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華
在村民“有水吃”的前提下,應盡快對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實行提質增效,保障集中供水水質,讓村民“吃好水”。
我來自陜西省涇陽縣云陽鎮下轄的一個小鄉村,很多人都有所耳聞,云陽鎮是全縣的蔬菜產業強鎮,也是全省乃至地區最大的蔬菜和農資集散基地,素有“西北壽光”之稱。數據顯示,蔬菜收入已占到全鎮人均純收入的70%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蔬菜收入占到人均純收入的80%以上。
我們村子屬于全鎮蔬菜種植重點區域。尤其是在冬春季節,站在老家的房頂上向田埂望去,白茫茫的蔬菜大棚連成一片,頗為壯觀。
印象中,村中開始大面積種植蔬菜,還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在這之前,多數家庭還以種植小麥、玉米等傳統農作物為主。后來,一些常規的蔬菜,如芹菜、卷心菜、白菜等逐漸多了起來。再后來,陸續出現了許多溫室大棚,反季節蔬菜諸如西紅柿、黃瓜、青椒等也漸成規模。



蔬菜種植之所以能夠興起并成規模化發展,我認為除了群眾有積極向上的主觀能動性,本地起步早且較為成熟的物流、銷售基礎外,便利的水利條件對蔬菜產業的持續興旺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小時候常聽村中的老人說,以前只要在自家地頭掘個坑,第二天就能冒出水來。那時候灌溉條件有限,作物主要靠天吃飯。改革開放后,村中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田間地頭打機井取水保灌溉的方式一直發展至今。
村中一位種植蔬菜的叔叔介紹,20年前鉆一口30米的機井就能見到水,這一深度隨后不斷增加,50米、80米、100米,以至于到現在200米深的機井也隨處可見。我曾經去過河北,在當地了解到,因為過度開采地下水,華北平原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區”,地面裂縫現象經常出現。
與此同時,蔬菜在生長過程中還需要使用大量農藥,以芹菜種植為例,有種植戶形容芹菜“是泡在藥里長大的”,長成的蔬菜村民自己不吃,全部對外銷售。同時,農藥跟土壤接觸后,經過長時間滲透,與地下水接觸,極易形成地下水污染,會給村民的身體健康帶來嚴重威脅。
作為一名水利工作者,這些現象令我十分擔憂,我們村所在區域的地下水資源顯然正逐漸減少,而村民的節約用水意識較為淡漠,為了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大家對于未來可能產生的不良后果并沒有做任何準備,這值得更多的人甚至政府層面的關注。對此,個人有以下幾點建議:
保障農村飲水安全,多元保障農業灌溉。在村民“有水吃”的前提下,應盡快對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實行提質增效,保障集中供水水質,讓村民“吃好水”。發揮即將建成的引漢濟渭、東莊水利樞紐等一些大型水利工程的輻射功能,延伸管線、分配水權,提高部分缺水區域的農業灌溉用水保障率,擺脫很多地方目前過度依賴地下水灌溉的現狀。
加強節水宣傳教育,推行節水灌溉方式。利用“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等活動,將節水宣傳范圍從城市延伸至農村,讓更多農民了解節約用水的重要性,普及種植過程中節水用水的優點和大水漫灌的弊端,讓節約用水的理念深入人心。加大調查研究,給予農民適當補貼,以部分地方為示范點,逐步推廣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方式,條件具備時可在生產和生活中推行階梯水價,以此抑制用水量的增長。
嚴格控制機井增長數量,逐步關停部分機井。加強對區域地下水水位和水質的監測,全面了解地下水狀況,時刻掌握相關變化和動態。對現有機井數量、功率等進行統計,計算清楚水賬,從政府層面出臺相關法律法規,通過節水、回灌等方式恢復地下水水位。建立農民用水戶協會,協調用水秩序,重視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管護,確保長久發揮效益。
作為一名水利工作者,家鄉水環境的變化也一直牽動著我,希望當地政府能足夠重視,也希望家鄉能因水利事業的發展變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