業基礎,初步形成環渤海灣、珠三角、長三角和中西部四大區域集群,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國內70%以上的工業機器人依賴進口。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的年裝機量約占全球的1/8,年均增長速度超過40%,是全球第一大市場。
最近,我們與有關專家學者,對我省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
我省工業機器人研發及裝備制造優勢明顯,省內已有西安微電機研究所、陜西秦川機械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等近60家工業機器人相關企業(詳見附表1),建立了西安航天基地工業機器人智慧園區與寶雞—陳倉機器人智能制造產業園等兩家智能機器人產業園(詳見附表2)。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微電機研究所、陜西省智能機器人重點實驗室等機構工業機器人研發水平全國領先。秦川機械發展公司在RV減速器的系列化設計、批量制造和檢測技術等方面實力雄厚;西安微電機研究所在全數字永磁交流伺服電機技術等方面國內領先。我省汽車工業、航空航天工業等對工業機器人需求旺盛,產業協同優勢明顯。政府也在通過專利獎勵、貸款貼息、房租補貼、金融服務等措施支持工業機器人制造企業和創業團隊發展。

然而,目前我省工業機器人產業仍落后于中東部地區。在研制方面尚沒有形成大規模的集中研發中心;在制造工藝與裝備方面,控制器等關鍵部件的生產能力不足,缺乏整體核心技術的突破,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業機器人很少;在產品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方面一直面臨國外品牌以及東部企業的壓力,在產業集群、企業規模與品牌知名度等方面處于劣勢。

陜西首個納稅服務機器人上崗 會賣萌、會跳舞表演
要想占領產業制高點,躋身國內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強省行列,我省必須盡快形成較為完善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體系,增強技術創新能力和競爭力,使其產品質量和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我省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具體目標應為:在未來5到10年,在工業機器人關鍵零部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精密減速器、伺服電機及驅動器、控制器等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汽車、航空、航天、電子等行業,實現工業機器人的規模化應用,建立一批智能工廠;培育10家以上具有競爭力的工業機器人骨干企業,建設5家左右工業機器人特色園區,形成產業集群,滿足國防建設、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為大力發展我省工業機器人產業,特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引導企業“轉型升級”,力促機器人產業成為我省新興支柱產業。我省應該出臺多項工業機器人扶持政策,引導企業“轉型升級”,盡快突破工業機器人核心技術瓶頸,保持研制生產的競爭優勢,力促工業機器人產業成為新興產業中的支柱產業,創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智能化研發制造中心。
(二)落實“雙創機制”,探索新型產學研合作路徑及模式。 工業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應該重視發揮政、產、學、研、用的協同作用, 建立“以用帶研”的產學研拉動創新模式;通過戶籍政策、住房政策、基金扶持、稅收減免等積極的創業政策吸引“雙創”人才在陜創業;構建利益與風險共擔的合作研發機制和平臺,整合技術研發及市場運作的各類資源,提高市場化運作效率,促進技術創新成果的形成和轉化。
(三)與國際巨頭深度合作,快速實現機器人關鍵技術“追趕超越”。國際合作將為機器人發展戰略制定、產品設計、生產制造、銷售渠道以及售后維護,提供先進經驗與現實路徑。更為重要的是,國際合作還能加速技術轉移,實現技術突破與趕超,擠占國際市場。
(四)積極設立產業園區,力求產生機器人產業“協同創新”效應。進一步加強省、市級工業機器人產業園區的建設,利用園區的集群效應和配套的刺激性優惠政策,吸引有志創新創業的知識分子、高技術團隊入區,吸引國內外機器人大企業入駐,為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打造一流的人才孵化、創新創業基地,搭建一體化產業技術創新鏈條。
(五)設立特色專業,培養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專門人才”。加大工業機器人專門人才的培養力度,在工科大學、職業技術學院設立機器人設計、制造專業,培養機器人高技術專門人才,定向就業服務機器人企業和科研院所。還應完善人才支撐政策,解決這些專業技術人才的后顧之憂,留住具有創新能力的技術專業人才。
(六)設立“專項基金”,擴大機器人產業發展的融資渠道。通過設立產業發展專項基金,采用研發補貼、重大技術裝備補貼,引入風險投資等著重支持工業機器人產業鏈條以及重大研發中心、制造中心的建設。積極推進與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相關的金融工具的創新,吸納社會資金、風險投資以及民營資本進入工業機器人行業。堅持以財政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金融機構參與、擔保機構補貼、多元化融資等新機制,為工業機器人產業融資提供便利。
(七)財政補貼用戶,“積極培育”工業機器人市場。重點在汽車、電子、航空、航天等行業鼓勵進行“機器換人”行動以及加強“智能工廠”試點建設,形成一定的示范效應。應對省內使用由本省企業研制生產的機器人的企業給予一定財政補貼,拉動市場需求,刺激我省工業機器人企業快速成長。
(八)制定“發展規劃”,明確我省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目標與途徑。政府需要根據本地區工業機器人產業的發展現狀、呈現出的產業特征以及在國內外的競爭地位來制定我省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及扶持對策,明確工業機器人的產業發展方向、重點發展領域與重大技術突破,并進一步推進全省制造業智能革命,加速人工智能產業化進程。

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