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潘英杰
通過鄉村文化的振興與創新,充實老百姓的生產和生活,豐富老百姓的精神世界,讓不良惡俗無縫可入,保持農村風清氣正的傳統風貌,維護農村穩定發展的和諧局面。

“
筆者的老家地處永壽縣潘家村,開展新農村建設和精準扶貧的這些年,家鄉面貌有了很大改觀,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貧困人口大幅減少。但值得關注的是,以農耕文明為基礎、以傳統社會倫理為秩序的鄉村文化在家鄉快速衰敗,相互攀比的人越來越多了。缺失了豐富傳統文化習俗的農村,讓許多不良習俗乘虛而入,不僅影響著農村的和諧發展,也給農村帶來許多不穩定因素,值得關注。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并指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傄?。一方面,鄉村文化是在農業生產與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并發展起來的,反映著鄉民的處事原則、是非標準、理想追求以及對社會的認知模式,同時制約著村民的道德情感、社會心理、風俗習慣、行為方式等,并以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方式世代傳承,在傳統鄉村治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農村之所以是農村的根與魂,因而,沒有鄉村文化的傳承與振興,就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鄉村振興。另一方面,“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就是要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在鄉村治理和鄉村振興中的作用,通過鄉村文化的振興與創新,充實老百姓的生產和生活,豐富老百姓的精神世界,讓不良惡俗無縫可入,保持農村風清氣正的傳統風貌,維護農村穩定發展的和諧局面,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良好的前提和基礎。從這些意義上講,鄉村振興需要鄉村文化的回歸和先行。

振興鄉村文化,要喚醒文化活力,服務幸福生活。振興鄉村文化不能走同質化、復制化的路線,不能建設千篇一律的農村,要充分挖掘農村當地文脈,大力開發不同地區的特色文化資源,開展有特色有底蘊的鄉村文化振興;要大力弘揚鄉村文化中的優秀內核,注重挖掘鄉村文化中鄰里互助、禮尚往來、誠實守信等鄉村優秀文化生態,重新喚起鄉村的文化活力;要堅持以文化人,把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大力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大力培育和傳播鄉賢文化,大力活躍農村群眾文化。

振興鄉村文化,要加快農村發展,重建文化自信。只有城鄉發展均衡,城市和鄉村都是承載幸福生活的人居環境,農村居民的身份與心態才能真正平等,鄉村文化自信才能逐步建立起來,農民才會安心地留下來建設家鄉,資本才會流入農村,助推鄉村振興。要堅持城鄉均衡發展,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補齊農村在教育、醫療和交通方面的短板;大力推進新農村和美麗鄉村建設,完善農業基礎設施,煥發農村活力;加快實施農業現代化,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增加農民的務農收入。
振興鄉村文化,要重視生態保護,堅持綠色發展。生態優美、環境宜人是鄉村生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振興鄉村文化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在保護和恢復鄉村原有自然生態秩序和文化環境中實現宜居,在不斷創新農村產業新業態中實現宜業,在發揮特色、謀劃全域旅游中實現宜游,在宜居、宜業、宜游的生態家園中強化農村發展優勢,增強農民發展自信。
新時代,農村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推進鄉村振興,要把振興鄉村文化提上日程并擺在重要位置,要去保護、去挖掘、去利用鄉村文化,讓大家“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要讓鄉土文化回歸并為鄉村振興提供動力,讓農耕文化的優秀精華成為建構農村文明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