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肖云儒

天子峪的名字與皇家行宮有關

位于秦嶺灃峪口的三面佛
秦嶺北麓千百條山褶的深處,像脈絡一樣分布著大大小小的溝谷,統稱為“秦嶺七十二峪”。不了解“秦嶺七十二峪”,就不能真正認識秦嶺的價值,不能深度發掘秦嶺的自然資源和文化內涵,更不能對它進行卓有成效的保護利用。因而,這部對“秦嶺七十二峪”的自然資源和生態人文資源進行全景式描述的書,是研究認識秦嶺的重要參考資料和珍貴指南。
習近平總書記對秦嶺極為獨特的區位優勢和無可比擬的戰略價值曾經作過高度概括,他說:“秦嶺是中國的地理標識,是我國南北氣候分界線和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具有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維護生物多樣性等諸多功能。”習近平總書記的這段論述,是我們關于秦嶺的研究和寫作的指導思想。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曾經這樣表述過秦嶺在中華群山中的無比重要性:“中國許多山雖然很有名,但大多數山假如從不存在,對中國也沒什么,可是假如沒有秦嶺,中國將不稱其為中國。”唐詩曰“終南陰嶺秀”,秦嶺的陰面即北麓,秦嶺北揚南伏,與較為平緩的南麓相比,北麓陡峭、險峻,從大視角看去,秦嶺在關中平原上突兀地高高矗立起,給人強烈的美感震撼。如果在空中從南往北看,無邊無際的群山有如奔騰的海浪向北鋪展,親吻著大地,一到關中平原則有如騰空而起的浪頭,排山倒海,那是何等波瀾壯闊的歷史樂章。
秦嶺北麓千百條山褶的深處,像脈絡一樣分布著大大小小的溝谷,統稱為“秦嶺七十二峪”。秦嶺北麓當然不止七十二峪,說的“七十二峪”乃虛言其多。《秦嶺七十二峪》一書,在詳細考察的基礎上即列述了230個峪道,還有一些更小的峪道限于篇幅并未列入。

至今太平峪等都是旅游休閑的勝地
秦嶺北麓這些峪道內都有什么資源,峪道對關中人民的生活有多大的影響,從古至今沒有作過系統的調查研究,也就難有一個科學而全面的答案。這也是作者編撰本書的目的之一。可以說,近現代系統性研究“秦嶺七十二峪”的名列前茅的圖書,此書可列其中。
秦嶺北麓,距離西安以及東府、西府城市很近,人類生存和社會活動頻繁,開發利用比較充分,因此,具備了豐富的自然地理、宗教文化、人文歷史內涵。秦嶺北麓是秦嶺的精華,峪道則又是秦嶺北麓的精華。通過秦嶺的峪道,足可以一窺大秦嶺的精、氣、神。從山水風光看,峪道是秦嶺山水的通道和承載者,風光優美,氣候涼爽,帝王、將相、名士多在其中修建宮殿園林以避暑休閑,尤以西安南部的終南山為最。長安的天子峪、抱龍峪、扯袍峪的名字就與皇家行宮有關。至今華山峪、湯峪、庫峪、灃峪、太平峪、赤峪(紅河谷)等都是旅游休閑的勝地。
從人文歷史看,一些大的峪道同時也是鑿空、貫通秦嶺南北的古代交通要道,如藍峪、輞峪、庫峪、子午峪、灃峪、黑峪、駱峪、湯峪、斜峪等為代表的秦楚古道、秦蜀古道等,都留下了眾多的歷史故事和傳說,為中華文明的發展作出過貢獻。這些古道到了現代,有的已經在其線路上修通了鐵路、公路甚或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有的至今仍保留著棧道遺跡。
此前關于秦嶺峪道的書籍,很少描述峪道深處河流的源頭以及出山后的流向,并展示其歷史和現狀,可能與實地考察不夠有關。《秦嶺七十二峪》這套書在細致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力圖填補這項空白。書里專門選擇了從峪口流出并最終匯入渭河的一些重要河流作了介紹。按照河流的流向,自上游開始,由西向東介紹過來,同時按照干—支關系,先介紹一級河流,再順著河流的主干從西向東分步介紹上游的各個支流所出的峪道。目的大約是想使讀者對秦嶺北麓河流和峪道之間的關系以及峪道和峪道之間的關系有一個較為全面、清晰的了解。
不了解“秦嶺七十二峪”,就不能真正認識秦嶺的價值,不能深度發掘秦嶺的自然資源和文化內涵,更不能對它進行卓有成效的保護利用。因而,這部對“秦嶺七十二峪”的自然資源和生態人文資源進行全景式描述的書,是研究認識秦嶺的重要參考資料和珍貴指南。
亙古以來,藍田猿人、半坡氏族、炎黃文明以及周、秦、漢、唐為代表的中華文明,皆孕育于秦嶺,繁衍于秦嶺,發展壯大于秦嶺。在今天和今后,拓展繁榮“一帶一路”,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國家中心城市和關中平原城市群,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必須依托大秦嶺的支撐與保護。保護好這份珍貴的遺產,把它完整地傳承給后人,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應盡義務。
宣揚大秦嶺,保護大秦嶺;讓世界知道大秦嶺,世人愛上大秦嶺;讓秦嶺風光更美麗,秦嶺生態更美好!