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張永軍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加強法治建設,建立并實施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大力推動綠色發展,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我國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已經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土壤作為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一直受到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
在今年5月18日至19日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講話指出,總體上看,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出現了穩中向好趨勢,但成效并不穩固。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跨越一些常規性和非常規性關口。我們必須咬緊牙關,爬過這個坡,邁過這道坎。
土壤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關系人民群眾身體健康,關系美麗中國建設,保護好土壤環境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內容。當前,我國土壤環境總體狀況堪憂,部分地區污染較為嚴重,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之一。

2016年,國務院出臺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土十條”),對土壤污染和治理提出了明確要求和治理目標。到2020年,全國土壤污染加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左右,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到2030年,全國土壤環境質量穩中向好,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全面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到本世紀中葉,土壤環境質量全面改善,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
并按照“誰污染,誰治理”原則,造成土壤污染的單位或個人要承擔治理與修復的主體責任,已調離、提拔或者退休的責任人也要終身追責。
這一計劃的發布可以說是整個土壤修復事業的里程碑事件。專家表示,土壤治理修復的“黃金十年”已經到來。從此,我國土壤治理有了軍令狀和時間表。
2 0 1 7年,中共中央中發(2017)4號文件中明確提出:“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著力加強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
國務院把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納入“十三五”規劃中的“三大戰役”,即:2016年是大氣治理年,2017年是水治理年,2018年是土壤治理年。

黃河西岸土地生態恢復治理工程韓城下峪口試點項目整治后
為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我國加快建立土壤污染防治法規標準體系,有效解決土壤污染防治無法可依的問題。今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提出,全面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突出重點區域、行業和污染物,有效管控農用地和城市建設用地土壤環境風險。
業內人士認為,這表明國家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進行頂層設計和謀劃,系統開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但國內土壤治理剛剛起步,未來土壤修復治理應有綜合性解決方案。
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林玉鎖表示,自“土十條”發布以來,我國土壤環境相關政策法規標準取得了很大進展。“土壤污染防治體系正在逐步構建和形成。”
一方面,我國加快推進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工作,已取得實質性進展。2017 年 12 月,全國人大審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目前已經經過全國人大常委會二次審議,正在進一步進行調研中。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土壤與地下水修復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李書鵬表示,作為我國首部土壤污染防治相關法案,即將出臺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將有助于完善污染土地風險管控的法律體系。
另一方面,出臺了一系列土壤污染防治政策文件。如,2016 年 12月原環保部發布《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辦法(試行)》;2017年2月,原國土資源部、國家發改革印發《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6-2020》;2017 年 9 月,原環保部、農業部聯合公布《農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辦法(試行)》等。
同時,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修訂工作也在積極展開。生態環境部近日發布了《土壤環境質量 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土壤環境質量 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從2018年8月1日起實施。此次出臺的新標準,標志著我國在建設用地土壤污染方面首次有了統一的國家標準,為開展農用地分類管理和建設用地準入管理提供了技術支撐。
李書鵬認為,伴隨著一系列標準和政策細則的落地,土壤污染治理修復市場有望于“十三五” 后期開始集中釋放。
隨著我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不斷走向規范,中央財政專項資金投入連年增加,土壤污染風險防控及修復工程市場迅速擴容,2017年我國工業污染場地修復項目數量共有109個項目,總投入35.9億元。但是,由于我國土壤污染是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長期累積形成的,而國內土壤污染治理剛剛起步,因此面臨治理難度大、投入大、周期長,以及技術短板等問題,而解決上述問題并非一蹴而就。
目前,我國土壤治理修復行業正處于起步階段,需要進一步加強政策支持,制定出臺并完善土壤修復立法標準體系,有力地支撐行業規范化、持續性發展。同時,建立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全面掌握土壤污染狀況和變化趨勢,為實現科學治土奠定堅實基礎。
隨著土壤污染修復需求的擴大,污染土壤的類型將更加多樣化、復雜化,現有技術水平將難以支撐,專業人才的技術結構和數量亦較難滿足。因此,我國需在土壤污染修復核心技術、材料裝備等方面加強原始創新,并積極推廣能快速達到修復目標的廣譜、高效的“源清除”修復技術。
加之土壤污染治理修復行業屬于資金密集型行業,政府應鼓勵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污染土壤治理項目的投資建設,促使本行業在專業承包和總承包模式的基礎上,發展BT、BOT、PPP 等多種具有融資性質的創新經營模式。目前,土壤污染修復市場絕大多數是政府付費,應該堅持誰污染誰付費。
李書鵬表示,由于土壤污染的來源和性質種類較多,采用單一的土壤污染治理修復技術無法解決復雜污染場地修復問題。同時,土壤修復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選擇系統化解決方案,采用的技術將可能涉及環境科學工程、水文地質學、物理、化學、化工、 生態學、生物學、材料學等多個領域和學科,具有技術復合型的特點。“隨著污染場地修復要求的不斷提高,綜合治理技術和系統集成水平將直接決定企業未來發展空間。”
此外,追償,問責,這些在土壤污染治理的未來都將逐步常態化。預防,防治,這些將成為比污染后修復更重要的關注焦點。以信息化推動土壤環境監測精準、高效,以多元化促進土壤污染防治全面升級,以公開化引導全民監督、同治共進。
正如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副主任臧文超所說,土壤污染防治,在新時代就該有新擔當、新作為。“吃得放心”“住得安心”,這就是土壤污染治理的金科玉律。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我們已經在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